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若无快乐,如何克服痛苦?

2018-10-28 06:01:00 发布: 人气:6
图片
图片

我们要保持初学佛时的纯净状态,保持对佛菩萨的虔诚恭敬之心 。常需反问自己:“能否如风般自由自在,似水般清澈透明,或如烛光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世间多苦,能否分担几分?” 


       生命只有短短几十年,生老病死,无常迅速,你是完全臣服于它,还是于其中求一解脱?如果深入地观察生命,观察生老病死之苦,真正生起对无常的恐惧,才会对轮回产生“厌离心”。产生了厌离心,才会好好研究佛法,深入地研究何为“苦、集、灭、道”。研究了之后,再如理地修学,心中可能才产生出一种理智,这个理智叫“出离心”,这是对轮回的一种出离,对佛法的一种依靠,此时皈依三宝,才是真实的皈依,此皈依体是非常坚固、伟大的。 


       今年《人民日报》社论写道,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因此,当今大力弘扬佛法,是时代的需要,是响应国家的号召。

 
       或许有人觉得出家很苦,其实不然,因为快乐才具有承担苦难的力量,出家人因何而快乐,当真正生起了出离心,发现自己能于颠倒的世间出离,能告别轮回的痛苦,故而大乐。当真正发起了菩提心,行菩萨道,怀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精神,表面看似乎很痛苦,但实际上,自愿下地狱去度众生的人是快乐的。所以,从表面来看,佛教很苦,修行人很苦,然而自有其乐,若无快乐,如何克服痛苦。


       悟公上人曾说:“修行之苦,是离苦之苦,最后的结果是大乐;世间之乐,是有苦之乐,最后的结果是痛苦”。举例而言,抽烟、吸毒、赌博者,起初都是为了追求快乐,但是最终伤身、败财,甚至害命,都只能获得痛苦。当我们有了智慧,能够摆脱生老病死的时候,则是一个大自在者,高高山顶立,离开生死轮回这个狭隘的频道。“我身已尽,不受后有”,学佛就是离苦得乐,从苦难的娑婆世界,超越到极乐世界。


        大家来寺院,结的是佛缘、解脱缘、极乐世界的缘。如果我们平时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低维、生灭、颠簸的世界。那么极乐世界,则是全息、永恒的,只有光明没有阴影,只有快乐没有痛苦的世界。有人说:“极乐世界在哪儿?我又看不见”。然而眼耳鼻舌身意是有限的,以有限测无限,如何可得。


 那法会效果如何,不仅看主法法师努力与否,更在于众生因缘是否成熟。如果信众很虔诚,很在状态,则超度效果非常好,学佛进步与否,主要看自己的状态,若准备好了,屠夫亦可使之开悟;若没准备好,佛菩萨来到眼前,亦拿你没办法。所以学佛要有投诚恭敬之心。  

图片




图片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慧日法宝”

图片

相关文章
· 你信与不信,观音菩萨都是为你而来……——写在观音菩萨出家日的思考
· 九月十九,恭逢观音菩萨出家纪念日(殊胜吉日,转发功德无量!)
· 宗门下比丘尼有伟大人才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十二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 之二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十一 初分教诫教授品第七 之一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十(2)初分现舌相品第六
· 发菩提心的教导,你做到一分,身心就会改变一分
· 以前,你是我的同学,现在,你是我的老师……——祖师们的故事
· 有一种爱,叫“送你回家”——「慧」看电影之《小萝莉的猴神大叔》
· 既得人身,漠然空过,真可痛惜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十(1) 初分赞胜德品第五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九 初分转生品第四 之三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八 初分转生品第四 之二
· 《楞严经》里讲的五十种阴魔,最主要是因为什么呢?
· 生命清供——纪念弘一大师出家一百周年杭州朝礼之行圆满
· 我见世间人,个个争意气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七(2) 初分转生品第四 之一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七(1) 初分相应品第三 之四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六 初分相应品第三 之三
· 虚空在我们心地,如片云点太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