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释说》整体概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对人类生活、心灵从时间的深度和文化的广度上进行了整体的探讨。
书中摘选精编自传喜法师应邀赴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高等学府所作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内容,全面地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脉络渊源,详细地解读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从衣食住行细微处入手解读民族文化传承之路,是通俗易懂、乐趣横生、不可或缺的一本传统文化类的益书。
第七篇 “知行合一”的智慧实践
引言
一、天地大道 你知道什么
二、“求知”,要“求”什么样的“知”
三、“心”是我们生命的主人
1. 知“道”不知“道”
2. 道德信仰抉择出人生价值
3.“心”,是我们这个生命的主人
4. 我们忘记了“头上三尺有神明”
5.“缘起性空”,依此敲“道”的门
6. 郴江本自绕郴山
四、“道”的人格化
五、答问录
1. 觉悟比方法重要
2.“道”就是我们人性的回归
3. 儒道佛“三教”的指向
4. 真实存在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第七篇 “知行合一”的智慧实践
三、“心”是我们生命的主人
3.“心”,是我们这个生命的主人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主人——“心”,它是我们这个生命的主人。
“心”在,我们的“神识”在,我们就是“活”的,这个“神识”只要一离开,我们这个身体马上就不能工作了,尽管四肢齐全、眼耳鼻舌都在。我们的生命是我们的神识,但我们认可吗?
我们今天就开始求这个“知”,我们生命的主人翁到底是谁?要找到“它”。
“心”有各种状态,王阳明曾言,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无善无恶是心的本来状态,有善有恶是心的意念动了,去恶修善,就是我们的“心”要会看“红绿灯”,明“对错”、知“因果”。要把“心念”里的“恶”去掉,要遵守着“善”,这就是人生的修为。
“知”,就是知道我们“心”的本体,就像镜子一样,虽然照红花绿叶,却又不为红花绿叶所染,照到什么,镜子没有增减;“哗”, 镜子一转,那个东西去了,镜子也不留存,也没失去什么,那就是我们的“心”,是我们“心”的本体。这即是我们说的“知行合一”的第一步“知”,先要知道这个“知”。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心”,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染污到它,不净不垢这就是“心”的本来面目。
当我们平时起心动念、有了善恶念时,我们就靠这个本然清净的“心”的镜子、靠这个“良知”去“照”,去选择,佛教里叫“择法眼”: 什么念头是对的,什么念头是不对的,“择其善者而从之”,戒恶修善。这就是“心”的功用。
《大学》开篇即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在儒家来讲,就是意诚、心正、身修和家齐之懿德; 佛门的理解就更加细微,“明德”是指心体,即本觉之性。孔夫子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反之,我喜欢的、你喜欢的,也可以给爸妈、兄弟姐妹、亲朋好友, 可以给有缘的、无缘的,这就开始发挥作用了;我们的生命是有主观能动性的,将心比心,我们也开始给予人、给予这个世界,所以叫“在亲民”。
我们的“心”就像猴子,心猿意马,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所以是要训练的。去训练这个“心猿意马”,把这个“野猴子”给降伏住。马上就到猴年了,这个“猴”到各位家中是抢东西还是送桃子,还不一定呢。我们长这么大,有没有训练过这个“心”?这是很重要的。
训练得熟了,猴子就只干好事不干坏事,桃子果子、黄金财宝、仁德善念,统往家里搬。这是要修出来的,若是没有修,猴子就是个小野猴,跑到人们家里往外搬东西。
《济公活佛》里的那个老财主,只要做坏事瘤子就长大,做好事瘤子就减小,这个老财主天天就走到哪喊到哪:“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能修到“只做好事不做坏事”了,如孔夫子所言:“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自“从心所欲”到“不逾矩”,“我”时刻都在做好事的良性循环里了,人生境界就高了。
一个人,一旦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会发现:自己会“与天地合其德”,生命从此将不再孤单。
未完待续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文化释说》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