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公上人 | 一天到晚,究竟在忙什么?

2024-11-26 06:38:54 发布: 人气:32
图片


《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三课

图片

以下为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三课 文字甄选


“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也是印光老法师教导我们的。怎么叫看好样子呢?我们可不能学济公和尚,济公和尚祂是大阿罗汉转世,祂能够吃死吐活。像四川的道香法师也是这样子,吃死能够吐活。我们现在人误以为祂可以吃,我也可以吃,但祂吃了能吐出活的,你有没有这个本事呢?非但不能吐出活的,还变得又酸又臭,也变不出什么花样来。道香法师吃了死的能够吐活,鱼吃下去还能让它从水中游走。


布袋和尚写了一个字条,让朝山的和尚带去给道香和尚,怎么写的呢?——“道香、道香,味道太香。”道香和尚一看到布袋和尚写给祂的信,随即双腿一盘就圆寂了。那我们能做到吗?要去就去,要来就来,这就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要去去不得,有一点毛病就急着往医院跑。为了看病,再多的钱都肯出,就为了让自己身体好。你既然对自己的身体这样子爱惜,那我老实跟你讲:一切众生都是物命,都是性命,“人人爱性命,个个想富贵”,那么你不要杀生。弥勒菩萨的偈,我再给你们念一遍:“刀割众生身上肉,自己身上要添肥,与你黄金千万两,谁肯将刀割自皮。”菩萨说这个偈,就是为了让我们慈悲爱护物命,所以我们应当要衡量衡量,千万不能马虎,不能随便杀生。


过去有个做大官的,身居高位,皇帝之下就是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虽然他地位很高、势力很大,但是三天二头生病,快要了他的命。他就去问一位高僧,“这是什么原因?”“一切都有因果,路归路、桥归桥,你要做功德,就去造寺院、修佛像,这功德都是很大的,以后你就有住高楼大厦的福报;你杀生就是自做自受,没有人替代的,所以你才会一直病苦缠身,这都是自做自受。”“自做自受”,自己做,要你自己受,就是这个道理。


图片

龙华会弥勒说法图


我讲到弥勒菩萨大慈悲,这里顺带说两句,弥勒菩萨真是慈悲。倘若不发度众生的这个大愿心,就不能够同阿弥陀佛的愿心相应,那么我们就算愿意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恐怕也不能够成功。所以我们念佛人一定要有慈悲心,一定要有智慧,一定要不休息,一定要常精进,就是要随学这四位菩萨的行愿,那么你这句佛号就能念得好,就决定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我们要有智慧,要分得清什么是紧要的,什么是次要的,要明白世界上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连我这个色壳子也是虚幻不实的。我们在普陀山庙里,要是一口气不来往生了,我们还能在普陀山吗?早已经被火烧掉了。“我闻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有的人心想:他死了,我不会死的,我会长命百岁的。那是不可能的,释迦牟尼佛本来有一百岁的寿命,但佛却把二十年的福报留给我们末法众生享受。佛的福报大,天上天下都来供养,但佛却将此福德留给我们末法众生享受,所以佛八十岁就涅槃了。


我们应该怎么样呢?—— 今天过得去就不要愁明天,一句“阿弥陀佛”念好,过得去就可以了。有钱有有钱的过法,没钱有没钱的过法,不要贪求、多求,要求自己多念佛,素吃得净、佛念得多。


我看这个世界上念佛的人家、信佛的人家,每一家日子都挺好过。你如果佛也不念,只知道杀生,日子就不好过了,病也就比别人多,烦心事也比别人多。所以“解脱道中得解脱,智慧法中求智慧”,我们佛法就是智慧法。世间上有德育、体育,我们佛法就是智育。


如果看不空,看不透,我们做人就会迷迷糊糊。所以有文化的人要多看佛经,但是看佛经也要看是谁鉴定的、是谁做的,如果乱看也会看模糊的。有些人做书呆子也有的,非但没有利益还有错误。就是你给人家讲,讲得不好也会有错误。


