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26日农历十月十九,《般若法音》在大圣五台山古文殊寺隆重推出。向大众广泛流通,这部播经机收录了恩师十多年来,在世界各地,电视台及四大圣地全部讲经说法视频。这样缘起,文殊菩萨加持下,所有有缘佛弟子,好好听法,闻思,都能业障消除、增长福慧 、开大智慧。
我们在恩师寄予厚望中,发广大心,菩提心,闻思修,以法为供养,依教奉行,共同学习《般若法音》播经机恩师开示视频。
今天学习的是《问道中原》(续)
以下是摘录的几个重点小视频
修行会间断怎么办?
传喜法师开示
这个是普遍现象,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比如说修久了,学佛时间久了,慢慢熏习久了,它也会变成一种好的状态。忆念,忆佛、念佛。忆和念之间,它也有松紧不同的。我们修行的时候也有,一心一意的时候,也有把它放松一点,每个人都有这种状态。
那有一个标准就是我学佛了,皈依三宝了,忆念佛理解这些智慧的时候,保持相对的一种增上,甚至从我清醒的时候,我能够忆佛念佛。甚至最后都要在睡梦的时候都能知道念佛。这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需要功夫。
功夫下去了之后慢慢浸润,身心就发生转变。只要你这个提着正念,有时候放一放、提一提,松弛有度,这个结合着,就是每天都会进步的。
应该教育孩子忍让吗?
传喜法师开示
在利上争的这种它是不长久的,在别人争的时候你能退,能让,别人争的是利,你养的是德。他得到的是利,你得到的德。请问哪一个长久?德长久啊,利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所以一个小孩子从小能养成忍和让,他其实成就了一种厚重,这种人他以后才是长久的,才是能够成大器的人。你光在利上计较的人,逞一时之利,一时之意气,一时之快,这种人他恰恰他那种生命是脆弱的。
因为一个人养其德,就会成为他生命的一种力量,一个有德的人他会变得厚重。越厚重的人就是成其智慧,他看问题、读圣贤书,他就会理解。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的孩子就跟圣贤排到一个队伍里去了。那你这个孩子就真正就有他的成绩,他的成就。
如何看待儒家修法?
传喜法师开示
儒教最高的里面也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明德有点像我们这个自性一样的,令大家能明白自己的自性,而“止于至善”。人格,在儒教里这个格,格物而致知,任何的人不管你在做什么,你安于当下这个规矩,都能够回光返照,领悟出你的方圆来。方圆是指我们的心性。这是我们儒家思想的一个叫,格物而致知,一种方法。
所以儒释道它有机地结合点,却各有各的特色,虽然佛教说是出世的,但是它却以出世的智慧,来完成世间的工作,所以这个佛教在这个层面上,又可以涵盖儒。但是你不学儒的话,像中国如果没有儒学的,没有道学的这个基础的话,那也不会有我们今天的中国佛教现状。中国佛教为什么这么蓬勃兴盛,就是因为有深厚的儒家思想。
欢迎大家观看原视频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