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螺溪传教院|千年祖庭,盛世重兴

2023-11-22 00:05:00 发布: 人气:21


图片
图片



‹‹‹‹‹‹‹‹

视频:2023年天台山螺溪传教院全景

››››››››



螺溪梵境,天界光华。

宋韵唐风,盛世其彰。


林泉相辉,金碧明媚。

海福田衣,济济有众。



图片


天台山螺溪传教院位于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赤城街道传教村祥云峰下,与隋代古刹国清寺隔山为邻。宋太祖乾德元年(963),由佛教天台宗第十五祖净光羲寂大师开创于螺溪之侧,次年率弟子二十位入住,于此传扬天台教观,故名“螺溪传教院”。

 

羲寂大师(919--987),俗姓胡,温州永嘉人。22岁入天台山,从国清寺清竦大师研习止观法门,造诣甚深。唐代经“安史之乱”“会昌法难”之后,天台宗典籍文献散佚殆尽。吴越国忠懿王钱俶笃信佛教,因研读唐代玄觉大师著作《永嘉集》时遇到难题,请教德韶国师,国师推荐羲寂大师,于是召入宫中请益,从而促成了吴越王遣使携带亲笔信件和宝物赴日本、高丽为之访求天台宗典籍。



向上滑动阅览


天台宗十五祖净光尊者羲寂大师


羲寂大师,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天台宗第十五祖,世称净光大师、螺溪羲寂、螺溪尊者。俗姓胡,字常照。母郑氏,自怀孕即不茹荤。生而首蒙异物,状同紫帽。


十二岁从永嘉开元寺子安大师出家,“勤谨明利”,“其起居宴坐也,绰绰有古佛之威仪” 。师授《法华》令诵读,诵才匝月,即能通彻背诵,老宿悉叹为希有。


十九岁受具足戒,继而师从会稽(今浙江绍兴)清公律师研习戒律三年,“尽极其道”。


二十四岁入天台山,于国清寺“师承耸、广二公”学习智者天台之教,“不数月,登座衍说”,二师随众听讲。又学止观于台宗十四祖、国清寺住持清竦大师,领悟卓越,承嗣法脉。


时天台山智者大师所讲教籍,因安史之乱、会昌法难破坏,残篇断简,难窥全貌。传经者仅凭半珠不全的经疏,质证无凭。羲寂大师每思此事,痛念不已,于是千方百计搜罗遗帙,于金华古藏中,仅得《净名》一疏。


恰于此时,吴越王钱俶阅读《永嘉集》中,有“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之句,不知所云,遂问德韶国师。德韶国师说∶“此是教义,可问天台羲寂法师。”王即召师,建讲席以问前义。羲寂大师说∶“此语出自智者《妙玄》。然自唐末丧乱,教籍散毁,中国法藏,多流入于海东(朝鲜)。”于是,吴越王遣使十人,往朝鲜求取散失的教经。


高丽光宗应吴越王之请,派遣沙门谛观携天台宗典籍章疏来华,“一宗教文,复还中国”。谛观法师入天台山,闻羲寂大师盛名,即往参谒,“一见倾服,遂礼为师”,于寂师门下钻研天台教观。


乾德元年癸亥(963年),天台山螺溪传教院开山创建。次年秋八月,羲寂大师“率学徒二十人以之俱往”,正式入居螺溪,时年四十六岁。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吴越王恭请羲寂大师为其传授菩萨戒,敕封为“净光大师”。


雍熙四年(987年)十一月四日,羲寂大师于螺溪示寂,世寿六十九,僧腊五十年,居山四十五年,稟学门人义通、澄彧、宝翔等二百余人,菩萨戒弟子数十万众,时称“天下郡府匡化绍隆,多其弟子”。平素开讲《法华经》并《法华玄义》共二十遍,《金光明经》《维摩诘经》《梵网经》《摩诃止观》《金刚錍》《法界观》《永嘉集》等各数遍,著有《止观义例科节》《法华十不二门科节》数卷。




图片


奉命护送天台教典来华的高丽谛观法师入山拜谒羲寂大师,一见倾服,从此追随大师十年,终老螺溪。在此期间,谛观于传教院编成《天台四教仪》一书,元代名列“天台四书”,至今仍被奉为天台宗入门的必读教材。


