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度众生,是大乘体性的威德

2024-01-30 00:02:00 发布: 人气:5
图片
图片



推荐音频同步收听






 壹 

智慧见地

是大乘戒、定的基础




通常我们会说,“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但实际上,开了智慧之后,才会知道大乘戒体是什么。大乘戒体是慧学所摄的境,依着智慧所认知的理,才产生了受戒的愿望、持戒的信心,以及对受戒、持戒殊胜果报的坚定不移。


依着智慧的见地,继而建立了行为准则,这才是大乘戒法。以智慧见地为因,以受戒持戒的缘,然后才能结出丰硕的果,才能显现出大乘的殊胜功德。


有了智慧见地,不仅仅能得到戒体,也能伴随产生甚深的定,所谓的“大乘之定”。弥勒菩萨的大乘之定,就表现在祂开一个门的时候,所有的门都会同时打开;祂利益一个众生的时候,祂的大慈可以尽虚空遍法界。


这不是一个好人的分别念的善,也不是一个声闻圣者的无我空性的善,这是大乘体性的威德。

图片



 贰 

大乘心

要由大乘功德来劝发






图片



大乘心是要劝发的,是要由诸佛菩萨的大乘功德来感染的。否则,即便是一个可以出三界的声闻圣者,他甚至连善心都策发不起来,他的慈的力量也是非常微弱的。


就像我亲近师父一样的,常常被他的大乘体性熏染着。我们看到大德长老的时候,也常生惭愧啊!想想自己也受过三坛大戒,也记得“发菩提心否?”“发。”“汝是菩萨否?”“是。”但是我们还是常常护念着自己,首先考虑的都是“我”——“我有没有出离,我有没有受用,我有没有得寂静……”


“自受用”固然很重要,但我们也要把它转为利益众生的“他受用”。这就需要诸佛菩萨、大善知识的大乘体性功德力来策发、点燃我们的大乘心。




图片



 叁 


普度众生

是大乘体性的威德




图片



大乘心点起来了,你才能持着这个偏空的智慧,慢慢地摸索着践行,在践行中,自我奉献、自我突破,从而转小向大。在转小向大的过程当中,慢慢地积累了资粮,然后才具有普度众生的大乘威德。


正如《心经》里,“照见五蕴皆空”,这还只是小乘见、小乘的受用;“度一切苦厄”,代表自己可以跳出三界了。依着这个小乘见,并且把它变成大乘菩萨见地去行持度化的时候,才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这个“真实不虚”是尽虚空遍法界都真实不虚。


小乘的重点在“空”,空性的“空”,这个“空”是具有解脱性的,是可以出三界的。虽然你照见五蕴皆空就可以出三界了,然而尽虚空遍法界都真实不虚地离苦,这还是来自于大乘体性的普度众生的威德力。



图片
图片

五台山的云,是文殊菩萨在说法

“依止”才是修行在现实生活中的践行

这个“门”,需要信心才能入

【文殊寺佛像故事系列】普贤显圣

寻找人生的归处

和合了,佛法就现前了

高品位戒体,从日日闻思修里来

只要你有信心,佛就有能力

你能跟着走多远,祂就牵多远

对修道非常重要的生命状态



图片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渊默雷鸣》| 你如果不超度他,他不知道再等到啥时候了
· 生灭的生命,从这里进入不生不灭
· 关于“阿弥陀佛”和“了生脱死”的基础(重要)认知
· 《渊默雷鸣》| 这是佛的悲愿,是祖师的悲愿
· “南无阿弥陀佛” 这个“南无”怎么修
· 生命有轮回,因果真实不虚
· 人生最大的事,佛陀为我们解决了
· 这个咒,一念就开心
· 身口意清净功不唐捐
· 大家同在这人世间,我们都享用着一样的空间和时间吗?
· 东坡说:美食可以有,杀生可不行~
· 好好修行,切莫回头
· 念“阿弥陀佛”就譬如在垃圾堆里捡黄金
· 今日无事?那就做更大的事
· 腊八文化的普及,也是在讲好中国故事
· 慈悲也是要展现出来的
· 为什么叫“日日是好日”?
· 有佛,未来可期
· “阿弥陀佛”是念念解脱的
· 彼岸并不在彼处,净土也不仅在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