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何为「色、受、想、行蕴 」?

2018-04-03 06:00:00 发布: 人气:6

图片


“ 云何为 色、受、想、行蕴


摘自:《大乘五蕴论》讲记


主讲人:传喜法师

时间:2010年7月

地点:慧日禅寺

首届佛教慧日夏令营


图片

我们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了,所以真的是值得恭喜大家,因为这一步很不容易迈进来,你们今天坐到这边,你们要感谢你们的前世,是你们自己的前世修的,感恩佛菩萨,慈悲摄受你们。

听经闻法是一件很神圣的事,同时大家也应该知道,听经要发广大的心:为了一切众生都能够开智慧了生死,以这样的发心来听经,发的心越大,听经的功德就越大。


上节内容请点击☞你是要度别人,还是被别人度?


图片


这两天是一天比一天热,在外面还好,外面呢是风是一天比一天大。但是我们里面呢就显得有一点闷,我们的小蒲扇越扇越快了,越扇频率越快了,其实越扇越热。

我们这个触里面,风扇过来我们感觉到凉,这是不是属于触啊,所以触有四大种都可以感觉到,感受到,地水火风我们都可以感觉到。

这个大乘五蕴论里面 “云何为所触一分, 谓身境界,除四大种。” 四大种这个身的境界也都能够了知,你触到地你也能够知道的,触到一个硬的。触到水湿的,感觉到湿的就知道是水了,眼睛闭着好了也会知道的,火靠近你你都会知道。风,你坐着往前看,后面风吹过来你也会知道。

除这之外还有雨,雨所照处,什么叫雨所照处呢?这个四大种之外由四大种所造的,能造和所造,就像父母孩子的关系,妈妈是能生,生了我们,我们是妈妈所生。我这两天没讲,一讲就把我们绕晕掉了,所以这个五蕴论里面其实,这个五蕴论就像科学一样,有逻辑思维,对我们这个世界,以我们这个生命为一个解剖,然后来了解自己的身心以及外在的世界,所以这个五蕴里面第一个色蕴。


图片


色蕴还都偏重在物质上,后面的受想行识,都是偏重在精神上的。

我们昨天讲到 “有表业及三摩地所生色等,无见无对”。云何名为无表色,为了说明什么是无表色,所以要有个有表业,还有个三摩地所生色等无见无对,用它来衬托什么是无表色,所以昨天我们着重跟大家讲了什么是无表色。因为在五蕴里面,其他都好理解,就是无表色法最难理解,对我们修行,对我们人来说最重要的又是无表色,所以昨天是着重讲了无表色,我们在座的昨天听明白的有多少?听明白的举手,手举的不够高,有一些,听明白什么叫无表色,平时都解开很多谜团。

关于有表色就比较好解释,比较容易的,所显的色都是大家可以看到,可以闻到,可以碰到。那这个“三摩地所生色”由正定所产生,这种就是属于无表色的。



所以无表色属于无见无对,你没有办法看到,它也不跟你对立,所以为了在这边解释这个无见无对,它还有一个“有见有对”,“有见无对”,然后才讲到这个“无见无对”。


有见有对的,你看我们平时一般性的这都是有见有对的。


还有有见无对的。你比如说我们现在这个光线看出去啊,这个外面这个光线是什么颜色?是蓝色吧,这蓝色你能见到吧,但是这个蓝色你能不能取到?不能,也是这样一种,你可以见到,但是你没办法完全这个。


还有我们在上课,我们产生的这种觉知,我们共善业,这么多人在一起身清净,口清净,意念清净,这生命在这里本身就是活动的,这活动里面有没有产生恶的,都是善的,都是清净的业,这个清净业你看不见吧,也摸不着也看不见,但是这个就叫无见无对的,这叫无表色。



什么是苦呢?苦就是说当你遇到这种受的时候,你不喜欢,这东西不喜欢,赶快消失,不喜欢要,这就代表什么?你讨厌它,这个你感受到你是苦,拐离欲,当你遇到的时候你生起拐离欲这就是我不喜欢要,赶快离开,赶快消失,你生起这种心里面的感受的时候,其实这种就是你所遇到的感受的苦,反过来说它不离去呢,你这个苦是不是一直逼迫你啊,就像我们现在热,赶快这个空调能不能开大一点,风能不能强一点,把这个燥热的感觉赶快离去,这是不是一种苦啊。


所以什么是乐呢?受的领纳里面有三种,一种当遇到某种境界的时候,他很喜欢,当这个境界消失的时候,他想再能够就好了,这个叫乐。


还有一种不苦不乐,无所谓的、无感觉的,所以受里面分成三种,这个比较好理解吧?