天台教藏久失复得,吴越王将之交于羲寂大师,为佛教天台宗的传承与复兴,提供了根本的文献保障。此后,羲寂大师在传教院大弘天台之学,使螺溪传教院成为宋代天台宗的弘法重镇和中韩日三国天台宗交流中心,时称“林泉相辉,金碧明媚”“海福田衣,济济有众”。吴越王对寂师恭敬有加,赐号“净光大师”,并赠紫衣而执弟子礼,为之扩建院宇,虔诚护法。

 

图片


大师门下中外传法弟子二百余人,菩萨戒弟子数十万众,其中最著名者当推高丽留学僧义通法师。义通于螺溪传教院秉受天台圆顿之教,继往明州(今浙江宁波)创立“传教院”(后更名“宝云院”),世称“宝云义通大师”,为天台宗第十六祖。义通大师传弟子四明法智大师和慈云遵式大师为天台宗第十七祖,开创了中国佛教天台宗的中兴大业。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朝廷下旨:“台州天台县传教院,宜赐'定慧院'为额”,遂改名“定慧院”。据成书于宋嘉定十六年(1223)的《嘉定赤城志》记载,当时该院拥有田366亩,地11亩,山387亩。

 

无奈岁月沧桑,盛极而衰。在明末《天台山方外志》中,传教院已更名为“传教寺”,并明确记载为“今废”。




图片


图片



时值盛世,佛日重辉。2010年夏天,天台宗第四十七代传人净旻大和尚亲临传教院遗址,发心重兴祖庭、再续螺溪辉煌。


图片
图片


在天台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2013年11月在寺院原址隆重举行了“天台山螺溪传教院开山一千零五十周年暨重建奠基典礼”。


图片


在净旻大和尚的规划、主导下,2014年5月19日举行重建开工洒净典礼,首期四大核心建筑宣告开工。


图片


2015年3月29日,螺溪传教院隆重举行灵山宝殿上梁法会。


图片


2018年12月14日,净旻法师毅然辞去舟山市佛教协会会长、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普陀山佛教艺术总监等所有职务,带着其在普陀山30年收集的600余箱佛教藏书,正式入住天台山螺溪传教院。


2019年11月26日,净旻法师在全国政协礼堂金色大厅参加“宗教界主题协商座谈会”,以《佛教中国化的当代课题》一文代表全国基层寺院作6分钟发言,就新时代佛教教义教规中国化的核心内涵,从“守住传统根基”“扎实本土传承”“切合时代精神(以螺溪四大宗旨为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分享佛教中国化的天台经验,并回答了全国政协主席汪洋的提问。


图片


2019年12月15日,由台州市佛协、天台山佛协主办,天台山螺溪传教院承办的“螺溪净光大师诞辰一千一百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螺溪传教院普贤广场隆重举行。

图片


如今的螺溪传教院,唐风宋韵,气势恢宏。大山门、定慧门、灵山宝殿、阿弥陀殿等殿堂楼宇格调古雅。寺院中心的灵山宝殿,出檐深广,斗拱硕大,巨大的紫铜鎏金鸱尾屹立殿顶,尽显大唐气象。法华钟楼、转轮藏东西呼应,典型的宋代寺院“左钟右藏”布局,实属罕见。这座拥有一千零五十六年历史的天台宗宋代祖庭,终盛世重兴,又现“林泉相辉,金碧明媚”的恢弘气象。


图片


“以文化推动佛化,以学风提振宗风,以修行完善徳行,以高尚引领时尚”,在净旻大和尚的带领下,这座“震旦灵山,法华道场”,将建设成为“文化的殿堂、弘法的讲院、共修的道场、联谊的纽带、公益的平台、养生的仙境、心灵的家园”。


传扬圣教,定慧等持,这是当年羲寂大师开山立名的期许。回首千年,古今交辉,愿景可期。

 

台岳肇名蓝,安枕祥云峰。

净光衍法乳,螺溪振家声。

重兴赖国运,擘划有远孙。

精进三四载,绀宇八九重。

仰止灵山殿,回首定慧门。

直棂对金鸱,悠然灿唐风。

毋忘寂公意,乃继大师踪。

伟哉智者教,应许见昌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净旻法师简介


法师俗姓杨,祖籍湖北江陵,1968年生于浙江舟山定海。1990年于浙江普陀山普济寺依悟道上人剃度,法名传照,字净旻。翌年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一诚长老座下受具足戒。


1993年毕业于普陀山佛学院天台宗研究班,师从沈仁岩老师专攻天台学。1994年于普陀山紫竹林创编《台宗三字经》六十颂。2000年于香港观宗寺承嗣觉光大师付法,为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七世。2010年发起重兴宋代台宗祖庭天台山螺溪传教院。

