佛陀
十
大
弟
子
传
![]() | 第四节 阿难陀尊者 相如秋满月 眼似净莲华 佛法如大海 流入阿难心 |
在佛陀所有的弟子中,
相貌最庄严的,
记忆力最强的,
要数阿难陀尊者。
多闻第一
阿难陀,汉译庆喜,佛成道日诞生,故名。白饭王次子,提婆达多的亲弟。佛成道以后,曾有舍利弗、目犍连侍奉过佛陀。由于佛陀渐渐老了,需要一个常随侍者,就把弟子集合起来,要大家推一个人来。舍利弗、目犍连认为阿难陀年青,记忆力强,担任此职最合适,就推举阿难陀。阿难陀提出三个条件:一、佛陀的衣服,无论新旧,我不要穿。二、如有信众请佛陀应供,我不侍奉前去。三、不该见佛陀的时候,我不去见。舍利弗、目犍连将阿难陀条件告诉佛陀。佛陀非常欢喜地叹说:阿难是一位品格优秀的人,他提出的条件是为了避免讥嫌,生怕别人批评说为了穿衣和吃食物,才侍奉佛陀的。
西元前513年佛陀五十三岁时,十九岁的阿难,在竹林精舍正式被选为佛的侍者,侍奉佛陀二十七年,跟著佛的身后,到各地弘化。阿难在僧团中深受人们的尊敬,他待人谦逊诚恳。和人相处,从不扬己之长,显人之短。总是尽力帮助别人,为别人提供方便。有时和外道谈论佛法,也只是显正而不破邪。如在翟师罗园,他感化了旃陀外道,奉行佛法。他不是以滔滔的雄辩来征服对方,而是以和暖的阳春,慢慢地溶解冰块。在二十七年侍者的生活中,阿难对比丘、比丘尼和在家信众来参拜佛陀时,他总是安排适当时间,满足各人的愿望。尤其远道而来的比丘,在未见佛陀前,阿难总是予以亲切的安慰,使其安乐。比丘尼非常愿听阿难的教诫。他常对比丘尼说:你们要好好遵守圣戒!在家信众,也喜欢听阿难说法。他教导在家信众要尊敬三宝,受持五戒,十善,侍奉双亲,供养僧团。
帮助女众出家
女众在僧团里能依正法出家,很大程度上是仰仗阿难陀尊者的因缘。
原因是圣母磨耶夫人的妹妹憍昙弥,是佛陀的养母,她看到佛陀成道的五年内,光是释迦族中就有王子跋提、阿那律、阿难陀、难陀等皈依佛陀剃度出家,王孙罗睺罗也做了沙弥,夫君净饭王也驾崩了,她思前想后,感慨万千,大概是她的善根发芽,她要求佛陀允许她在僧团中如法出家。
憍昙弥第一次请求,佛陀没有考虑就拒绝她,她又两次、三次的请求,都被佛陀拒绝。后来佛陀怕姨母的纠缠,就带领弟子往距毘舍离不远的那摩提尼精舍去教化。
憍昙弥夫人不因佛陀的拒绝而灰心,她集合了和她有同样想法的五百名释种女众,剪去头发,赤着脚,离开迦毘罗卫国,往毘舍离追赶佛陀。据说迦毘罗距离毘舍离有两千里以上的路途,住在深宫中的她们,连上下楼都会觉得疲倦,现 在变成三衣一钵的比丘尼,赤着脚赶二十天以上的行程,因此惊动不少路旁的人,他们带着好奇心来看这些花容月貌的比丘尼,有的人甚至预备很多食物给她们带着,终于她们赶到那摩提尼精舍。
当她们到达精舍的时候,已经是黄昏了。不惯于走路的她们,这时已喘不过气来,她们疲倦憔悴的徘徊在精舍门外,不敢进去。恰巧,阿难陀刚从里面出来,看到憍昙弥等五百女众,都穿了比丘尼的服装,满身灰尘,满面泪痕,对人间有丰富感情的阿难陀,吓了一跳,他问她们道:「你们是为了什幺?」
憍昙弥夫人回答道:「我们是为了求道,割爱辞亲,弃家远来请求剃度,佛陀再不允许,我们就死在这里不回去!」
憍昙弥的话,使阿难陀深深的感动,他也不住的流下眼泪来,安慰她们道:「你们放心吧!我只见到你们这样,心中就非常难过。你们在此等一会,我为你们请求佛陀允许。」
年轻而又富于感情的阿难陀,把憍昙弥等五百女众的愿望,告欣佛陀,并请求佛陀可怜她们,允许她们出家。
佛陀拒绝道:「我可怜她们,但为正法流传,你去替我回绝她们吧。」
阿难陀不肯去回绝,他仍向佛陀禀告道「佛陀!如果是别人我可以去回绝,但对方是佛陀的姨母,假如非要拒绝她不可,一定会发生不幸的后果。她们说,就是死,也不回去。」
「阿难陀!僧团中是不允许女众出家的!」
「佛陀!难道佛法有男女的分别吗?」为了替女众讲话,阿难陀在佛陀座前鼓足了勇气说道。
「阿难陀!我的法,天上人间都一样,我不拣别男女,就是一切众生,我都平等看待。女众可以和男众一样照我的法信仰、修持、证果,但不一定要出家,这是法则问题,不是男女平等问题。女众出家,好像良田中生长了稗草,会伤害收获的。」有远见的佛陀,他的话,是有深长意义的。
看见佛陀那么坚决的拒绝,温和得从不曾违背过佛陀一句话的阿难陀,他流泪顶礼说道:「佛陀!难道您忍心见她们白白的死去,不能慈悲的伸出救援之手来吗?」
佛陀感到世间上法和情有时候是不能兼顾的,佛陀更知道由于众缘和合的关系,世间上没有清净常住不坏的法。佛陀沉默了一会,终于收回自己的主张,像是不得已的向阿难陀说道:「实在是没有办法,你去叫她们来吧!」
佛陀的慈命一出,阿难陀欢欢喜喜的急忙出去传报这个喜讯,憍昙弥等五百女众听了都欢喜得流出了眼泪。见了这五百女众的佛陀,像和平常不一样似的有一个挂心,佛陀允许她们出家为比丘尼,但要她们对比丘能奉行八敬法。
因为阿难陀的帮忙,比丘尼的教团终于成立了,憍昙弥对阿难陀很感激,她恳切的说出自己的欢喜道:「阿难陀!我们能奉行这八敬法,就好像佳人获得美装。」
所以女众,应该感激阿难陀。
阿难开悟
阿难尊者,在楞严会上听到文殊菩萨选择诸圣修证圆通法门之后,心迹圆明,得未曾有。兹录圆通法门偈颂。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
(中 略)
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
离苦得解脱 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 出世获常住
