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毗尼园示现化身,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菩提伽耶降服众魔,启明星时彻悟光明
鹿野苑中敲响法音,启示正途照亮尘世
拘尸那罗教化无常,涅槃雷鸣震动天地
灵山犹在越古今
法华未散恒加持
▼
在竹林精舍的教化
还未出家的舍利弗长老遇到阿沙基长老
佛陀带领着一千余名的弟子,住在竹林精舍里,这些弟子们都以佛陀为中心,共同过着像渐渐形成的僧院生活。在佛陀还没有到王舍城来以前,已有很多皈依佛陀的弟子,他们奉了佛陀的慈命弘化在各方,这时都陆续归来。当他们走进竹林精舍,看到那些佛陀的众多的弟子,现在都是如兄如弟,他们每个人都非常的欢喜!
佛陀也很欢喜他们的归来,和他们一一叙说别离之情,并询问他们弘化的状况。
佛陀接受频婆娑罗王赠送的竹林精舍,在弘化的事业上,一方面得到不少的方便,但一方面却引起一些人对佛陀开始嫉妒、反应、轻蔑起来。可是,在以慈悲包容一切的佛陀,仍然有着很多人从各方赶来皈投到佛陀的怀抱。佛陀在这初期传道的期中,能得到竹林精舍是一件大事,但比这更大的事,还是要算得到两位弟子,一名舍利弗,一名目犍连。他们后来辅佐佛陀将正法教化人间,对佛陀教法的弘传,其功劳足为我们后人效法、景仰!
舍利弗,本来的名字叫做优波室沙,目犍连叫做拘律陀。他二人有着世间稀少的聪明和学问,起初是共依当时学术界权威的删阇耶为弟子,后来觉得不够所学,和删阇耶离开。他二人也各有着一百人弟子,这些弟子也以为除自己的老师以外,再没有人能在学问和道德上胜过他们的老师。因此在舍利弗和目犍连的心中,就傲然的以为世界上没有比他们再聪明的人。
有一天,舍利弗独自行走在街上,遇到佛陀的弟子阿舍婆誓,看他出入在王舍城中乞食,他那威仪静肃的风度,一看就知道他不是一位普通的修道者。舍利弗带着一股好奇的心情,很有礼貌的询问道:
『请问你这位修道者,你是住在什么地方?什么人是你的老师?你的老师向你们说些什么道理?』
阿舍婆誓谦虚的答道:
『我住在竹林精舍,是释种出生的佛陀的弟子,我的老师是具有一切智能的人天大导师。我出家的时间不久,还不能完全领受,所以我不能宣说老师的甚深微妙的法理。不过,我可以凭着我浅智所学的一二,大略的回答你一些。我的老师常说「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又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阿舍婆誓这样简单的说了佛陀的两句法语,听在聪慧的婆罗门的舍利弗的耳中,像有一轮光芒万丈的慧日,把他心中的一切疑云驱散,其得到无上法乐的欢喜之情,自非笔墨可以形容。
舍利弗心中想着,他常修行考察,以为一切因及无因,虽然都是无所作,但那是由于自在天的意思而形成。今天从佛陀弟子的口中,听到因缘法,明白到一切诸法不是人作,也不是天作,而是从因缘所生,也是从因缘而灭。这因缘启示他「无我」的智能,断除他微细的烦恼。他越想越觉得佛陀真是伟大。自己多年的苦修,实在是无益的,真理之光,好象到今天才从阿舍婆誓的口中看到。
舍利弗和阿舍婆誓两个人好象是百年的知己,竟忘记时间,边走边说,谈得非常投机。
舍利弗心中感到非常愉快,更感激阿舍婆誓,他对于阿舍婆誓口中赞美佛陀,真出乎他的意料之外,想不到世间上还有这么一个人。他胸中的冰块,像给春阳照得已完全溶解。他和阿舍婆誓约定,一有机缘他就要去拜见佛陀。他向阿舍婆誓顶礼以后就告别回家,一直向老友目犍连的住处而来。
目犍连一眼见到舍利弗那欢喜得忘形的样子就问道:
『舍利弗!你怎么今天这样欢喜呀!难到你得到什么法宝了吗?』
『目犍连!我现在知道一个伟大的人物,足可以做我们的老师!』舍利弗的面容洋溢着得意的微笑。
『舍利弗!你不要这么小看了自己呀!世间上那里还有这样的人呢?』
『目犍连!的确是有呀!他就是佛陀,是的的确确的佛陀!我们所要求的人就要逢到了。』
舍利弗把听到阿舍婆誓说的佛陀之法,一一转告目犍连。讲话时的舍利弗,与听话时的目犍连,都欢喜得涔涔的流下眼泪。
第二天,舍利弗和目犍连带领各人的弟子,一起走向竹林精舍去拜见佛陀。
佛陀一见就非常欢喜,佛陀感觉到自己证悟到现在,所说的话,才真正有了了解的人。
有一天,佛陀暂时离开竹林精舍,登上灵鹫山,入定在豚崛洞的时候,住在这儿的舍利弗的舅父长爪梵志(摩诃俱絺罗)听到这个消息,特别前来拜访,他是异教中一位很有名位的仙人,知道侄儿舍利弗的改宗,对佛陀的威德就非常向往,这一天他在拜访佛陀的时候对佛陀说道:
『我还没有认识一切!』
『没有认识一切,就已经认识一切了。』佛陀微笑着回答。
长爪梵志给佛陀这一说,没有一句话可以回答,佛陀又说道:
『肯定一切的人,就是否定一切的人;肯定某一项事物的人,就是否定某一项事物的人。肯定一切,很容易给贪欲拘囚起来;否定一切虽然能够远离贪欲,但太固执这个否定,也是一种执着。舍弃一切的肯定与一切否定,那才是真理的认识。』
长爪梵志,听到佛陀这些简洁的至理名言,很感到自己不足的羞愧,他也很诚挚的作了佛陀的弟子。
佛陀度了长爪梵志以后,又回到竹林精舍中为诸比丘说法。
万川流入大海,佛陀的慈悲、德慧,像一片汪洋无边的大海,千万条的河流都向大海流来,大海中的水量虽然在不停的增加,但一点都不会溢出来,静静的容纳,静静的交流,大海究竟有多大,谁又能预测呢?
佛陀的清净法身是解脱自在的,但佛陀应化的肉体并不是不死之身,如果佛陀假因缘和合的丈六金身的身体是不坏的话,则佛陀阐明的那些宇宙人生的真理就会自语相违。有为的法是无常的、无我的、生灭的,即使成了佛陀,只要他有为的色身住此世间,就要应顺法的自然性,就不能与法的自然性相违。
佛陀度化大迦叶以后,王舍城的佛法,已经打好基础,灵鹫山的精舍也成于此时,国王学者,纷纷的皈投而来,佛陀的教化,更是普遍各方了。
说法台灵鹫山
灵鹫山,坐落印度恒河平原、比哈尔邦那兰陀和菩提伽耶之间,是印度佛教的圣地。当年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之后,与弟子来到这里。
频婆娑罗王为了亲近佛陀,特地修建一条石阶,直达山顶的园林。距离山顶处,有许多小石窟,是比丘们修行的地方。在山崖边有砖造的精舍,精舍东面有长石,为佛陀经行之处。精舍旁边有一巨大的石块,是当年提婆达多推石伤害佛陀的地点。南边悬崖下有一座小塔,佛陀曾在此处宣说《法华经》。
佛陀讲成佛之经典《法华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大般若经》等重要经典之灵鹫净土,佛陀依然在此讲经说法;隋朝时,智者大师读《法华经》至“药王菩萨本事品”时,忽入定中,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
佛陀在灵鹫山宣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光是在王舍城的一地听众,就有以舍利弗、目犍连、大迦叶等为上首的比丘弟子一万二千人,有以摩诃波阇波提为上首的比丘尼及其眷属六千人,有以观音、文殊他方而来的诸大菩萨八万人,此外还有国王、大臣、学者、人民,其数之多,是很难统计。
那烂陀寺
传说此地原是庵摩罗园,后来五百商人捐钱买下献佛,佛在此说法三个月。后来摩揭陀国王铄迦罗阿迭多在此兴建佛寺,子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扩建,
此后呾他揭多鞠多王在东面建寺,幼日王在东北建寺,金刚王在此西建寺,中印度王在此北建寺,帝日王此东建大寺,中供佛像。经过历代君王的营建,那烂陀寺宏伟壮观。
另外,梵语“那烂陀”三字意谓“施无畏”或“无畏施”。
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盛时有上万僧人学者聚集于此,玄奘在此从戒贤法师学习多年,听讲《瑜伽论》、《顺正理》、《显扬》、《对法》、《因明》、《声明》、《集量》等经书,兼学婆罗门学,义净在此从宝师子学习十年,翻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三卷,《一百五十赞佛颂》一卷;此外来此学佛的唐僧还有慧业、灵运、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灯、道琳、智弘、无行等法师。
玄奘《大唐西域记》、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对那烂陀寺都作过说明,而义净对当时那烂陀寺的布局、建筑样式,寺院制度和寺僧生活习惯,叙述尤其详细准确。
点击相关阅读:
声明:本文章摘录网络,部分文章摘录星云大师《释迦摩尼佛传》,如有不当请与我们联络,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志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慧日法宝 感恩转发
慧日禅寺法务流通官方淘宝店
https://huiriliutong.taobao.com/
慧日禅寺流通官方微店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进入店铺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佛教慧日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