图片

历任普陀山紫竹林副监院、普济寺副监院、祥慧净院监院、隐秀讲院监院、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普陀山佛教艺术总监、舟山市佛协会会长等职。现任浙江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台州市政协常委、台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天台山佛教协会副会长、天台山螺溪传教院住持。


净旻法师素秉“持戒为本,善友为依,弘法为务,净土为归”之志,曾应邀讲学于福建佛学院、浙江慈云佛学院、浙江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宁波佛教居士林、香港会展中心、香港理工大学等。


发表有《天台宗基本架构》《论“大乘是佛说”的基本理念》《“大白牛车”释义》《中国佛教天台宗的振兴之道》《天台宗对观音信仰的历史贡献》《佛教造像的神圣性与艺术性》《螺溪传教院历史编年》等论文多篇,与复旦大学王雷泉教授共同主编“天台宗系列丛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螺溪传教院的世纪担当


浙江天台山螺溪传教院的未来愿景,是跻身当代中国佛教的“四大名院”:天津大悲院、成都文殊院、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天台山螺溪传教院,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以“院”命名的佛教梵刹中的杰出一员。

图片


展开中国地图,上述四大院的分布方位基本呈三足鼎立之势,拉线即成金字塔状,这是最有能量、最为稳固的布局,令人颇感天意使然。

 

图片


把螺溪传教院打造成“当代中国佛教四大名院之一”的愿景,既非空谈,更非浮夸,而是锁定目标,着力推进四大志业:营造“唐风伽蓝的建筑典范”、创建“天台宗的天一阁”、建设“中华汉传佛教示范基地”和“佛教天台宗复兴基地”。这一大愿景、四大志业的提出和落实,正是螺溪传教院的世纪担当。

 


螺溪传教院历史编年

     释净旻编


五代后梁贞明五年己卯(919年)

天台宗第十五祖、“净光大师”羲寂诞生于温州永嘉,俗姓胡,母郑氏,自怀孕即不茹荤。生而首蒙异物,状同紫帽。


五代吴越宝正五年庚寅(930年)

羲寂大师十二岁,投温州开元寺子安上人出家,“勤谨明利”,倍受器重,授《法华经》,一月成诵。“其起居宴坐也,绰绰有古佛之威仪。”


五代吴越天福二年丁酉(937年)

羲寂大师十九岁,正式剃度,受比丘戒。继而师从会稽(今浙江绍兴)清公律师研习戒律三年,“尽极其道”。


五代吴越天福七年壬寅(942年)

羲寂大师二十四岁,始入天台山,于国清寺“师承耸、广二公”学习智者天台之教,“不数月,登座衍说”,二师随众听讲。又学止观于台宗十四祖、国清寺住持清竦大师,领悟卓越,承嗣法脉。


五代吴越广顺年间(951~953年)

羲寂大师“有去山意”,天台山众阻止无果;时吴越王钱俶(929~988)闻之,“坚止勿他往。”


五代后周显德初年(约在954~955年)

天台山螺溪居民张彦安来见羲寂大师,自言国清寺之“东南有隙地,可一里余。阴晦之夕,必有鬼魅吟啸之声,亦有钟磬考击之响,又尝梦神龙游其地。故非愚民所可有也,愿奉师以为僧事。”师亲往视察,“叹其山水秀异”,告众曰:“此伽蓝地也!” 颇欲建寺以弘台宗。无奈“财施不供,莫能遂成其志”,只能接纳土地暂作蔬果之园。

图片


北宋建隆元年庚申(960年)

十月,吴越王钱俶受天台德韶国师(891~972)和国清寺羲寂大师之请,派遣使者致书携宝往高丽、日本求取“远遭安史兵残,近则会昌焚毁”的天台宗“一家章疏”。

注:天台宗文献经唐末“安史之乱”和唐武宗“会昌法难”,毁失严重,导致台宗义学不振。羲寂大师痛念于此,广事搜罗,但仅从“金华古藏”中寻得智者大师《净名》一疏而已。后吴越王钱俶偶读唐代玄觉大师《永嘉集》,内有“同除四住,此处为齐;若伏无明,三藏则劣”一段,不明其意,乃询其师德韶。德韶国师转荐羲寂大师。寂师敬答钱王:此文出自智者《法华玄义》。可惜唐末丧乱,原典失传,教籍多存海外!因而有了上述吴越王遣史海外求书的盛举。