我再说一句,杨仁山居士、龙舒居士,特别是龙舒居士,他非常了不起,是站着往生的。他刻《龙舒净土文》的时候,到达这样的功德,但祖师还是不满意他的做法。像昭明太子,他把《金刚经》分成三十二品,虽然佛的经典一个字也未动,只是简单地分一分,也是犯错误,之后就眼睛瞎了。后来问人家说,“我将经文分了三十二品后,读经的人是多了还是少了?”人家回答,“读的人多了。”总算在这里勉强减少点罪业。杭州有东天目、西天目,昭明太子就在东天目,“目”就是两只眼睛。这样说起来我们要小心,我们念回向文也好、念弥陀经也好,不能增一个字,也不能减一个字。


印光大师讲蕅益大师《弥陀经要解》就是这样说的。蕅益大师的《弥陀经要解》,就算是释迦牟尼佛再来,也不能减一个字,增一个字。所以我们听经的人这里要注意。我自己是这样的,我没资格批评,所以就按照印光法师介绍,莲池大师是十地菩萨化生,一地菩萨是在八个三千大千世界可以做佛,十地菩萨他来判断很有道理,就是不能篡改佛经,佛经不能做汇集本,这些都不可以。尽管印《龙舒净土文》能够出舍利,龙舒居士尚且能站着往生西方,祖师也不赞成。这点我们要领会到。什么人是障碍我的,什么人修行是有所偏向的,我们自己要当心。


我之所以依这本注解来读给你们听,就是印光老法师鉴定和赞叹。虽然我不能给你们多大的利益,但也不能损害,不能令你们迷糊,那么我说的人罪过就小,这非常要紧。

图片

阿弥陀佛圣像


“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乔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驮……”

昨天讲的“如是我闻”这一句,里面的意思我还要补充,讲经就是要前后贯通,讲经是讲经意。经文我看在座的各位都比我讲得好,因为你们看得多、听得多,《弥陀经》的注解也多,但是我就和周利槃陀伽差不多,记前忘后、记后忘前。所以我只好重复,一定要让你们大家都记牢。

 

我讲《弥陀经》自己得到很多好处,因为不讲《弥陀经》,我对经文的意思不太知道。《弥陀经》虽然文字简易,意义却非常丰富。我们修净土法门的人,其他经不会念也没有关系,最要紧就是《弥陀经》一定要念,一部《弥陀经》就是发明极乐世界的境界。


当初佛将入涅槃的时候,阿难悲心很重,也不知道要问佛,这时候摩诃迦叶,有些经典也说是阿那律尊者,提醒阿难赶快去问佛: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何为师?佛在世时,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何而住?在集结经论时,以何放在经首?恶性比丘如何对待?佛在世时有大威德,恶性比丘没有办法,这些都要去请问佛。


昨天我们讲到阿那律陀让阿难去问佛,“佛马上就要涅槃了,阿难,你赶快去问佛,不要太忧伤。”我讲了阿难问佛的问题,但是佛的答复没有讲,今天要补充。


第一个问题,“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谁为师?”佛答:“以戒为师。”所以我们现在,在家和出家都有戒律,在家人有三皈、五戒和菩萨戒,出家人有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四十八轻戒等等。戒持住了,你的师父就存在;戒持不住,你就没有师父。


第二个问题,“佛在世时,佛到何处去说法,我们弟子就随同佛到何处,佛灭度后,如何依靠?”佛答道:“依四念处而住。”“四念处”是出自三十七道品,其中有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其中第一个就是四念处。


四念处依何而住呢?四念处就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我们凡夫一天到晚在为身体忙,为了把身体弄好,我们心里非常忙,没有空闲,而不知道身体是不清净的。


所以第一念处叫:“观身不净”。从头到尾,九孔常流不净,就四大来说,一大不调就有一百一种病生,四大不调就有四百四种病生。我们的身体不是坚固的。所以第一个念处就是要观身不净。


第二念处:“观受是苦”。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位婆罗门在佛面前讲了许多不中听的话,佛听而不语,等他说完,佛问他:“你还有什么要说的吗?”他说:“我讲完了,没有要讲的了。”佛说:“就像你把世界上的东西送给我,如果我不接受,你就只能自己拿回去了。”这时婆罗门听完,心里就很惭愧,原来我讲了一大通,佛一句也不接受,还要我自己拿回去,这也是个好办法。“观受是苦”,不但讲你不好的感受是苦,就是讲你好也是苦,这世间就是这两种苦。


