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喜迎元宵
元宵节,
是春节后又一个重要节日,
于2008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的由来,
与佛教有着甚深得渊源,
今天,我们从一个梦讲起。
01
神都洛阳
一个光明晃耀的梦
永平七年(公元64年)的正月十五日,洛阳汉宫内,汉明帝刘庄梦见一位金人身长丈余,紫磨金色,光芒万丈,飞行殿中。这个梦历历分明,令他身心愉悦。他从太史官处得知,这位金人就是西方的大圣人——“佛”。
汉明帝非常高兴,立即派蔡愔等十八人西行印度求法。于是,就有了白马驮经、佛法东来、建寺立刹、翻译经典等对每一位中国人而言意义非凡的种种事件。
《后汉书·西域传》中也留下了这样的记载:“世传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顶有光明,以问群臣。或曰:‘西方有神,名曰佛,其形长丈六尺而黄金色。’帝于是遣使天竺,问佛道法,遂于中国图画形象焉。”
汉明帝还听闻,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有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燃灯敬佛的做法。于是便下令这一天晚上,在皇宫和寺庙里燃灯供佛,令士族庶民皆挂灯,以表佛法大明。
《事物纪原》载:汉代两都有执金吾负责宵禁,唯有正月十五日夜,皇帝特许弛禁,前后各一日,允许士民踏月观灯。这便是许多诗歌中“金吾不禁夜”的来源。
同时,在灯笼上写上佛经法句,让大家在赏灯的同时领受佛法义理。这就渐渐形成了元宵节观灯、猜谜的习俗。
至唐朝时,佛教大兴,国力空前强大,中外文化交流更为密切,佛家灯火遍布官方民间,元宵赏灯十分兴盛。也是从这时起,元宵张灯成为了法定之事。
02
灯在佛法中的释义
灯,在佛教中象征智慧和光明。佛法犹如明灯,能照破世间黑暗和无明。故经中云:“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
灯是佛前重要的供具之一,常称“智慧明灯”。佛前供灯所得的福德无量无边,唯有佛陀才能了知。正如《佛说施灯功德经》中说:“彼施灯者所得福聚无量无边,不可算数,唯有如来乃能了知。”
《贤愚经 • 贫女难陀品》中讲过这样一个公案:古时,有位贫女善心发起,将仅有的一枚铜币买油燃灯,以清净心供佛,并发愿,以此功德遣除一切众生的无明黑暗。
第二天,佛陀的大弟子目犍连尊者去收灯器的时候,发现其它灯都熄灭了,唯独贫女供养的这盏光亮如初。尊者欲将灯熄灭,准备在晚上佛陀传法时再点。但无论他用什么办法,都无法将其熄灭。这时佛陀开示说因由,并给贫女授记,此女将会成佛,号“灯光如来”。
佛教有灯灯相传,光光互照,以心印心,心心相印的说法,将佛法弘传,如同把智慧光明遍照。如《般若经》中说:“诸佛弟子凡有所说,一切皆承佛威神力,与诸法性常不相违。依所说法,精勤修学,证法实性,故佛所言如灯传照。”
点燃佛前灯,息灭心头火,愿以大智慧,照破众无明。愿我们点亮自性心灯,让佛法的智慧光明,遣除世间一切无明与黑暗,愿每一个众生都能获得光明智慧、平安吉祥!
03
月圆之夜,把握修行好时机
元宵佳节,也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日。这一天,点灯、礼佛、诵经、打坐等更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修行。
人体70%以上都是水,海洋会受月球影响而产生潮汐,我们人也一样,也会受月球磁场的影响。如《黄帝内经》中记载:“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廓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廓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
古人很早就发现了修行与时节的关系,于是将初一和十五视为非常重要的“修行日”。此时是与天地相交、获取自我增益的好时候,愿大家把握时机,精进修行。
04
遥敬曹溪旁
那位传佛心印的祖师
今天,也是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出家纪念日。唐代仪凤元年(公元676年)的正月十五,惠能大师在广州法性寺正式削发为僧,从此禅行天下,一花五叶,结果自成。
其实早在公元435年,梵僧求那跋陀罗法师曾于制旨寺创建戒坛,并且立碑预言:“以后将有一位肉身菩萨于此戒坛受具足戒。”公元502年,梵僧智药三藏法师从天竺国带来一棵菩提树,栽种于这个戒坛旁边,也预言:“往后一百七十年,将会有一位肉身菩萨于这棵树下,开演无上微妙法,传佛心印,广度无量众生。”
六祖大师的一生充满传奇,大师凭一首偈颂,得传法衣,先成祖师后为僧;大师得法后,隐遁在猎人队里十五年,后至法性寺印宗法师处出家,刚剃度后,印宗法师反拜六祖为师;后来,六祖的开示被弟子集录成册,被后世命名为《六祖坛经》,是佛教中唯一一本由中国僧人所著,被称为“经”的禅宗著作;大师世缘圆满时,预知时至,圆寂后留下不腐肉身。
六祖大师从出生、求法、避难、弘法至圆寂,其生平经历就是最好的修行见证,也是一场演绎人性与佛性的智慧之旅。
元宵佳节
天上圆月,碗里元宵。
从起源到释义,从天时到民俗,
处处都洋溢着吉祥,彰显着圆满。
对于佛弟子,
这一天更是具有特殊的意义,
有方向、有路径、有证明。
在这个吉祥的日子里,
祈愿一切有情,
皆能回归本自具足的自性光明,
福慧双增,一切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