北宋建隆二年辛酉(961年)

高丽光宗(925~975)应吴越王之请,派遣沙门谛观携天台宗典籍章疏来华,“一宗教文,复还中国”。入天台山,闻羲寂大师盛名,即往参谒,“一见倾服,遂礼为师”,于寂师门下钻研天台教观。


北宋乾德元年癸亥(963年)

图片


天台山螺溪传教院开山创建。以当年螺溪张彦安所献之地,由羲寂大师法子、钱塘僧愿齐法师主理募资兴构,“凡建法堂三间、厨屋数舍,覆茅累块,悉尚朴素,以称师心。”

此前,大师曾于居所禅坐,“有童子服山人衣,形体瘠陋,持竹器以土养小松跪于室前”,大师询其来历,自称:“华顶遣送松栽”。言毕置竹器于地,忽然不见。大师私下对弟子说:“此山神也。吾当别住道场。”后果有螺溪道场之创。


北宋乾德二年甲子(964年)

传教院正式落成。秋八月,羲寂大师“率学徒二十人以之俱往”,正式入居螺溪,时年四十六岁。此后学子云从,而所居日显狭陋。


北宋乾德五年丁卯(967年)

在天台德韶国师的促成下,吴越王钱俶主导资助的传教院扩建工程于本年告竣---“中间内外总一百三十余间,林泉相辉,金碧明媚”。同年,吴越王“复命师讲《法华经》一座”,为其先母恭懿太夫人吴氏追福。

德韶国师此前致书吴越王,内称“智者大师位登诸地,迹示四依,得总持门,获无碍辩,所述教法,盈数百卷。净光大师羲寂传而讲之,如水分器。而所居精舍,栋宇未丰,愿许经营,用安枢衣之众。”王深有同感,于是有了这次大规模的鼎力扩建。


北宋开宝元年戊辰(968年)

于羲寂大师门下学成拟归故国的螺溪上首弟子、高丽僧义通法师(927~988),在明州(今浙江宁波)被吴越王养子、刺史钱惟治(949~1014)诚意挽留,并有福州转运使顾承徽舍宅为寺以供其居,义通法师为怀念天台螺溪求学之缘,将之冠名“传教院”,以示不忘根本。

至此,历史上出现了两座“传教院”:天台山传教院和明州传教院。


北宋开宝三年庚午(970年)

羲寂大师入室弟子、高丽谛观法师追随寂公十年(961~970年),“一日坐亡”,终老螺溪。


图片


同门见其“故箧放光”,开而视之,唯见《天台四教仪》手稿一部(两卷)。后由钱塘孤山智圆法师(976~1022)将其上卷刊印行世(即今本《天台四教仪》一卷),“由是盛传诸方,大为初学发蒙之助”,成为宋元以来广为流传的天台宗入门教材。直至清康熙年间贤首宗(华严宗)高僧柏亭续法大师(1641~1728)编著该宗入门读物,亦取名《贤首五教仪》,可见影响之深远。


北宋开宝八年乙亥(975年)

由守澄上人倡议并与传教院如皎法师合建的两对石雕阿育王塔(内置《法华经》)圆满落成,分别树于“院之庭”和“普贤忏院”。

八月八日,“当院徒弟如皎”撰书《传教院新建育王石塔记》。


北宋太平兴国二年丁丑(977年)

吴越王钱俶兼领的“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官员王承益、余德徽共同发起在传教院“建造弥陀佛殿”,吴越王为之施钱八十万。

“又请师讲《金光明经》一座,饭僧三万人,香花旙盖供佛之具一皆称足。”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戊寅(978年)

五月,吴越王钱俶率举族赴宋之汴京(今河南开封),尽献吴越“一军十三州”,纳土归宋,和平终结了吴越国“三代五王”共八十四年的割据统治,从而使宋朝完成了中华统一大业。

吴越王钱俶,字文德,谥“忠懿”。在位三十年(948~978年),推崇佛教,恭敬三宝。其间护持螺溪,“供施日至”。尝赐寂公紫衣并“净光大师”号,并致书赞美寂公“早挥尘柄,载演猊音,于识心达本之余,有律虎义龙之称。远兹景仰,因命阐扬!” 并将从高丽请还的天台教典悉数赠师收藏研读,为宋代天台宗的复兴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文献保障。