图片


第三想蕴,“云何想蕴,谓于境界,取种种相。”什么叫想呢?受想行识,什么是想?这是什么?我现在拿掉了你心里面还有没有它的影子?(有)那个就叫想,你看到的时候,你看到的是客观现象,当我把它拿掉的时候,你给它取了一个名字,我刚才看到的是水晶,我已经把它拿掉了,但是你的脑子里已经移进去了对不对?这就变主观的了对不对,主观的这个就是想。


所以于境界,这个境界要取相,取的那个相,印在你心里的那个相就叫想,所以想就是上面一个相,下面一个心,中国造字它是象形字,它就把那个想,你看所以中国文字很伟大的。中国的这个想符合于我们佛教的这个,那说明中国造字的这个人跟佛教他有共同点的嘛,说明他开了智慧的嘛,我们佛教来解释这个想,什么是想蕴呢,于境界取种种相,所以你看那个相字下面加一个心,正好一模一样,那说明我们中国古人造字的跟我们印度的佛陀所觉悟到的这一点就非常默契,对这个想的概念就很默契。


图片


下面我们一起读:“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 这是不是蛮复杂的啊?下面就开始解释了啊,来我们一起读:“云何名为诸余心法,谓彼诸法与心相应。彼复云何?谓触、作意、受、想、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善根、无瞋善根、无痴善根、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瞋、慢、无明、见、疑;忿、恨、覆、恼、嫉、悭、诳、谄、憍、害;无惭、无愧;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忘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眠、寻、伺。”

你们脑子有没有念晕掉,但是我们整个来说,它是不是覆盖了我们生命的很多的现象啊,把我们的这些一网撒下去打了很多是不是啊?所以这个行蕴里面,我们在终极版里面还要讲百法明门论,百法明门论就是用一百个数字。刚才我们读的你们知道有多少个吗?有多少?刚才这里面读的总共有四十九个,我们生命的现象。

所以前面说除了云何行蕴,谓除受想,受想如果加进去的话总共五十一个,这个是心法,心法里面总共五十一个心法。但是这五十一个心法如果在百法明门论里面来说的话,那这五十一我们就按照五十一来算了,但是这里面是讲五蕴的,这里面受想它是属于受蕴和想蕴,所以不能在这个行蕴里面算,但是行蕴里面的心法,它包括了受想两个,所以这个里面就是谓除受想,这个受想呢就是把它归到受蕴和想蕴当中,但是心法中的其余四十九个现象呢,就是它下面继续在总结啊。


图片


我们继续念,刚才念的我们说是四十九个对不对,来继续:“是诸心法,五是遍行,五是别境,十一是善,六是烦恼,余是随烦恼,四是不决定。”

这个里面就是刚才这个,下面又把它分开了,所以刚才我们念,断句也是不好断的啊,你们有些书里面是把它断句断好的,心所有法,心法就是心所有的,心范围是不是很广啊?我们观察心,我们平时说:“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你那个是什么心啊?你要搞清楚啊,有的人所以我们就佛教讲了,不能够懵懂真如啊,懵懵懂懂的这个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那你是什么心啊,那狗有没有心啊?有啊,拿它为什么变成狗了,它没有变成佛啊?这个道理知道吧?你看这个心里面有多少种啊,心下面所表现出来的法,这里面就有五十一种,你看这五十一种里面哪一种是做佛的啊?有没有啊?这里面有没有啊?这个里面很少几个对我们做佛才有帮助的。



五个是遍行,遍行是什么啊?遍行是工具似的,特征就是说它一直都有的,这五个遍行我们看,上面那行标点符号没打开的啊,这里才重读一遍,用笔打标点符号。

“触、作意、受、想、思”,这是五遍行,也就是说你这个触,不管我们这个空调的风有没有吹到你,你有没有感觉到凉风?你那个触有没有一直都在?哪怕你睡着了触在不在?所以有的人喊你,还没有喊醒,推你,推是不是触啊?你就醒了,说明你虽然睡觉了,但是你触还在吧,所以这个遍行,他是遍一切时都有,在房子里面有触,在房子外面有触,晒着太阳也有,跑到阴凉的地方还有,详细的分有好几个地方表示这个触。

为什么它叫遍一切,遍行,作意也是的,作意时刻都是像镜子一样,镜子不管你有没有照,那个光是不是一直有的啊?就是这样啊,作意,受也是,受这个领纳,不管苦受,乐受,不苦不乐的受,这个受是不是一直存在的啊?一直存在的吧?还有这个想,想于种种境界取相是不是也一直在啊?也一直在啊,取相之后,你还得考虑这个水晶我拿下来了之后,你们还说水晶,然后你们脑子是不是就停下来了,那水晶那么凉快,那么亮,这师父哪拿来的,是不是偷来的,这些与前面的那些已经相干不相干了?跟客观已经相关不相关了?不相干了,这主观里面取的印的那个相,那想之外又延伸到思,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思啊?小狗有没有思啊?都有的,所以这个是属于遍行的。


点击查看《大乘五蕴论》更多内容☞

云何名为“无表色法” ?

云何为「色 声 香 味 触 」?

如薄伽梵略说五蕴…… 

接近于法的状态,这很重要


图片


图片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慧日法宝  感恩转发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相关文章
· ​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叫“观世音”呢?
· 宏开四教 直阐一乘——传喜法师二〇一八年慧日禅寺讲授《天台宗纲要》圆满
· 无价
· 为什么有时对修行提不起精神?
· 有一种悲心,倒驾慈航
· 忏悔
· 改变自己来改变世界
· 世界上最后一头雄性北白犀牛走了,我们结束了它们5000万年的历史,却还没来得及看它一眼
· 不明白这一点,就是跟自己开了最大的玩笑
· 圣凡
· 云何名为“无表色法” ?
· 何为佛菩萨的主观与客观?
· 清明,我们该如何来祭祖?
· 在这个百花盛开的时节,我们为谁而流泪——纪念本师释迦牟尼佛涅槃
· 圆满
· 云何为「色 声 香 味 触 」?
· 我们为什么会看别人不顺眼?
· 汉传佛教,真的没有密法吗?
· 佛陀最后的教言——《佛遗教经》带我们平安回家
· 超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