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释说》整体概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源流,对人类生活、心灵从时间的深度和文化的广度上进行了整体的探讨。
书中摘选精编自传喜法师应邀赴同济大学、山东大学等国内高等学府所作的关于传统文化的讲座内容,全面地阐释了中华传统文化脉络渊源,详细地解读了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从衣食住行细微处入手解读民族文化传承之路,是通俗易懂、乐趣横生、不可或缺的一本传统文化类的益书。
第七篇 “知行合一”的智慧实践
引言
一、天地大道 你知道什么
二、“求知”,要“求”什么样的“知”
三、“心”是我们生命的主人
1. 知“道”不知“道”
2. 道德信仰抉择出人生价值
3.“心”,是我们这个生命的主人
4. 我们忘记了“头上三尺有神明”
5.“缘起性空”,依此敲“道”的门
6. 郴江本自绕郴山
四、“道”的人格化
五、答问录
1. 觉悟比方法重要
2.“道”就是我们人性的回归
3. 儒道佛“三教”的指向
4. 真实存在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第七篇 “知行合一”的智慧实践
二、“求知”,要“求”什么样的“知”
面对生命的这种奇迹,“知”是很重要的。
儒家里《大学》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知”,“在亲民”就是“行”,“在止于至善”就是“合一”,“知行”就是合一。
这是人生的三种境界,首先第一个就是“求道”的境界,要找寻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终极目的,这是个求“知”的过程。我们佛弟子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是“无量光无量寿”,时空无障碍。表面看来,现在我们这个生命,在这么好的物理空间里,可再怎么好的空间也是“三维”,这里是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一旦灾难来临时,有可能就成为我们的坟墓。
近日有新闻报道:“深圳泥石流掩埋了楼房,营救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中。”平时我们哪里会去想:这个每天工作生活的地方转眼间竟成了自己的坟墓。
那我们的生命怎能仅仅局限于这样一个“三维”空间里呢?仅有的这个物理空间的所谓“安全出口”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2011 年我曾受邀在牛津大学作了《生命之门》的主题演讲,就以这个“EXIT”, 也就是“安全出口”为课题。
佛法才是我们生命的安全出口。所谓求出生死,超越轮回,求得解脱,就是找到了这个生命的高级出口。
现在的我们处于三维,然后随着我在讲话,时光在分分秒秒地流失,不再返回;无量光无量寿:光代表空间,寿代表时间,无量的状态就超越了时空。
“求知”,要“求”什么样的“知”呢?
在我们中国传统文化里,这个“大道”是特指,这个“知”肯定是指“知”大“道”。
《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省掉了主语,给出的是一个场景化的景象,中国人是很含蓄、谦虚的,尤其是一位老师是不好意思这么讲话的:你们跟着我一边学一边实践,是一件很开心快乐的事 ! 况且这里是“子曰”,因省掉了主语使很多人就读不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什么“不亦说乎”?
说实话,学习中国传统的文化,真的会越学越开心,因为里面有味道啊 , 有丰富的内涵和无穷的信息。
就像刚才看到的太极拳,不学会觉得跟它隔阂很大,一学就上瘾。架子一摆,气沉丹田,“天地人”就合一了,就把人们从手机、电脑里解放了出来,把人们救出来了。练太极会越练越舒服,越炼越开心, 身心得益,这就是在积累生命真正的财富。
而现在我们学习的主流的信息多是耗散型的,中国传统的文化才是真正进补的,就像冬至大进补。
太极拳一炼,固本培元,神归体,气沉丹田,形神合一,越炼越有精气神。这时,如果远方来了一位炼家说:“啊,这位太极高手, 大家来交流一下,相互提高。”这就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都不离一个“道”,依道修为,成之于道,归之于道。
未完待续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文化释说》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