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从心开始

2016-03-16 04:30:00 发布:妙奉 人气:1617
  
     大家现在生活条件都非常不错,但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就是说我有钱但是我很焦虑;虽然我很有钱,但是我没什么幸福感;就是感觉不到幸福、快乐。面对这些,如果从佛教的角度怎么来化解这个事情?正是因为这些现象,所以学佛不是茶余饭后的事,也不是红花配个绿叶,佛教不是来做绿叶的,佛教有现实的社会意义。
      当一个人他只活在物质的层面,他没有精神层面的时候,他为物欲所转。心为物所迷失的时候,这个人他自己会很痛苦。甚至他的行为不受控制,甚至会走极端,会伤害到社会,会伤害到他人。首先是伤害父母,因为在一起过日子。然后会伤害朋友,甚至社会无辜的人。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阴阳失衡了,他就是病体,会生病;社会如果精神和物质失衡了,社会也会生病的。所以我们讲到的那些社会现象,就是一个人精神上没有得到滋养,这个生命没有智慧,没有道德标准去约束自我。佛教正好去对病下药,佛教就是专门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然后建立这种正确的信仰。

  佛教经过数千年检验,是对人类没有负作用的。所以学佛比我们现在找一点奇形怪状精神依靠要有用得多,这是经过几千年祖先实践检验的。现在我们讲物质建设,其实物质上的满足并没有改善我们的幸福指数。我们寺院外面在多少年前有个牌子,写着“幸福是精神范畴”。
  所以你要想找幸福,你在物质里找幸福你本身就找错方向了。有一句话说过,到火里面找水泡你是找不到的。所以古代我们佛教的永明延寿大师,国师级的他就讲过一句话,他说:“心若迷失,物何以救。”一个心迷失掉的人,拿物能救他吗?救不了他的。所以我们如果觉得不幸福,这是精神范畴的事,那应该在精神层面里找到能量,找到文化的能量,就是可以埋充我们空虚的精神世界的。
  我们佛教讲佛像要装藏,我们人的心灵世界也是需要装藏的。拿哪些装藏?总是拿宝来装藏,不可能拿垃圾塞进去。我们的人心被太多的垃圾来充塞着,我们成为受害者。所以现在我们弘扬佛法,这就是对社会的一种回报,对生命的一种爱,一种责任感。把优秀的、经过数千年人类检验的这种文化宝再传播给这个社会,传播到人心,让这些充满在人的心里面,让我们的心灵有阳光,这样的幸福感,不需要有贫富差距。我们佛教里说哪怕他是一个乞丐他有了这种精神内涵之后,他也可以活出颜回的这种人格来。 
                                                       
                                                                 ---摘自2015.02传喜法师开示
喜欢就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们

相关文章
· 通过修行命运是可以被改变的
· 菩萨威神之力,救度众生
· 修行是自己的事,没人能够替代
· 信从闻思中来
· 自私,是一切痛苦的源泉
· 学佛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心灵回归
· 利益众生才是弟子报答师恩的最好方式
· 你追钱追不到,钱追你跑不掉
· 佛恩如妈妈,母恩如春雨无声!
· 过堂用斋 善用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