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修行人,是什么样子的?

2024-12-10 06:57:00 发布: 人气:25
图片
图片

悟公上人

图片

四十六个


了字





《悟公上人四十六个了字见性歌》MV


了了了,了了了,

了呀了! 呀!了了了!

名也了,利也了,

富贵功名一起了;

恩也了,怨也了,

恩爱怨惧一齐了;

善也了,恶也了,

善恶无记一齐了;

得也了,失也了,

得失是非了呀了!

色也了,性也了,

蕴入外界一齐了

行也了,起也了,

行住坐卧一齐了;

空也了,有也了,

空有两边一齐了;

内也了,外也了,

内外中间了呀了!

生也了,死也了,

生死涅槃了呀了!

 

无了了,了无了,

了!娑婆诃


图片

这首《了字歌》

是我们师父一生教理行证的一份答卷,

文字上的答卷。



他老人家通宗通教,有修有证,

给我们这个世界做一个证明。



高僧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的。我见到师父时,他老人家七十多岁,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位老和尚修得炉火纯青!”“炉火纯青”,就是这四字。可以说你都看不出他身上明显的道的痕迹,但是又有微微扑面而来的道的状态。就像孔夫子讲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不拘于礼而身心、语言、行为、精气神都处在与天地大道合一的状态。

 

在我以后的参学历程中,实际上也常常的会把师父拿出来,把他的修行境界去跟那些老和尚对比。慢慢通过这二三十年的这种见识、思考,我就发现一个人如果善根深厚,那么小就出家了,那么小就值遇善知识,就戒定慧庄严,这是非常稀有难得的。

 


图片
图片


静慧长老德相






我师父只跟我讲过,静慧老和尚三十几岁证得念佛三昧。证念佛三昧的人有没有开悟?有啊。那如果他三十几岁就证念佛三昧了,就开悟了,他后来又修了几十年,那是什么境界呀?一般的人,看到他瘦瘦一个老和尚,怎么能想象他的功德。自己不是修行人,你怎么知道修行人?









图片


中国文化就有这么一种深奥,你不是个中人,不知个中味。有一句叫“不是剑客不呈剑,不是诗人不献诗”。你非常痴迷修行,痴迷了一辈子有可能才懂内行的事。不是内行的话,隔行如隔山,你怎么知道一个老和尚的修行境界呀?




如果不是从修行上去认知这些老和尚的话,你只是觉得这个老和尚很亲切,很和蔼,像家里的爷爷,这样的情感是不能维系多久的。因为你自己家亲爷爷你都不记得了。如果你不是从道上去理解他,他对你生命所起的作用就不会恒常,不会持久,不会穿越时空。



图片

所以哪怕我竭尽全力地给大家介绍师父,你真正要理解还是要通过自己的修行,不修行你无法深刻地感知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因为真正好的修行人都是很平凡的,他是不二的,是没有凡圣的区别的。就像看戏,粉丝就是粉丝,角儿就是角儿,角儿上台的时候是物我两忘的,粉丝再怎么喊好,角是不动的。所以他那个语言行为,才能够带动整个气场。



一个大修行人是很平凡的,所以他才能天地合一,带领众生超越时空,超出生死。他如果神神鬼鬼的,肯定不是大修行人。但大修行人,普通人又是不认识的——要想把这样一个难的话题讲清楚,还真的是竭尽全力也讲不清楚。












就是说,你不敬仰佛法,你怎么能修行佛法呢?那你敬仰佛法从哪里来?你说要看榜样,但有资格做众生榜样的人都是你看不到的,都是你不懂的。当他成道的时候,他是默默的,是平凡的。装神弄鬼的,让你觉得很崇拜的,那都不是的。这个矛盾就在这里。



图片

怎么改变这种状况呢?

实际上很难。


图片
图片


看着黑暗,无可奈何,因为我们自己就很黑暗。我们现在是成年人了,不太用为衣食发愁,那你有没有想过人生最宝贵的是什么?我们的危机在哪里?我们有圣贤吗?我们有圣贤,但我们把贤圣放在什么位置呢?我们都不好意思赞美圣贤,也没有鉴定圣贤的资粮,内心没有衡量圣贤的尺度。圣贤来过就像没来过一样,悄无声息。这不就是我们的危机所在吗?


图片


作为一个徒弟,

赞美自己的师父,

他只是我的师父吗?

只是我们佛教界的圣人吗?




他也是我们人类的圣人啊!

他不仅是人类的圣人,

也是鸡鸭猪狗的救星,

所以才叫“法界慈父”!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人生最大的福报,就是遇到善知识
· 什么是真正的精进?
· 得到人身后一定不能忘记的主题
· 悟公上人最后一次对大众的开示
· 跟佛建立关系,这是最重要的
· 从这部经里,看到佛陀全然的慈悲
· 佛弟子要把早、晚功课做出享受来
· 你的福德资粮,足够吗?
· 这样,才有能力铺一条解脱之路
· 在冷热面前如何安住于觉?
· 众生觉得寂寞的时候,恰恰是修行用功最好的时候
· ​“南无”,就是一种修法
· 大雪 || 寻师问道,风雪亦无阻
· 这两步能坚持下来,那是不得了的
· 真用功的人,哪有时间生烦恼呀?
· 让觉悟成为我们生命的有效“护盾” --送给毕业生的礼物
· 修行,就是为了修改那个定数
· 一个修行人眼里的苦与乐
· 戒定慧都是堵漏的, 所以叫 三无漏学
· 一句“阿弥陀佛”,一定要念得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