我今启如来 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 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 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 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 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 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 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 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 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 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今此娑婆国 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 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 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 旋流获无妄
阿难汝谛听 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 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 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 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 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 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 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华 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 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销 成圆明净妙
余尘尚诸学 明极即如来
大众及阿难 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
非唯观世音 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 自余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
非是常修学 浅深同说法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修
圆通超余者 真实心如是
主持佛教
佛在拘尸那安罗双树间入涅槃时,阿难悲痛地泣不成声。佛陀以怜愍的眼神看著阿难,对大家说:阿难非常辛苦的侍奉我二十七年,他为人温和而宽厚,闻法不忘,将来能在世间上发光发热。佛入灭三天后,他起身到王舍城参加第一次圣典结集。路上走了二个多月,四月十四日抵达王舍城。第二天即开始安居,结集佛经。这时大迦叶被推为首席,他选了四百九十九个大阿罗汉。因阿难还未证果,被排斥在外。这给阿难以很大的刺激,他当夜发奋修行,于中夜即证阿罗汉果、参加结集。阿难在会上诵出《长阿含经》、《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譬喻经》、《法句经》佛教之有圣典流传于世,实赖阿难之功。
迦叶因是王舍城结集的主持人,被上座长老们看成为当然的领导人。二十年后,迦叶将法传与阿难,到鸡足山入灭,阿难被推为僧团的领导,此时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了。迦叶灭后,佛教在阿难的领导下,尚能和合一味。没有产生什么大的问题。阿难一百二十岁时,一天在路上听到一位比丘口中念道:‘人生活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阿难恳切的纠正说:‘人生活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了解之’。青年比丘见到阿难以后,回去禀告师父。师父说:你不要听阿难的胡说,他已老朽,失去记忆和智慧。青年又将师父的话告诉阿难。阿难听后,心想我为众生诵出佛陀的大法,而人们的我见我执深重,不依佛法奉行,我活在世上还有什么意义?又想到佛在世时诸大弟子都入灭了,只剩下他一人,好像一片被砍光的森林,只留下一棵大树不能遮风挡雨。于是他即到摩竭陀与毗舍离两国交界处的恒河上空,进入涅槃。
他的圣体分成二份,一份留在毗舍离北方的大林重阁讲堂,一份留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旁,建塔供养,由于阿难入灭的因缘,摩竭陀国与毗舍离国修好,不再战争,使千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失,可以看出阿难具有大乘菩萨救人济世的精神。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