第三念处:“观法是空”,一切诸法都是空,哪里有实有的东西存在,但空里还有“有”,什么是“有”呢?你一辈子举心动念,所做之罪,所作之业是不空的,所做的功德也是不空的、念的佛号也是不空的,其他的一切,“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所以我再补充一下,过去有两个比丘,在路上实在口渴,一个比丘他明知水潭里的水有虫,他还是喝了,另一位比丘知道水里有虫,宁愿被渴死也不愿意喝。后来那位活下来的比丘来到佛前,佛特意问他:“你们来了几个人?”他答道:“本来有两位,另一位同参看到水里有虫,不肯喝就被渴死了,我为了见您,才勉强喝了点水。”世尊却说:“你来晚了,他早就见到我了。”所以,以戒为师非常重要,如果破戒了,虽然在佛面前,也是远隔千里,另一个虽然没有见到佛,但佛却早就见到他了。


因为我们众生举心动念只有佛知道,十方诸佛都知道。所以我们举心佛知,开口佛闻,还能逃得了吗?元代张养浩《折桂令》曲里也说:“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你以为别人不知道,好做恶了。“暗室亏心,神目如电”,这是因果的道理,除非自己不晓得,别人也不晓得;你若自己晓得,罪业就不能亡,所以“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灭,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罪业要亡掉了,才方为忏悔;如果做的恶没有亡,罪就不能消。


那怎么办呢?我可以举一个例子给大家分享,我在刚刚做小和尚的时候,人家让我传五戒,我自己返照回光,我的五戒是否清净。我以佛作证,按照《梵网经》来讲,受戒时要见好相,见花、见佛、见光,才晓得自己忏悔业障。如果这三样东西一样也没见到,罪就不能灭,要这样去衡量,这很要紧。


那么今天这四念处就非常重要。我们依靠四念处而得安住,否则心不安啊,到何处可住啊?


第四念处:“观心无常”。我们的心如同大海中的水,前浪冲后浪,后浪冲前浪。又如同石英钟一样,“滴答滴答”没有停过,心是无常,一天到晚心都在转,没有停歇。


十法界,第一是佛法界,第二菩萨法界,第三缘觉法界,第四声闻法界,第五天法界,第六人法界,第七阿修罗法界,第八畜生法界,第九饿鬼法界,第十地狱法界。这十法界不出一念之心,一念之心可以衡量你在哪一法界。念佛了,九界名佛,不念佛的时候,你在哪一界呢?如果在四圣法界,那就了不得了,就是不动尊了。我们不是在四圣法界,而是在六凡法界,六凡法界中有三善道和三恶道,我们是在三善道,还是三恶道?就要问我们自己。所以观世音菩萨叫“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我们要闻自性。


你一天到晚都忙忙,我们究竟在忙什么?为谁而忙?忙出什么意思来?有人说,“我忙啊,都没有时间来听经。”那你问问看他究竟在忙些什么?可以带走什么?一口气不来都是人家的,色壳子都是人家的,又有什么可忙的?每一个人都很忙,做和尚就不忙,这样讲起来,这忙要忙到几时去?所以我们自己要爱惜,自己要照顾自己。

 

图片

水月观音菩萨像


观自在菩萨,观自己得自在,观世音菩萨是度众生而忙,你忙什么东西啊?我问你,这要想想的,哪个重要,哪个次要?念佛也有正念助念,都要明白,不能迷迷糊糊度光阴,光阴很快就过去了。我今年八十岁,人有多少个八十岁?两个八十就是一百六十岁了,哪里有这么长命的人。所以要想想看,不要当自己是小孩,所以大家要自己珍重。

 

这句阿弥陀佛,你别以为是很容易念的。这句阿弥陀佛是安心之法,是了生死之法。你要了生死,不管念什么,怎么修持,不念佛就生死难了,很不容易。


所以《大集经》上说“亿亿万人修行,罕一得道”,只有念佛才能带业往生。亿亿万人是多少人啊,“罕”就是难得一人得道。我们要自珍,不要轻慢自己。

 

我们的真心和佛是一样的,真心就是清心,“一念清净心便是法王印”,佛给你印可,真心是不变的,不论在三恶道还是三善道,它不会有丝毫减损,在诸佛心上也不增一丝毫,真心是平等的。

 

