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释说》整体概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对人类生活、心灵从时间的深度和文化的广度上进行了整体的探讨。
书中摘选精编自传喜法师应邀赴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高等学府所作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内容,全面地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脉络渊源,详细地解读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从衣食住行细微处入手解读民族文化传承之路,是通俗易懂、乐趣横生、不可或缺的一本传统文化类的益书。
第七篇 “知行合一”的智慧实践
引言
一、天地大道 你知道什么
二、“求知”,要“求”什么样的“知”
三、“心”是我们生命的主人
1. 知“道”不知“道”
2. 道德信仰抉择出人生价值
3.“心”,是我们这个生命的主人
4. 我们忘记了“头上三尺有神明”
5.“缘起性空”,依此敲“道”的门
6. 郴江本自绕郴山
四、“道”的人格化
五、答问录
1. 觉悟比方法重要
2.“道”就是我们人性的回归
3. 儒道佛“三教”的指向
4. 真实存在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第七篇 “知行合一”的智慧实践
三、“心”是我们生命的主人
6. 郴江本自绕郴山
郴州安陵书院,清雍正九年公元 1731 年,由知县刘崚生扩建。书院鼎盛时期,成为湘南第一书院,时有“南有安陵,北有岳麓”之美誉,独领风骚三百多年。
在安陵书院交流时,聊到了郴州的“三绝碑”。
三绝碑在白鹿洞石壁上,上有北宋著名词人秦观流放郴州期间所作的《踏莎行》词摩刻,高 52 厘米、宽 46 厘米,行书成文,共 11 行、 81 字。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碑上有秦观作词《踏莎行·郴州旅舍》、苏轼的题跋以及著名书法家米芾再题写的“词跋”,世称“三绝”。
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原文为:“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 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江苏高邮人)是宋朝的大才子,苏东坡的忘年交。“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苏东坡为这两句词击节感叹:“秦少游之才,万人难敌!”并为这首词写了跋,尔后由宋朝大书法家米芾题写,郴州的三绝碑名闻天下,成为中国十大三绝碑之首。
当时在座的多是郴州的学术界以及安陵书院的雅士,全是有学问的人。
诸位:我们读秦少游这首词,有什么感想?宋朝的秦少游为什么会写出我们现在的这个雾霾天气?这雾霾是天灾还是人祸?属于外在的物理现象的雾霾,我们的心里有没有?如果说近年来的雾霾现象是所谓人为造成的自然灾害的话,那“心灵的雾霾”又始于何时?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尤其最后这两句是很精彩的,这两句话到底什么意思?宋人读之击节,今人读之琢磨,各有所思,各有见地。问题妙就妙在这儿,所以苏东坡看到这句时,拍案赞叹:万人难敌 !——一万人看了,鲜少有人知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今天我们若来品味的话,打太极拳的明白太极拳,随便人们怎么绕,绕来绕去不离“太极”,“郴江幸自绕郴山”,同样也是这个意思。
无论是外在物理的雾霾还是内在心里的雾霾,无论是人为灾害还是自然灾害,从我们生命的颠沛流离、喜怒哀乐里,“我”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所以叫“郴江幸自绕郴山”。
就像秦少游用笔出神入化,描绘的那种生命的寒苦煎迫,无论世事怎样变迁,幸好自身对“道”是了解的,这就是这首词最大的亮点。
既然可以“万变不离其宗”,为什么“我”又要这样接受命运的安排、听任命运的摆布呢?“我”大可辞官不干、逍遥自在,为什么又要认命, 跑到郴州这个地方去做官?“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就是一种“道义”的承担,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
就像我们在座的各位,如果您是企业家,除了效益和员工外,难道就没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吗?有的老板吐苦水:“我们是弱势群体。”当老板是很苦的,为什么还要做呢?有的说:“公司里一千个员工, 都等着我吃饭呢。”
说实话,做老板是很辛苦的,很多人真的不想干啦。80 年代我曾做过老板,做老板相当于被绑架了,24 小时都得干活。不要说生活了, 连生命都不自由了,我就不愿意做了,改当工人去了。
实际上,我那段时间是比较消极的。人们不需要将自己想得太伟大,一个人死掉,地球照样转,这世上不多一个我不少一个我,那时我就这样劝慰自己。
在合资企业,只要肯干,钱就赚得多。当别人工资一两百时,我可轻松赚到一两千,在那个年代,工资也算高的了。工人当当,打打坐想想,这个问题就想通了:到底是你为钱还是钱为你呢?“若为自由故,金钱皆可抛。”——自由更重要。进而就去寻找心灵的自由, 苦苦追寻、求知,才找到儒道释,最后找到了佛门。进到了佛门,经书一打开,所有想知道的,答案全都在里面写着,太奇妙了。
这就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叫文以载道,诗、词、书、画都有“道”。
苏东坡所讲的万人难敌,宋朝时就“一万”人不了解“道”了, 一个“郴江幸自绕郴山”,多少人都给考住了。
唐诗有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本来月亮已经落了,乌鸦惨叫着,也是满天的雾霾。现在是人们看着雾霾,雾霾看着人们,红绿灯看不到了就怕追尾,心烦意乱地在路上开。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寺庙里清凉的钟声,方才来唤醒世上心灵蒙染雾霾的人,给我们的心灵带来透彻光明;再往上,就数到小时候读书读到的《黄鹤楼》了,后来人都说登过黄鹤楼不敢再写诗,古人已写过了。“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里的“空”是指懂中华文化的精髓的人已驾鹤西归,不懂的就守着一个中华文化的空壳子。
再不济,唐宋还是“濡沫以共”,在文人的诗篇里还依稀看到些微“道”的痕迹,庄子曰:“相濡以沫 , 不如相忘于江湖。”我们还会“相濡以沫”吗?我们生命的江湖又在哪里?如果道德搁浅,生命只能在文化的沙漠里苟且。
请问:我们生命的江湖在哪里?我们就活在一个文化的沙漠里, 甚至我们现在就是文化的沙漠、道德的戈壁,不知“道”为何物。
所以,“求知”特别重要,没有一个人被剥夺求知的权利,只是很多人“求知”的“方向”错了,仅仅在经济的脉络里去追逐。
时下流行众筹,其实,众筹最原始最成功的是我们佛教。寺庙里功德箱放一个,出家人又不开公司、不种地,为什么那些寺庙呼呼就起来了?这就叫众筹。
公司连锁一千家、两千家,再多也连锁不过寺庙。全世界的寺庙都是连锁店,已经立业开办几千年了。这里为社会输出的,是智慧, 是慈悲。所以,求知的方向不对,叫舍本求末,大家可以到佛这边来“求”点智慧。
今天在座的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在社会上都是有水准、有高度的,所以今天就讲一点重些的话,对佛门的智慧,大家要有个正确的求知态度和方向,否则不知道“求”的是粗枝大叶,还是“道”之根本。
未完待续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文化释说》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