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睡睡平安之梁注论语》
再推的第73篇
大家好,小梁的《睡睡平安》完整音频版内容已更新完毕,点击图片试听后,可订阅一整年的节目。
入睡之前,枕着《论语》,睡出更好的自己。(本文内容节选自喜马拉雅音频节目《睡睡平安》095期)。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孔子说,父母在世,不出远门,如果要出远门,必须告知自己所去的地方。
评价一个人应该这样,其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在他的父亲死后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的父亲死了三年以后,他依旧还是像他父亲生前那样坚持固有的为人准则,那么这个人就算是做到了孝道。
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的高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01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就是未来我们与领导、合作伙伴、贵人相处的预演
上一篇小梁跟大家分享的是——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看见父母有不对的地方,想要跟他们提意见时,态度要温和、委婉。如果他们不认同,也要保持尊敬,不违背父母的意愿,继续干自己该干的事,不抱怨。
孔子在《论语》里讲了孝敬父母的四条基本原则,上一篇我们讲了第一条基本原则。那么第二条基本原则是什么呢?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诗。其实想想很惭愧,现实生活中,我们去了哪里,父母常常都不知道。偶尔春节、中秋、国庆假期回家陪父母三天,还有两天半在跟朋友喝酒。
父母平常睡得很早,但因为你回来了,晚上还得坐在家里等出去玩的你。如果半夜十一点半你还没回家,就会给你打电话,打到你心慌意乱、意烦情躁,回到家骂一顿父母便呼呼倒头就睡,第二天又心生后悔……
现在有多少人能真正地让父母知道他在和什么人交往、在做什么事、去哪里了……父母丝毫都不知道,完全失控。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句话是说,父母还在世的时候,你就不要去太远的地方。如果要出远门,就要让父母知道你去了哪里。
当然这说的是在古代,那时没有手机、飞机,通讯、交通不方便。孩子出去游历少则一两年,多则四五年,期间音信全无,偶尔碰见家乡的人给父母带句话:“我还在。”
父母的恐惧你可以想象吗?含辛茹苦地把孩子拉扯大了,成年了就不见了。三年之后,才告诉父母自己还活着;或者五年之后有乡党跟父母说,你们家的谁谁已经怎么样了,或者已经出家了;或者已经当大官了。甚至还有些人出家了,父母却一直不知道,做父母的还是非常恐惧的。
虽然我们现在有了互联网,彼此之间视频通话变得简便了,但其实年轻人仍然不愿意让父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这就是Facebook公司要拼命地做Instagram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除了微信,QQ仍然有属于自己的庞大的用户群。还有现在90后、00后使用的社交网站都是英文的——因为父母根本不知道网站名怎么拼,更不要说了解儿女在上面发布的各种视频、照片。他们就连朋友圈,也都完全屏蔽父母。
有时两口子吵架最高级别的惩罚是互相拉黑,不让对方看自己的朋友圈。如今,许多没有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的父母,都是从别的朋友那里知道关于自己孩子的消息,这种情况也是当前社会常见现象。
小梁读到这两句话时想,为什么孔子要求一个人有技巧、有章法地孝敬父母,为什么他对找不着孩子的失控感,有如此充分的理解呢?
其实,我们与父母的关系,就是未来我们与领导、合作伙伴、贵人相处的预演。
你很难想象,一个在家呵斥、抱怨父母的人,会有一个不被抱怨的领导。因为抱不抱怨上级,抱不抱怨父母,与他们值不值得抱怨没有关系(这是人人都会有的问题),而是我们要懂得如何与他们相处。这中间不光有心法,还有做法、说法。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02
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地了解、尊重父母,就很难获得来自父母的长久的加持
第三条原则是,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父亲过世之后,三年内不改父亲以前定下的规矩,就是一种孝。
第四条原则是,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一方面因为他的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也因为父母的衰老而恐惧。随时都可能“子欲养而亲不待”,能不害怕吗?
现在的问题是,有多少人真正清楚地知道父母今年多少岁了?还有多少人清楚地知道孩子多少岁了?
你问很多事业成功人士:“你的孩子上几年级了?”他说:“二年级?噢,三年级了。对不起,好像上初中了……”这种对孩子上几年级都不知道的人,会清楚父母的年龄吗?
