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9
农历十月十五
禅宗三祖僧璨大师的圆寂纪念日
僧璨大师(510-606),生年及事迹不详,关于他的身世,《楞伽师资记》用了八个字来概括:“罔知姓位,不测所生”。《景德传灯录》和《祖堂集》均记载了僧璨大师到禅宗二祖慧可大师处请求开示佛法的典故。
当年,二祖慧可大师一边随宜传法,度化众生,一边寻求法嗣,以付祖衣。北周武毁佛期间,二祖与林法师为伴,护持经像,隐藏民间,并一度南下到舒州司空山隐居。在隐居的时候,二祖遇见了还是居士身的僧璨大师,经典中是这样记述的:
公元574年,北周武帝下令,“初断佛、道二教,经象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强令僧人和道士都必须还俗,佛像和经文都摧毁,寺庙和宝塔都赐给王公大臣。北周武帝灭佛期间,僧璨大师隐居于太湖县司空山,居无常处,往来于司空山和天柱山之间长达十几年,时人无能知者。直至隋开皇十年(590年),僧璨大师正式驻锡山谷寺,才公开弘扬禅法。
开皇十二年,十四岁的沙弥道信前来拜师,说:“愿和尚慈悲,乞与解脱法门。”僧璨大师说:“谁缚汝?”道信答:“无人缚。”大师说:“何更解脱乎?”于是,道信大悟。
1982年在杭州出土了一块铭文砖,刻有下列文字:“大隋开皇十二年(592年)七月僧璨大师隐化于舒之皖公山岫,结塔供养。道信为记。”
据《楞伽师资记》记载,“僧璨师隐思(司)空山,萧然净坐,不出文记,秘不传法,唯僧道信,奉事三祖十二年。”
僧璨大师向道信大师传授法要,并屡试以玄微禅理,知其缘熟,乃付衣法,大师的传法偈如下: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
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此后,僧璨大师去往罗浮山,让道信大师在原地弘法。
三祖寺
隋大业二年(606年)十月十五日,僧璨大师为四众广宣心要后,告诉大众:“余人皆贵坐终,叹为奇异,余今立化,生死自由(别人都把坐着入灭看得很重,认为这样的走法希有难得,我则不然,我今天要站着走,以示生死自由)”,说完,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站立圆寂。
唐天宝四年(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取大师遗骨火化,得到五色舍利300粒,用其中100粒塑造三祖像,又拿出自己俸禄,建造一座三祖舍利塔,把塑像放置于底层。
唐乾元元年(758年),肃宗李亨赐山谷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
公元772年,唐代宗李豫谥三祖僧璨名“鉴智禅师”,赐塔名“觉寂塔”。
觉寂塔
如今的塔几经重修,塔宫里珍藏有三祖舍利子,唐代的塔基、宋代的塔刹、明代的塔身,楼阁式塔体,砖木结构,飞檐翘角,斗拱相乘。塔顶置有相轮,由8条碗口粗的铁链牵制,链上系有400余只风铃,风吹铃动,叮当悦耳。
在禅宗发展史上,三祖僧璨大师是一个重要的坐标。初祖达摩祖师将禅法带入中国,当时人们是遇而未信,至二祖慧可大师时,人们是信而未修,在三祖僧璨大师时期,才是有信有修。
僧璨大师对禅宗的推进发展,有几个明显的表现:
一、从面向达官显贵,改为面向下层群众。佛教初入中国,信仰接触者多为贵族,僧璨大师改变靠上层弘法的方略,变为在村夫野老中随缘化众。
二、从在都市城廓建寺院,改为在深山僻壤布道场。
三、从居住无常的“头陀行”,改为公开设坛传法。
四、从“不立文字”改为以经传教。禅法初传时,有“不立文字”之说,主张静坐安心渐悟。僧璨大师在公开弘法的同时,精心著述《信心铭》,以诗体写成,146句,四字一句,共584字。
信心铭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
圆同太虚,无欠无馀。良由取舍,所以不如。
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乎怀,泯然自尽。
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
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皆空。
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
归根得旨,随照失功。须臾反照,胜却前空。
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能随境灭,境遂能沈。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两段,元是一空。
一空同两,齐含万象。不见精粗,宁有偏党。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
执之失度,必入迷路。放之自然,体无去住。
任性合道,逍遥绝恼。系念乖真,昏沈不好。
不好劳神,何用疏亲。欲取一乘,勿恶六尘。
六尘不恶,还同正觉。智者无为,愚人自缚。
法无异法,妄有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
迷生寂乱,悟无好恶。一切二边,良由斟酌。
梦幻虚花,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
眼若不寐,诸梦自除。心若不异,万法一如。
如如体元,兀尔忘缘。万缘齐观,复归自然。
泯其所以,不可方比。止动无动,动止无止。
两既不成,一何有尔。究竟穷及,不存轨则。
契心平等,所作皆息。狐疑净尽,正信调直。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非思量处,识智难测。真如法界,无他无自。
要急相应,唯言不二。不二皆同,无不包容。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极小同大,意绝境界。
极大同小,不见边表。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但能如此,何虑不毕。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僧璨大师从历史与现实、祖师与信徒、教义与修持的结合上,阐明义理,大开方便,应机施教。有学者称《信心铭》是禅宗第一部经典,与《六祖坛经》齐名,为禅宗以文字总结其修习经验开创了理论先河。
三光照相 万品流形 人途超急 时代虚盈
淳风久谢 浇俗濳生 爱波滔识 业雾昏情
猗欤文殊 五台腾迹 妙道乘幽 元源控寂
鹫峰遐峙 龙宫广辟 慧日舒光 慈云吐液
宝传兹日 法像斯时 瞻风侯景 梵刹开基
准绳秋子 取则迦夷 业隆千载 道盛一期
至人惠利 正觉津梁 明示衣珠 大开宝藏
伫契圆明 崇缘方广 国家隆盛 同享遐昌
关注我们 知道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