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十二
莲宗七祖省常大师圆寂纪念日
·大师生平·
● 生于乱世 七岁出家 ●
省常大师,生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字造微,俗姓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大师七岁,由家亲送往寺院中礼师剃度出家。
● 十年精修,圆具足戒 ●
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大师十七岁,发大菩提心,受具足戒。其后戒行精严,通《大乘起信论》,研习天台止观法门。
● 仿庐山风,结净行社 ●
宋淳化年中,大师在杭州昭庆院专修净业,仿庐山遗风,结净行社,有一百二十位公卿显贵参加,宰相王文正公为社首。士大夫预会皆投诗颂自称净行弟子。
翰林苏易简作文写道:“予当布发以承其足,剜身以请其法。”可见,大师道隆德盛,感格人心之力甚大。大师易莲社名净行社,持戒念佛,止观并运,深寓大师弘扬净宗之善巧与深旨。
● 血书佛经,增上净业 ●
大师严持戒律,具无碍辩才。注重引进《华严经·净行品》来规范、净化念佛人的身心言动,使净业成就更加上一份保证。
大师还刺血书写《华严经·净行品》,每书一字三拜三围绕三称佛名。刊版印成千卷,分施千人。
● 造像发愿,生安养国 ●
大师又以栴檀木刻阿弥陀佛像。佛像刻成而焚香发誓愿云:“我与一千大众,八十比丘,始从今日,发菩提心,穷未来际,行菩萨行,愿尽此报身,以生安养国。”
大师数十年如一日,以念佛法门自行化他。
● 念佛往生,地呈金色 ●
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正月十二日,于寺中端坐念佛,有顷,厉声唱:“佛来也!”随之而化。当时在场的信众见到地面呈金色,良久方退。大师享年六十二岁。
弟子奉全身建塔于鸟窠禅师之侧,号圆净法师。因大师自利成就与启建结社念佛之殊胜德业,被后世推尊为莲宗第七祖。
·省常大师的思想·
省常大师无著作留世,其度生之言教也少见史册。虽如此,但我们从省常的行业中可以看出他的佛学思想,特别是其净土思想,有着非常独到的见地。
以《华严经·净行品》为结社念佛之理论依据,这是大师综合观察了当时教内教外的风气,吸收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优势,而有如此的创举。我们知道自古至今,无论教内教外的佛教研学者,无不对《华严经》这部佛门著名经典崇敬至极。而《华严经》末后是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是以此中也可以看出省常大师在弘法利生时,所体现出既契理又契机的融通妙智。
结社念佛以净行社为名,一者可广纳其它法门的学者共修净业,使净土法门普及更广;再者可使净土教理更为充实,并能让净土思想成为大乘佛教所共有。此外就净土法门的教理上来说,信、愿、行三者,对于修净土者是缺一不可的,但当时的净土学人于此三者中的行门却并不注重,正如悟开法师在《莲宗正传》中所说的那样:“无如年代愈晚,根器愈薄。虽有信愿,而行门恒亏”。是以发起组织专修净土的团体,注重实行。因此也应明白大师将集众念佛的莲社易名为净行社的良苦用心。
今人观本法师所著的《香光阁随笔》中有“莲花世界进行曲”,其中第一首的前两句是:“君不见净行结社十万人,相国领众多王臣。又不见莲花胜会转法轮,大士加名为上宾。”
旁有小注言:宋省常大师结净行社念佛,王文正公旦为社首。又净严禅师结净土会念佛,文潞公颜博为会首,相距不过五十年,公卿伯牧知名人士,多预会,僧俗参加者十万人。
录此诗及旁注于此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地证明省常大师,在当时结社念佛风行于世之际,所起到的旁人无法替代的作用,他的所作所为对于净土宗的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佛教修证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印光大师作有莲宗七祖颂,谨为结语,也以此表达景仰之情。
偈颂曰
慕庐山风立净社,爰因后世实行寡。
百四一愿随事发,人各寝馈菩提者。
首辅王旦既归依,公卿百廿受陶冶。
阎浮虽则赞皇猷,何若乐邦得佛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