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要发菩提心

2024-12-13 21:44:00 发布: 人气:8
图片
图片



有人问,往生极乐世界要发菩提心吗?如果发菩提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品位会比较高,所生的国土也不一样。


极乐世界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所以也不是一定要发菩提心念佛才能往生,《阿弥陀经》里面也是有声闻的,极乐世界也是有声闻阿罗汉的。


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介质是无常的,是刹那生灭的,所以本质一定是苦的。所有往生极乐世界的都不退转,凡夫亦显圣人相,个个紫磨金色,因为它是阿弥陀佛的常乐我净的介质,金刚体性的世界一切都是乐的。


但是内在的功德还是会有不一样的。有的人是声闻,有的人属于边地疑城,业障未消,智慧未开,不要说菩提心了,连小乘声闻道的出离心都没有;有的人是临死才生起了一点惭愧心,碰到好因缘,有人现前来劝其念阿弥陀佛,他也念了。这是因为恐怖的逼迫,地狱火已经现前,一念佛号就清凉,所以不得不念,这是本能的选择,不是理性的选择,因为离苦得乐是一种本能。


如果临命终有人现前来给你念“阿弥陀佛”,那还了得!一个修行有素的人,哪怕只是一个普通居士,这样的人现前来劝别人念一句阿弥陀佛,平时是储备了丰厚的福德资粮的。



图片



发菩提心念佛就是替一切众生念佛,为了一切如母有情的解脱念佛,这一念,就令跟我所有有缘众生形成量子纠缠:用我的嘴替你的嘴;用我的心替你的心;用我的虔诚替你的虔诚;用我的求解脱的心替你发出求解脱的心。


这样的菩提心一生起来,菩提心为宝,是这个宇宙间最宝贵的一种心,这是一种智慧的生命状态,这是对宇宙里所有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的智慧的理解。


五台山华严世界所讲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当你发菩提心的时候,你就是这个世界的代表,你就是一切众生的代表。你一个人念佛就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念佛,你一个人礼佛,就是代一切众生普礼一切诸佛,入微尘数诸佛菩萨在礼,无量诸佛前都有你的一一身在礼。


这就是不同的世界观,不同的发心,不同的智慧,所得到的果报的世界是完全不同的。一念落一法界,你开辟了心,就开辟了法界。发起了菩提的心,你的一念就落菩萨法界,所契合的就是菩提的世界。




图片

      华严经变图·莫高窟第12窟北壁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疏钞》是由清凉国师著的疏、圭峰宗密大师作的钞,里边分了十个层次来讲普贤行愿的礼佛。


一、我慢礼。

像上下捣米那样,内心没有恭敬心。

、唱和礼。

礼拜时高声喧哗,词句混乱,随别人礼念,自己也礼念,但身不端正,意不虔诚。

三、恭敬礼。

五体投地,接足殷重,以自己最尊的头部顶礼诸佛最下的双足,表示最恭敬的态度。这里内心殷重是指意业虔诚,发愿、称名、赞叹是指语业的虔诚,身体五体投地是身业的虔诚,由三业虔诚能产生大福德。

四、无相礼。

深入法性,远离能礼所礼之相。 

五、起用礼。

虽然没有能礼所礼,但不妨普运身心,礼不可礼。

六、内观礼。

但礼身内法身真佛,不向外求。

七、实相礼。

若内若外,同一实相,不住任何法,自然常冥法界,常礼诸佛。所以这是实相礼,即顿教礼佛。

八、大悲礼。

一一礼敬,都普代一切众生,即以同体大悲,人我无二。我在礼佛,即一切众生在礼佛;我离骄慢,即一切众生离骄慢。

九、总摄礼。

是指我们的礼敬,需五体投地,接足殷重,恭敬而礼;深入法性,远离能礼、所礼之相,无相而礼;虽离能所,不妨普运身心,礼不可礼,起用而礼;但礼内佛,不向外求,内观而礼;若内若外,同一实相,实相而礼;一一礼拜,普代众生,大悲而礼。这样就叫普贤行愿的礼佛。

十、无尽礼。

入帝网境界,所礼之佛,能礼之身,都重重无尽。

这样的一拜,功德就是无量的,以这一拜就能去极乐世界,就能入无量光无量寿的世界。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找到生命的永恒,做自己生命的狮子王
· 每一个人,只要接触了佛法 ......
· 这条路上,你就负责努力修
· 一人发心念佛,无量众生都生欢喜心
· 这句佛号念起来简单,但真落地并不简单!
· 念佛犹如捡麦穗
· 三皈体,这样才能传
· 悟公上人诞辰纪念 || 他留下的每一个足迹,都是与众生结下的殊胜大悲因缘
· 开智的楞严,成佛的法华
· 当你的生命与佛陀对上频道……
· 大修行人,是什么样子的?
· 人生最大的福报,就是遇到善知识
· 什么是真正的精进?
· 得到人身后一定不能忘记的主题
· 悟公上人最后一次对大众的开示
· 跟佛建立关系,这是最重要的
· 从这部经里,看到佛陀全然的慈悲
· 佛弟子要把早、晚功课做出享受来
· 你的福德资粮,足够吗?
· 这样,才有能力铺一条解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