所以我们的身体是不平等的,形式上是不平等的,有佛、菩萨、罗汉、声闻缘觉,也有天、人、阿修罗,也有三恶道,这是不平等的,但是真心是体,体是平等的,体无高无下。所以说“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这道理我们要知道。

 

“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这是天台宗法师讲的两句话。内心都是一样的,外相上有所分别,人有高矮美丑,要分你是人、你是天、你是阿修罗。为什么会做阿修罗?因为脾气大,好争斗,就算布施,别人布施一元,我要布施两元,要比人家多,就是好胜,脾气也比别人大,这样就会做阿修罗。

 

做人也不是这世做了下世还能做,这是靠不住的。按佛经上说,要修中品五戒十善才能做人,要修上品五戒十善才能升天,上品五逆十恶就要下地狱,怎么会像很多人说的,人死了还可以做人,鸟死了还可以做鸟,没有这样的事情。都是随业力所转,我们都是因业力而来的,除非是诸佛菩萨乘愿再来,这就不是业力,是哪里众生有缘就到哪里去,成佛度众生。

 

图片

释迦牟尼佛说法图


我们只看到释迦牟尼佛成佛,而不知与释迦牟尼佛同类的有多少。所以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内院降生人间时,有八万金刚藏菩萨同时降生。我们不知道现在听经的人中,哪一个是菩萨、哪一个是佛、哪一个是祖师再来?我是不知道的,他自己是一定知道的,自己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所以《华严经》里讲到有一个俱生神,什么叫“俱生神”?我出生在民国十年,我出生的日子还有一个俱生,“俱”就是同生,同名同姓同年月同日同时辰。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人呢?如果我们不念《华严经》就不知道,《华严经》里说得非常清楚,你造的罪俱生神会给你记下来,你做的好事他也会给你记下来,因为他与你同年同月同时出生,你无法抵赖。最后给你一并报上去,这就叫佛法。

 

按《弥陀经》经文“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你们都讲得比我好。为什么呢?“依文解义,三世佛冤”!有人如果把“波罗蜜多”理解成水果菠萝蜜那就糟糕了,这一定要弄清楚。《弥陀经》里说阿鞞跋致,什么叫“阿鞞跋致”?有人说阿鞞跋致就是阿鞞跋致,还会有什么意思,那你《弥陀经》念得再多,阿鞞跋致的意思还是不懂。

 

我名字不指出来,就是有一个人别人问他:“什么叫四生六道?”他回答:“四生六道就是四生六道,还有什么好解释?”人家问了不懂,就像石头掉到水里“扑通”一声响,那就糟糕了。所以我昨天和大家再三关照,阿弥陀佛的父王叫月上转轮圣王、阿弥陀佛的母亲叫殊胜妙颜夫人。

 

阿弥陀佛那一世为皇太子,当时还有一尊佛叫“世自在王佛”,阿弥陀佛舍弃皇太子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发心出家,法名“法藏比丘”,并发了四十八种大愿,现在极乐世界就是当初发愿成就的。他以愿起修,修好了,功德圆满,极乐世界现前。所以发愿非常重要,不要说善愿,恶愿也很厉害,恶愿不能发。世间上叫“赌咒发誓”,我们佛教里叫“发愿”,愿是心愿,志是谨记于心,不要忘记。我们回过头来说,要以四念处而住。

 

第三个问题,如果末法时期世间有恶性比丘,该如何对待?因为佛在世时,佛有大威德,恶性比丘没有办法,现在末法之中就有这样的人存在,那有什么办法来对待呢?佛回答:“恶性比丘,默摈之。”就是不和他说话,不答复他,这样他就没有办法。这就叫“禅和子不开口,诸佛难下手”,经典中说“比丘不开口,犹如狮子吼”,不开口的力量有这么大。

 

我在普陀山曾遇到一位师父,叫印明师,他是安徽人。他家里的儿子都是做官的,他自己出家做和尚。特别稀奇,他曾悄悄就对我一个人说:“法师啊,我亲眼看到三斤重的鱼要吃两斤重的鱼。”这就是以大吃小,以强凌弱。释迦牟尼佛就是看到这种不平等的现象而弃国出家,连国王也不要做。

 