同年,因院内“像设未周”,委派僧重云远赴京城“请于襄师”(钱俶之子)出面,募得“陈国夫人徐氏、汉南国王府别驾徐君贵安,共捨钱二十万,副以金带。又募郡人李从遇众率净财三十万,同就厥工”。使传教院“三宝既具,百福可量”,成就庄严名刹。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己卯(979年)

四明尊者法智大师知礼年方二十,始入明州传教院依义通法师秉受天台教观,从学十年(979~988年),亲承法乳,为其后来的天台宗“四明中兴”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使螺溪法脉发扬光大、绵延至今。


图片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庚辰(980年)

春,因“朝庭条贯缁伍经业”,羲寂大师受请自天台山前往台州的治所临海主持其事。入居开元寺(今浙江临海龙兴寺)东楼,“楼近大山”,夜梦塔刹“陷入于地”,甚感不祥,次日率众改居西偏房,“其夜春雨骤作,山颓楼倾”。而大师率众迁房免难之举,被大众传颂为“师有天眼”。

注:另据吴越王钱俶之侄、宋代大书画家钱易(968~1026)所撰《净光大师行业碑》,则此事发生于“丁卯”年,即宋乾德五年(967年)。

事后,“因受黄岩邑人请,乘舟泛江放生”,宣讲《金光明经 · 流水长者品》;至“海门灵石寺,是智者所居道场,因劝人修葺造像”,响应良多。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壬午(982年)

四月,朝庭恩准明州传教院住持延德的赴京奏请,下牒赐明州传教院 “宝云禅院”额。至南宋时改称“宝云教院”。


北宋太平兴国八年癸未(983年)

宋太宗遣内侍省官员卫绍钦入天台督导重建寿昌寺,台州众官相陪入山,坚请羲寂大师传授菩萨戒法,执弟子礼。


北宋雍熙元年甲申(984年)

永安县(今浙江仙居)请羲寂大师于光明寺为众授菩萨戒。“忽佛殿大像堕坏,腹中出《发愿文》”,知像乃唐咸通六年(865年)沙门希皎为乡人授戒劝造,《文》称其“愿舍报为男子,童真出家,传法利生”。戒场大众见之,皆以唐之希皎为大师前生也。


北宋雍熙三年丙戌(986年)

十一月十日,应大师弟子、“通鉴大师”知廉邀请,《百家姓》作者、吴越王钱俶同父异母弟钱俨(937~1003)敬撰《建传教院碑铭》,详述创院建置始末。


图片


北宋雍熙四年丁亥(987年)

临海、缙云、永康、东阳诸地纷纷迎请大师传授戒法。至九月始从太末(今浙江仙游)返山。

十月,师示疾。十一月初四日,羲寂大师“右胁而卧”,圆寂于螺溪之丈室,世寿六十九,僧腊五十,居山四十五年,稟学门人义通、澄彧、宝翔等二百余人,菩萨戒弟子数十万众,时称“天下郡府匡化绍隆,多其弟子”。平素开讲《法华经》并《法华玄义》共二十遍,《金光明经》《维摩诘经》《梵网经》《摩诃止观》《金刚錍》《法界观》《永嘉集》等各数遍,著有《止观义例科节》《法华十不二门科节》数卷。

台州官民曾于大师座下受戒者“共迎师真相于开元寺,尽诚祭供,皆缟素哀泣,天为之变惨”,台州知州郑元龟撰诗悲悼缅怀。螺溪徒众“树龛室于方丈,台人之恸,若丧所亲!”


北宋端拱元年戊子(988年)

季夏十六日,“建塔亭”,奉大师全身“葬于国清寺东南隅”。门人澄彧法师为撰《净光大师塔铭》。

十月廿一日,大师高足弟子、天台宗第十六祖宝云义通大师于明州宝云院“右胁而逝”,世寿六十二岁。荼毗后“舍利盈满骨中”,门人建塔于本郡阿育王寺西北隅。世称“宝云尊者”。

本年十月,大师同庚故友、“通慧大师”赞宁(919~1002)奉敕完成《宋高僧传》三十卷的编纂,《大宋天台山螺溪传教院義寂传》收录于该书卷七“义解篇”。

注:“義寂”考系“羲寂”之误。


北宋淳化三年壬辰(992年)

大师圆寂后第五年,“易葬地”,“开塔,颜貌如生,发长余寸”,不但“身体不坏”,且“芳香蓊然”。

钱易在《净光大师行业碑》中叹为“此非释中达而异者乎?”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戊申(1008年)