为什么我们需要知道并且延续父亲以前留下的规矩呢?比如父亲把家族生意交给了孩子,孩子接班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裁员、调整战略方向,甚至转行炒股……几年下来把父亲当年的游戏规则完全改变。
这样做,不仅有可能导致种种不确定的危险,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其实是在向自己内在的“父母”宣战。
小梁常常和大家分享一个观念,我们孝敬父母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父母其实永远都活在我们的身体里,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他们的情绪、爱好,甚至他们做的很多事,留下的很多信息,都以DNA的方式存在我们的身体里。
所以当我们轻易地改变父母的原则;当我们不知道父母有多大年纪;没有觉察到他们既在家里,也在我们的身体里时,其实很难与自己真正地达成共识,也很难获得来自父母乃至父母的父母……的那种长久的、隐隐的加持。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从小范围来看,我们如果不能与父母达成一种和解、尊敬的状态,就不会习惯性地与自己的长辈、领导、贵人达成习惯性的和解、彼此间的尊重。尤其是因为你尊重他们,他们才会来给你加持,这是外在的、科学的表法。
内在的表法是,如果我们不能真正地了解、尊重父母,就不能向内在的DNA里的那部分父母,乃至父母的父母……达成某种尊敬。这是一种不认同自我的表达,一个不认同自我的人很难获得快乐,也很难获得成就。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03
很多现代人之所以不成功、不健康、不快乐,是因为不知道如何从父母那里借力
小梁一直在和不同的朋友探讨如何发展出更健全人格的种种方法。很多现代人之所以不成功、不健康、不快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知道如何从父母那里借力。
不要以为父母已经衰老了,他们在老家待着,每天看着电视连续剧,每晚泡着脚,与我们已经没有关系了。其实不是的,他们作为连接者,以很奇怪的方式把我们和祖先联系到了一起。
我们对自己的结局要很谨慎,对自己的源流(从哪里来),要有种追溯感——“慎终追远”。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西方现代心理学有一个流派,专门做人格的疗愈,其核心观点是,一个人是否真正了解父母给他的、现在活在他身体里的种种。
你为什么会成为医生?你为什么会成为会计?你为什么喜欢浪迹天涯?你为什么喜欢写游戏代码?你为什么对钱这么敏感?你为什么在爱情里会陷入种种轮回?你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疾病……它可能有某种家族基因,可能有某种家族的隐秘的轮回。
有一天,小梁认认真真地跟家里的长辈们在内心里做了一次对话——跳过父母,直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做了次对话。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驾鹤西去了,但仍然活在我的身体里。
我和爷爷对话,跟他聊五六十年前他如何作为玉器行的从业者,去看待远古以来中国最长久的一门艺术——理玉(玉器雕刻)。
当小梁跟他聊天的时候,突然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读这么点儿书,居然还对中国文化这么有兴趣,为什么我看见那些好的器物会心生欢喜?原来根本不是我后来学习的(我后来没接触过),其实都是从爷爷那里学习的。
小梁作为文科生怎么可能对投资和股票那么有兴趣呢?原来我的外公是会计学教授,他就有这个爱好,对银行利率、国际间汇率天生敏感。
这些都是我在心里和他们对话之后才发现的事。
我们以为自己用半生时间活出了自己,其实非也,我们一直活在家族的排列系统中,我们只不过是祖先一个反复的延续。而且,我们又会以自己的方式作为桥梁和中介,把活在我们身体里几十万、上百万人的过往经历,传递给自己很爱的人,他大概也会用很多时间来反抗你、折腾你,让你痛苦不堪。
如何展开这个轮回,就要在孩子面前“演”给他们看,我们如何洗心革面,孝敬他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如果我们现在不这样做,大概率事件上将来孩子就会用我们对父母的方式,来对待我们。
▲ 长按图片保存可分享至朋友圈
你有没有在自己身上,
找到过来自家族长辈的某些连接?
往期精选: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四天王为何守护修持药师法门的人?(第10课)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师父对弟子的调教(第9课)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 从唐密来解释“广严城”(第8课)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我有佛缘”和“佛给我缘”的区别在哪里?(第7课)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四位长老的殊胜功德(第5课)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证得究竟的琉璃光才能超越生死(第4课)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乐音树下琉璃光(第2课)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开启生命的琉璃门(第1课)
恭逢观音菩萨成道日——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转发功德无量)
为什么每个人都需要忏悔?——当收视口碑爆棚的《与神同行》遇见佛法
汉传佛教蒙山施食殊胜的功德利益(日全食 | 功德九亿倍,转发功德无量)
【父亲节】如山的父爱,深厚宽广,如何来报答您——我亲爱的父亲?
爱因斯坦的选择让我们反思: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合集 全68集(视频&文字精美版)
送彩蛋!「慧」看电影之《地球脉动II》干货笔记:天地间真正的生存之道
回向
○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声 明
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众号:fojiaohuiri608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
点赞是随喜,转发是分享!
请将这份爱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