所以佛不在世的末法时期,对待恶性比丘只有这一个办法,就是不要理他,既不要说他好,也不要说他坏,就是心里默念阿弥陀佛,他就没有办法,这是最好的办法。这个最好的办法昨天没有讲,所以今天要重复。还有一个“如是我闻”,就是区分于外道经首的“阿、嚘”两字,佛说法就是“如是我闻。”



图片

西夏佛画阿弥陀三尊接引图


我再补充一下十六位大弟子,这十六大弟子一位一位讲要很长时间,介绍佛陀的十大弟子也有厚厚一本书,十六大弟子就更多了,至少要写两本书,我们这里只能略略讲。


“长老”:一种是耆年长老;一种是福长老,有德的,道高德重;还有一种法性长老。“长老”两字,有三种长老。经文中不是单单舍利弗是长老,“长老”一词一直通下去,从目犍连乃至阿那楼驮也是长老。


在佛的声闻弟子里,舍利弗是智慧第一,“摩诃目犍连”是神通第一,十大弟子都各有一能。其实舍利弗的神通比目犍连还要大,这个道理要晓得,就是各有一能。


第三“摩诃迦叶”,头陀行,专修苦行,他是苦行第一。佛赞叹摩诃迦叶,你的行门在世,佛法就会兴旺起来,以摩诃迦叶的行门,佛法永住于世,正法可以昌盛。


摩诃迦叶修十二头陀行,他夜不倒单,日中一食;身穿百衲衣,补补衲衲,不是特意弄得脏脏的,而是自然地穿百衲衣。现在这种僧人还能见到吗?这僧人能看到,佛法就不会衰落。


我虽然没有这样的行持,但百衲衣还藏有一件,是普陀山的明谔法师,一位很难得的做香港裁缝的法师,他自己缝的衣服,临命终时把这件衣服留给我作纪念,我还藏着的。这衣服有人穿,佛法就会兴旺。


“摩诃迦旃延”论议第一,“摩诃俱絺罗”是答问第一,“离婆多”是无倒乱第一,“周利槃陀伽”是义持第一。



周利槃陀伽

我讲起来,你们要笑的,怎么要笑呢?佛教祂四句偈:“身口意业不造恶,莫恼世间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正念观知欲境空。”教了祂好多遍,祂总归要忘记,那么佛慈悲地再教两句:“身口意业不造恶,如是行者得度世。”也不行,索性佛教祂念:“扫帚、扫帚,你把扫帚记牢”。


搞卫生去,“扫帚”记牢。“扫、帚,扫、帚,扫、扫、扫……”哎,“帚” 又不记得了,这就糟糕了。“那你要记牢啊,不要打妄想啊。”好,“扫帚、扫帚,帚、帚……”“扫”字不记得了,那么佛慈悲,叫祂恳苦念佛,叫祂扫地。 


有人问佛:“世尊,这位尊者是什么缘故啊?扫帚两字也记不牢,世间上像这样的人不太有的啊。” 佛说:“你们不晓得,这位尊者过去是三藏法师,人家叫祂讲经,祂就是不肯讲。”我们世间上的人说,好的事情不传下来这叫卖秘诀。像现在的丹方一样,有许许多多祖上传下来的丹方,祂不肯告诉人家,这都要背因果的,我们晓得要对人家讲。


我现在就是这样子,我晓得一,对你们讲一,晓得二,对你们讲二。如果完全推开你们,不肯讲,那以后就做周利槃陀伽的子孙,是不是啊?周利槃陀伽往昔是三藏大法师,以吝法故,这世连扫帚两字祂都背不出啦。


所以,我就是对照这位佛的弟子,你们叫我讲,我勉勉强强地讲。但是讲呢,我有本子依据的,什么本子呢?《阿弥陀经白话解释》。这是黄庆澜,就是黄智海居士著的,印光老法师鉴定,而且印光老法师赞叹他。我以这本为依据,也不是完全照这本讲,如果完全照这本讲,蛮多的,一个月也可以讲的,那么我稍微捡两句。我现在也是看到周利槃陀伽,人家叫我讲,我就讲两句,实实在在地我是没有资格讲经的。我对人家说了,我读注解还可以,我不怕倒霉,读注解还可以。你叫我讲,我要不得,年纪大了,脑筋也衰了。