图片


七月三日,朝庭赐台州天台县传教院“定慧院”额。净光大师命名的“传教院”至此共使用了四十五年。

注:天台城西此前已有定慧院(亦名“普贤院”),传为德韶国师所创十三处道场之一。民间乃以“西定慧”、“东定慧”相称,以示区别。


南宋嘉定十六年癸未(1223年)

本年成书的台州首部地方志《嘉定赤城志》载:当时定慧院(原传教院)拥有田366亩、地11亩、山387亩。


南宋绍定三年庚寅(1230年)

十一月初四,年久壅陷、时遭水患的大师墓塔由螺溪住持元悟法师“相其流泉,观其阴阳,得地于方丈之后”,从新建塔改葬。


南宋绍定四年辛卯(1231年)

正月十五日,“继代住持法孙比丘”元悟法师撰《螺溪移塔记》以纪其事。

注:“传教院”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更名“定慧院”,至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年)仍在使用。但于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2年)担任螺溪住持的元悟法师却在其所编的《螺溪振祖集》中署名“住持天台传教院比丘元悟编”,由此透露出螺溪定慧院应该在宋理宗(1224~1264年在位)执政期间又从新改用“传教院”之名。


南宋咸淳七年辛未(1271年)

图片


本年刊行问世的佛教史学巨著《佛祖统纪》(四明东湖沙门志磐编纂)于卷八设《十五祖螺溪净光尊者大法师》《十六祖四明宝云尊者大法师》《十七祖四明法智尊者大法师》等专篇,于卷十设《净光旁出世家》和《宝云旁出世家》,对天台宗螺溪一系的净光羲寂大师及其法子宝云义通大师、法孙四明法智大师等开设重点篇章,给予了崇高的评价。


明万历三十一年癸卯(1603年)

图片


本年成书的《天台山方外志》(幽溪传灯大师编纂)记载:“【传教寺】在县东北一十里十一都。宋乾德元年建。五代时僧羲寂于此演天台教,故名。大中祥符元年改东定慧院,邑西有普贤院亦号定慧,呼为西定慧。今废。”可见最迟至明代后期寺院已从“传教院”更名为“传教寺”,但可惜在当时已告荒废。


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1717年)

本年成书的《天台山全志》(台州知府张联元编纂)卷六亦载有“传教寺”条,且内容几乎全同《天台山方外志》,唯中间部分加了一段:“系顾承徽舍宅所建,宝云曾居之”,错将宋代明州传教院的历史张冠李戴地与天台山传教院混为一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部分图片文字来源于天台山螺溪传教院微信公众平台)



相关文章
· 福建佛学院四十周年校庆|千名校友返校共叙学修岁月
· 清凉日志|福城圣境,瑞雪弥空
· 法讯|福城文殊寺为新发意菩萨举行剃度及授沙弥戒仪式吉祥圆满
· 戒香普熏,共证菩提|文殊寺义工受菩萨戒圆满
· 戒香普熏,共证菩提|福城文殊寺2023年秋季在家菩萨戒传授圆满
· 恭贺云居重兴70周年 | 方圆默契、父慈子孝的传承
· 喜迎华诞,祝福祖国 | 福城文殊寺隆重举行升国旗仪式
· 中秋祈福,吉祥圆满 | 愿每个人的心中,都能升起那一轮明月
· 佛门领袖挽狂澜,功彪千秋永流芳|各地各界纪念圆瑛大师圆寂七十周年
· 盂兰会启,普度门开 | 古文殊寺2023年盂兰盆法会吉祥圆满
· 法讯 | 恭迎盂兰盆节,共诵《地藏经》入无量功德海!
· 大悲无尽,法筵清凉——古文殊寺六月十九观音法会吉祥圆满
· 法讯 | 恭迎观世音菩萨成道吉日,同步诵经共入无量功德海!
· 法讯 | 古文殊寺上堂大斋法会吉祥圆满
· 功德圆满,驾返莲邦——海晏长老荼毗法会殊胜圆满
· 向上一路,千圣同行——古文殊寺山门殿前廊上梁法会吉祥圆满
· 【关注】宗教工作重要论述研讨会在京召开
· 法讯丨古文殊寺2023年安居踩界圆满
· 法讯|古文殊寺祝圣祈福法会吉祥圆满
· 法讯 | 恭迎文殊菩萨圣诞,同步诵经共沾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