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公上人
明旸法师
法师简介
首 页
|
法脉传承
|
法师文章
|
精华文库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家文化
《菜根谭》:和气致祥 喜神多瑞
2019-01-12 21:28:58
发布:妙梅
人气:1914
图片来源:网络
《
菜根谭》曰:“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狂风暴雨,会令飞禽走兽感到忧伤和恐惧;风清日朗,花草树木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由此可见,天地之间不可一日没有和祥之气,而人的心中也不可一天没有欢喜之情。
人为什么要和气?和气带来吉祥。谁不想得瑞气,瑞气从哪来?就是要养喜神。
心与外境的关系,确实非常的微妙。在喜气洋洋的场合,会沾染一些喜气,但在悲戚的环境之中,又会感到莫名其妙的伤感。
但也可能反过来,当心情愉快的时候,即使是愁云惨雾的恶劣天气,我们也可以笑看风云;当心情不佳的时候,即使骄阳似火也是遍体生寒。所以《菜根谭》告诉我们,要想保持长久的快乐,一定要把快乐的主动权抓到自己手里。
怎样抓住快乐的主动权?
《大学》有一句话:“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这里的“胖”并不是肥胖的意思,而是指舒适。财富可以装饰屋子,而德行可以滋润身体,心胸宽广的人体态安祥。
这个和气,这个喜神,来自于德行的修养。
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礼是自我与他者良性互动的准则。但礼只是外在的,自我与他者能否有效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关系,关键是和为贵啊。
但在日常中,我们易怒、易燥、易烦。为什么做不到和呢?
根本的原因在于过分迷恋自我。
过分迷恋自我的话,就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是为是,以自己的非为非;而且强求别人与自己一致,这样就易与他人产生巨大的矛盾和冲突。
每个人看事物的角度不一样,观点不一样,为什么一定要强求别人与自己一致呢?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妨“求同存异”。
虽然人人彼此不同,但一定能找到利益的共同点,兴趣的共同点,从而实现共赢和互相欣赏。
西周末年的王朝太史官史伯,说过一段堪称精典的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稗同,尽乃弃矣。”
各种元素的有机结合,才是“和”,不同、差别是“和”的前提,这样的“和”才能长久,“和成”的物才能繁盛。
如果“去和取同”,彼此没有差别。
那么,只有一个声调能形成曲子吗?只有一个味道能做出好菜吗?完全相同的个体谁来弥补缺陷呢?勉强求“同”的后果,治国就会排斥异己、独断专行;做人就会生硬蛮干,人人敬而远之。
人要有和气,还要有喜神。
所谓喜神,就是对生活的一种快乐的心态,心态不好,山珍海味坐不安席,华屋大厦也觉凄凉寂寞。
这个喜神,说起来容易做起难。小孩子容易获得喜神,大人给他一块糖,带他去游乐场玩一玩,给他一句称赞的话,他就很快乐。
成年人不容易获得这个喜神。老板加了一千块工资,心里有点高兴,后来一了解,别的同事涨了两千,心里立刻打翻了五味瓶,什么味道都有。
事业上有了小小的进步,但一想到某某同学厅局级了,某某好友发大财了,心里也不是滋味。
别的小孩考一百分了,自己的小孩才九十,别提多着急、多焦燥了……
把快乐建立在外在的条件上,这个喜神不会来,来了也不常住。庄子说:“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对外物的贪求太多,其内在的喜乐之气就没有了。
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就吃那么一点米饭,喝点白开水,把手臂放在后脑勺当枕头,看云卷云舒,就很快乐。孔子闲居在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悠闲惬意,和乐安舒。
一般的人如果没有了官位,或者从一个有实权的岗位调到了一个清水衙门,估计早就怨气填胸,烦躁不安,各种风凉话、怪话满天飞了。
这个喜神,人人内心俱有,但因为贪婪心、嫉妒心作怪,它便远走高飞了。
要把喜神找回来,根本要从价值观入手。
物质上要知足。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人在这个世界上当然要获得一定的物资资源,否则怎么为生呢?但千万不能过分贪求,为了虚荣心的满足、身体的享乐不惜耗费生命,做了物质的奴隶,这并不是聪明的做法。
聪明人只取所需,不取所欲,这就是“为腹不为目”的意涵所在。
物质上知足,但自我修养不能停步。人这辈子是白白活过的吗?是不是要活出生命本有的风采?如果能把目标定位在做最好的自己,与不完美的自我斗争,而不与外界争短长,不为功名利禄患得患失,喜神就会不请自来。
放弃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克服贪婪心、嫉妒心的毒害,和气、喜气就会常伴左右。
版权声明:本文为腾讯儒学独家原创稿件,
作者:
赵大山
,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标签:
《菜根谭》
和气致祥
喜神多瑞
儒家
传统文化
喜欢就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们
相关文章
· 读经明义丨《大学》: 知止而后定 志当存高远
· 不明白这句话,千万别碰《易经》
· 这四种福气 你也可以拥有
· 《论语》子罕篇第一: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 《论语》:主动学习的人才是聪明的人
· 《论语》泰伯篇第二十一:吾无间然矣
· 王夫之《示子侄》:立志之始 在脱习气
· 《论语》泰伯篇第十九:大哉尧之为君也
· 《论语》泰伯篇第十八:巍巍乎
· 读经明义丨《荀子》:做最好的自己 遇见最好的未来
play
pause
stop
mute
unmute
max volume
repeat
repeat off
佛教慧日网站(非赢利,纯公益网站。网站所有资料仅用学习、交流使用,一律不得用于盈利性目的)
沪公网安备 31010102002367号
晋ICP备190009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