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清凉山者,文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华严经》有载,文殊菩萨携万菩萨,常在清凉山,演说妙法。
《清凉山志》亦载:
萦纡盘踞,无非梵行之栖;
隐显环币,尽有真人之宅。
虽寒风劲冽,瑞草争芳;
积雪夏飞,名花竞发。
白云凝布,夺万里之澄江;
杲日东升,见一陂之大海。
此其常境也。
塔院寺,位于五台山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著名的“五大禅林”之一。这里原来是显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独成一寺,因院内有供奉释迦摩尼佛真身舍利的大白塔,故名塔院寺。
耸入云天的大白塔,全称为释迦牟尼舍利塔,塔身拨地而起凌空高耸,通高56.3米,在五台山群寺簇拥之下颇为壮观,人们将其视为五台山的标志。
文殊发塔,是塔院寺内另一圣境。因塔内供奉有文殊菩萨化现的贫女之发丝,故称为文殊发塔,此塔与大白塔形状相仿,高 6 米有余。
《清凉山志》有载:“ 在塔东侧,昔文殊化为贫女,遗发藏此,万历年间,方广道人重修见发若金,随人视之不 一。”
五台山塔院寺大藏经阁正中门顶至今挂一木匾,上书清乾隆皇帝御笔绝句一首:
两塔今惟一尚存,
既成必坏有名言。
如寻舍利及丝发,
未识文殊与世尊。
菩萨顶,位于五台山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占地45亩,殿堂楼阁430多间,为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
清朝之康熙、乾隆皇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据《广清凉传》卷中记载,灵鹫峰上,“祥云屡兴,圣容频现,古谓之化文殊台”。
善财洞,建于清乾隆年间,位于台怀镇往黛螺顶上山的半路上,背倚黛螺顶,面临清水河,是传说中顺治皇帝出家的地方。
善财洞分为上下两院,上院山腰处有一石洞,相传这是善财童子修行之处,因此被人们称之为“台上圣迹”。
峰峦示鹫岭奇形,
远承佛国;
楼阁涌宝王殊相,
近现毫端。
曼殊之德,灵迹恒沙。
月映千江,有感必通。
当众生的心念妙契菩萨,
自会有动人的奇迹映现人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扫描二维码|关注佛教慧日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