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观世音菩萨也要念观音?

2023-08-13 00:03:00 发布: 人气:4

点击观看

观世音菩萨成道日蒙山超荐法会
图片



用佛法把握未来


图片


来到清凉山,外面众生热恼,此处我自清凉。人生的感受来自我们的选择,未来由我们自己决定。


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曾看到,有位天人在向一个新坟撒花,遂请问缘由,天人便说:“这是我的前世,精进修行,是一个大善人,所以死后能有福报投生天道。我现在享受的天福都是因为他啊,我很感谢!因此特来献花。”


尊者又看到一个饿鬼在愤怒地拿鞭子抽打一具尸体,尊者又问,饿鬼说道:“我打的是我自己。他做人的时候小气又抠门、损人利己,所以这家伙一断气,我就投生来饿鬼道了。就是因为他没好好修行,害得我现在这么苦!恨死他了!”


业分三类:善业、恶业、无记业。正如饿鬼抽打前世,我们一辈子的善业多还是恶业多?其实临死时只有此时此刻的金钟叩响、大乘鼓鸣——天地间光明的佛法,能照亮我们。


六月十九既是观世音菩萨的成道纪念日,也是在提醒我们要思考究竟想成就怎样的道业、把握未来。所以观世音菩萨不仅救苦救难,也在普及真理劝化我们。

 

佛法里的一切都具有救度功能,全是具有光明、有功德的,所以我们现在想到祖先,他们面前就放出一道光,这就是光宗耀祖。


此外,虽然我们人听到叩钟时只有声音,但是对众生来说,只要钟声一到,地狱里烧得红红的高墙铁壁就都会打开,他们面前通天彻地的烈火马上就会熄灭;而且我们每念一句佛号,对于众生就比看到下黄金雨更加殊胜!

 

图片


观世音菩萨名号只出现在大乘经文里面,小乘的地方听闻不到,而六字大明咒就更难得了,就连佛都要遍寻无数刹土后才求得到。如果发起菩提心去修持六字大明咒的修法,我们每个细胞都会充遍无数诸佛的加持,身上所有微生物都能解脱生死,就有这么大功德!




体悟空性与佛性 求人不如求己


图片


我师父常教我念“观世音自在菩萨”,自在是观世音菩萨的一个特质。


“观世音”即寻声救苦,“观自在”即祂的救苦能力从空性中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观世音菩萨已证得四大都是空性的,所以能救遭遇洪水、火灾等各种困境的众生,并且易如反掌。

 

苏东坡曾看到观音像拿着一串念珠,就问佛印禅师:“菩萨本来是我们要礼拜的对象,为何还要持念珠呢?"


禅师回答:“菩萨在念自己。”


苏轼更困惑了:“菩萨已经成就了,为何要如此?”


禅师回答:“求人不如求己。”

 

虽然我们信仰皈依了佛,但我们还是要找到自己的佛性,自性自度,这样诸佛菩萨的加持才能进来。因为加持是通过我们的自性佛给我们,但我们离开了自性佛就会造有漏业,而佛绝不会加持我们继续贪嗔痴轮回。 

 

学佛就是为了开智慧,找到自己不生不灭的佛性,而佛性就是自己生命的保障。所以不管我们如何求佛求师父,最终还是要向内求我们自己。




悟道与虔信要相辅相成


图片


除了学习观世音菩萨的观自在,我们也要学习观世音菩萨如何恭敬顶戴自己师父阿弥陀佛,修行要加上信仰的温度,否则会没有感恩心和菩提心的光泽,“照见五蕴皆空”时会陷入“修行的唯物主义“,容易有障碍,也不能有力地住持佛法。


只有对三宝充满信心、尤其有清净的传承,我们才能堪任住持三宝。我们的修行里要有浓重的虔诚信仰的色彩、有一个佛弟子对三宝的那份仰赖、渴望、虔诚的温度。


所以修行既需要理性的智慧,也需要慈悲的感性,甚至得度最重要的因还是虔诚。

 

