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胸无恼怒

2015-12-30 00:00:00 发布:妙梅 人气:1340

       被誉为晚清“中兴名臣”的曾国藩是近代中国最有影响,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他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关于政治、军事,乃至于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方面的言论都广为流传,直到现在,“曾国藩热”依然方兴未艾。
       养生素来为曾国藩所看重,在他的各类文章与书信中,与养生有关的内容比比皆是,既有饮食起居、精神情志的调摄,也有疾病的护理,还有锻炼肢体的方法等,涉及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大多是他身体力行的经验总结,可见他的养生实践非常丰富。
       大体而言,曾国藩的养生与修身紧密结合在一起,偏重于心性修养。传统养生学素来十分关注道德修养与养生的密切关系,认为精神的愉悦与道德的满足感均有助于身心的安泰,在养生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这一养生理念尤其为儒家学者所重视,堪称儒家养生的特色。
       曾国藩作为晚清有名的理学家,对于修身与养生的关系有深刻的认识。他在中年时所写的《养生要言》中,就对此有所归纳,认为仁养肝、礼养心、信养脾、义养肺、智养肾。仁、义、礼、智、信合称“五常”,是儒家学者所推崇的品格和德行,曾国藩将其与心、肝、脾、肺、肾这五脏一一对应,认为五常具有养护五脏的效用。在曾国藩晚年,他在强调修身的功效时将其归纳为: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这些都可说是他在长期的修身实践中得来的经验总结,值得重视。
       曾国藩之所以重视养生,与他身体状况不佳有很大关系。他素来体弱多病,一生疾病不断,特别是困扰他终生的极为严重的皮肤病,更给他带来了不尽的烦恼。他小时候就浑身长癣,等到中年之后,更是越来越严重,发作时遍身生疮,奇痒异常,晚上彻夜抓痒而无法安眠,甚至打算“买一妾代为抓痒”。虽然延请无数名医,但却始终无法根治,让他苦不堪言。
       
由于长期为疾病所困,多方医治而不见效,所以曾国藩对于医药持怀疑态度,“以‘不药’二字为 药”。事实上,皮肤病与人的精神因素有着极重要的关系,结合曾国藩的生平来看,疾病在中年之后发作日益频繁和严重,而此时期,也正是他仕途上越来越权高位重之时,精神压力也日益增大,从而成为疾病的重要诱因,而这并非是单纯的医药所能疗治的。
       
曾国藩重视养生是从而立之年开始的。此前,他也曾有过年轻孟浪的岁月,一度沉湎于酒色之中。但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他开始下定决心要修身养性,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身体状况非常糟糕。在当时的日记中,他感叹自己已经三十岁了,却一事无成,而且“精神亏损”,身体很差,他希望自己“无纵逸欲,以丧先人元气……庶几稍稍培养精神,不至自速死”。从这些描述来看,他的身体无疑与“逸欲”过度有关,而且情况已经到了颇为严重的程度,甚至于担心自己要死去。
       
曾国藩虽然自称资质顽劣,但他有一点长处为他人所不及,就是极为倔强,做事有恒心,有毅力,一旦下定决心,就绝不回头。如他本来有吸食水烟的爱好,每天烟壶不离手,但自下决心要洁身自爱之后,便彻底戒除了水烟,终身没有再吸。
       
曾国藩修身养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便是严于反省,这在他的日记中有极为清楚的展现。他对于自己的言行的反思极为严格,毫不掩饰自己思想中卑劣的念头与想法。这一点诚属难得,因为日记虽然是写给自己看的,但许多人实际上并不敢正视自己的言行,或者未写之前就已经存了将来要流传后世之类的杂念,下笔时每言不由衷,虚加掩饰。而曾国藩严于律己,对自己毫不留情地自我批判,这也正是促使他不断提高修养的最佳方法。
  
     修身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情志的调节,这也是曾国藩着重反省的内容。在各类情志中,曾国藩特别强调要克制愤怒,认为“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他在不同的场合中都反复强调制怒对于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如在给兄弟的信中说,要想保全生命,“当视恼怒如蝮蛇,去之不可不勇”,将恼怒比作毒蛇,强调其危害之深。在给曾纪泽的信中,强调“既戒恼怒,又知节啬”就算是掌握了养生之道。他在劝家族子弟的“养生六事”中也包括“胸无恼怒”。
       
这实际上是曾国藩在养生实践中的深切体会。他一生都在政治的诡谲风云中沉浮,身处极为特殊、复杂的环境,承受着旁人无法想象的精神压力,情绪的波动起伏极大,遭遇忧愤难平之事可谓家常便饭。在给弟弟的信中,他也坦承,即便是渐入老年之时,也时常有怒不可遏的时候。
       
发怒向来是养生大忌,对于身体的危害性众所周知,所谓“怒伤肝”,许多养生家都指出,在人的七情之中,“怒”对于人身体的损伤最大。此外,人在盛怒之下,容易失去理智,做出冲动的事情,后悔莫及。
       
因此,曾国藩十分注意制怒。每遇到愤怒难平之事,他都强迫自己来压制胸中的愤懑之情。他以佛家术语“降龙伏虎”作比,认为龙是相火,虎是肝气,而古人所说的“窒欲”,就是降龙,“惩忿”,即是伏虎。自然,曾国藩很清楚,克制愤怒绝非易事,因此,他采取变通的办法,认为不可能完全不发怒,关键在于要稍稍遏制,不让怒火过头。
       
旁人每叹服曾国藩修养之高,殊不知,他在修身中所花的工夫实非常人所能为,自然,这也正是他的过人之处。
来源:凤凰网
曾国藩 儒家 修身
喜欢就用微信扫一扫分享给朋友们

相关文章
· 《论语》述而篇第三:德之不修
· 《诗经》:不得不赞叹的道德观
· 十跪父母恩
· 《论语》述而篇第二:默而识之
· 雾霾中的无力感与儒家忠恕之道
· 《论语》季氏篇第十三:亢问于伯鱼曰
· 王阳明从失魂落魄到一代宗师,只因父亲做了一件事
· 习近平屡次谈到王阳明: 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他是如何影响日本五百年的
· 《论语》季氏篇第十一:见善如不及
· 儿女五不怨 父母七不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