现在你们来听的都比我讲得好,你们的文辞也比我高,我是小学也没毕业。我在普陀山,师范大学打电话给普陀山佛教协会,佛教协会叫我去讲。我对他们师范大学说:“你们师范大学五十多人到普陀山来叫我上课,我小学还没毕业,你们都是大学生。”大学生倒算了,还有大学教授陪着来,怎么可以对你们讲呢?那我说:“佛经,我是比你们多看几句,多读几篇,多听几部,世间上的东西我是比不过你们的。”我对他们讲明的,他们把录音机摆在我面前,叫我讲怎么讲呢。都是高级工程师、高级教授,只可勉勉强强地讲,我自己有多少也不藏起来,都贡献。那么我说:“你们今天要我讲什么呢?”他们说讲佛法基本的知识。主题出来了,我可以讲了。你主题不出来,叫我讲什么呢?佛法基本知识就是三皈五戒,这样我就会讲了。



“难陀”

是仪容第一,他的相貌非常庄严。“阿难陀”就是阿难,阿难是多闻第一。“罗睺罗”是密行第一,罗睺罗的密行只有佛晓得,别人都不晓得。罗睺罗儒童说法,像小孩一样,人家问罗睺罗:“尊者,佛在吗?”“没有、没有,佛没有在。”他想要去玩了。


罗睺罗(曾化现)在宁波延庆寺,(那时候)罗睺罗还小,做什么呢?当香灯,大殿里当香灯。他到四天王殿去扫地,叫四天王:“站起来、站起来,我来给你们扫地了!”他叫四天王站起来,这事情难办不难办?人家没有看到,有位开天眼的人看到了,四天王真是站起来了。


有一天在大殿里,过去的蜡烛都是白油蜡烛,可以吃的,灯盏里插着的蜡烛被老鼠吃去了,他在伽蓝菩萨面前讲:“你一寺伽蓝,自己面前的一对蜡烛也管不牢啊?让老鼠给背去。”这话讲过,第二天早上,老鼠插在灯盏里,他(罗睺罗尊者)又批评了:“伽蓝菩萨,你这么不慈悲啊?我这样子讲一句,你就杀生啊?迁单!”这个原因,所以延庆寺大殿里面是没有伽蓝菩萨的,而在大殿外面,迁单在大殿外面。


所以这样子讲起来,戒律是非常要紧的,你菩萨发脾气也不能发,你犯了戒也要迁单的。犯戒了,伽蓝菩萨也要被迁单的,这道理我们要晓得。


罗睺罗是密行第一,现在就是四明尊者法智大师,《大悲忏》就是四明尊者法智大师所著的。



“乔梵波提”

为什么他是叫“供养第一”呢?乔梵波提他前生造口业,老和尚吃东西,他的牙齿不太有,就吃得很慢很慢,他讲你吃东西像牛一样。糟糕了,这一句话马上要求忏悔,不然要做五百世牛啦,得五百世做牛。所以世尊也晓得,他示现在世间上,人家要毁谤的,这个人像牛一样吃得很慢很慢,一天到晚在嚼。那么让他住到天上去应供,天人都晓得,天人有他心通,故所以乔梵波提是供养第一。


图片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三课  终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菩萨 | 《药师经》讲记连载(十一)
· 悟公上人 | 不分别,就是清净吉祥
· 悟公上人 | 这场法筵,是他一生对“弥陀”的信解
· 依此法修,定生极乐 ||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三课
· 珍贵影像|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 第一课
· 什么是三身佛?阿弥陀佛的大愿如何体现? ||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二课
· 净土法门的智慧与实践 ||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第一课
· “我有佛缘”的正解 | 《药师经》讲记连载(十)
· 其实学佛了,我们应该从最基础的入手--“孝亲报恩”
· 法王子 | 《药师经》讲记连载(九)
· 悟公上人 |《心经》修证简要表解
· 广严城和乐音树 | 《药师经》讲记连载(八)
· 你“如是”了吗? | 《药师经》讲记连载(七)
· 如来 | 《药师经》讲记连载(六)
· 成就之相 | 《药师经》讲记连载(五)
· 《佛说业报集(三)》 | 五百仙人
· 《佛说业报集(三)》 | 能持子
· 进入药师佛的世界 | 《药师经》讲记连载(三)
· 时刻活在当下,别把一切希望寄托于明日
· 《佛说业报集(三)》 | 阿难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