总的来说,哪怕修得再好,也不能将学佛看成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要用信仰支撑修行,然后修行再回护到信仰。也就是智慧的实践跟虔诚的信仰要相互盘旋在一起,就像DNA一样,两条主线当中还有那个触点,触点旋转着,就能无尽地生长。




修行需有次第有认证


图片


虽然修任何法都能解脱,但任何有漏法的漏洞也会让众生继续轮回,所以佛说八万四千法也是为了堵我们八万四千的漏洞,但是,读佛陀的经典还要看我们懂不懂。


因此自古就有训诫,出家三年不准听经闻法、念佛参禅,只允许为大众服务。天台宗里提倡读经典不分别不解释,叫直读,或者念佛就直念,一直到业障消除、大开圆解了才可以解、或依文起观。那么听经闻法和念佛参禅有错吗?不是,是因为修行需有次第。 

 

而且流传甚广的礼忏法,如法华忏、大悲忏、地藏忏等,几乎都由天台宗祖师们所作,之后祖师们还对忏仪作了注解。可见,不管是说法还是造论都需要有资格,自说自话是不允许的,必须要通过教界的核实认证。


所以,我们大乘教法传承很严谨,过去曾经很长一段时间,整个普陀山一喊“法师”全部都是指我们悟公上人,写信也直接写“法师”收,不需要前面写“悟道”,可想而知,天台宗里出个法师就有那么不容易!




严谨的佛门礼节


图片


宁波那么大的地方,号称“东南佛国”,也就只有桂仑老法师被称为“宁波活佛”,这是尤为尊敬才会这样尊称。


还有位是民国期间,镇江金山寺的金山活佛,再往前只有宋朝的济公活佛,这在大乘佛教中很稀有,被称为“活佛”的祖师在千年间简直屈指可数。


即使到现在,大乘佛教由于传承久远,还是非常地严格。出家人之间彼此只能喊“某某师”,因为“法师”这两个字非常高贵,不能轻易喊,只有当师父要推举弟子给他捧场,才可能会喊他“某某师父”;从前师父给我题字的时候,有时候会写“净庆法师”,这是他老人家的无边的慈悲,因为最能表证一位法师的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他的师父要肯定他,然后把他往外托。

 

不过,如果是居士对着出家人就可以喊“师父”,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但有一些居士模仿出家人的身份也称“某某师”,这是不合理的。众生只要稍有不如法的一点漏洞都会堕落,因此这些常识性的礼节需要去推广。




文明化导是人类的希望之光


图片


从前有个人偷东西,被发现之后别人拍拍他,他觉得特别羞辱,发誓以后再不偷盗;但到最后即使拍他脑袋,他仍会再去偷。于是众人在商议之后决定,像这样屡教不改的惯犯,应当把他的手指砍断,接着就开始实施惩罚。但是国王听说后却十分悲伤,掩面而泣,他感叹道:“圣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纵观人类历史,只有文明可以拯救人类,现在就看我们的文明自觉程度能到多少。


佛教自古以来不干预政治,更没有暴力倾向,常言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佛教既理性又慈悲。因此,学佛不仅仅是此生、也是未来的事,是我们个人的事、也是我们人类的希望之光。



【END】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方便度众不可数(六)
· 学了佛法,就要努力帮助众生
· 胜义空谷中 —— 黄庭坚《发愿文》释说
· 如果能在一切善法的调御中自我降伏,就能每天得清凉
· 怎样用有限的光阴创造无量的功德?
· 修行者的人生是怎样的人生
· 超度自己的我执、我见和业力之方法
· 方便度众不可数(五)
· “若愚”,是一种智慧的选择
· 敬畏从规矩里来,恭敬从理解中来
· 命运和世界从这里改变
· 突破轮回的难点
· 【中英双语】一行禅师:正念的奇迹
· 生命最大的浪费是本具的佛性没被开发
· 方便度众不可数(四)
· 拓展生命的边际
· 皈依在修学佛法中的重要位置
· 依佛法离苦,依佛法得乐
· 什么样的人可以给别人授三皈依、传戒?
· 莫将出家容易看,皆是往劫修来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