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像隔了一块透明的玻璃,我们以为自己看得清楚,但其实看到的只是表象。
一个人的成熟不在外表,而在心智。成熟又有智慧的人,从不轻易评价别人。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同情这事,与其说是由于看见别人的感情而起的, 还不如说是由于看见引起这种感情的那个情境而起的。”
与“情绪共鸣”相似,很多时候我们用来评价别人的“事实”,并不是别人的事实,而是经过我们想象加工认为的“事实”。
不能否认,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点“优越感”,习惯于站在道德高地指点别人的生活。
但时代在变,人在变,每个人的生活都不同。不论老少,当我们的智慧不够究竟时,都不要试图将你的人生经验套在别人的人生中。
不轻易评价别人是一种修养。“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你并不了解别人生活的全部,怎能仅凭几个碎片的场景,仅凭只言片语就对别人定性。
人要学会相互尊重。不轻易评价别人就是一种尊重,我知道你的看法,我虽与你不同,但我尊重你,我不会强迫你接受我的观点。
有人曾问我:什么是成熟?
我不知道该如何给出准确的定义,民间有句谚语,低头是稻穗,昂头是稗子,越成熟,越饱满的稻穗,头垂得越低,所以能忍辱负重,能笑对苦难,这是我们对成熟最普遍的认知,就像韩信宁受胯下之辱也不和流氓计较。
最近看了一个故事,让我受益良多,也对成熟也有了不一样的理解。
///
《庄子》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鹏要飞往万里外的南海,蝉和小斑鸠讥笑它说:我们奋力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止,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何必要飞九万里到南海去呢?
每个人对生活的理解不同,追求不同,你的尺度不是别人的尺度。
人无需活在别人的评价里。好的人生不是活给别人看的,也不必在乎别人的眼光与期许,不攀比、不介意,活得要有更深刻意义。人生中,别人永远是你生活的旁观者,只有你自己才是你生活的掌舵人。
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是一种智慧。被他人的言语包围是生命的常态,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彻底摆脱人言,无需与人相比,也无需迎合别人。律己以严,律人以宽。善护口业、谨慎取舍因果。
不轻易评价别人,是一种修养
不活在别人的评价里,是一种智慧
法师说
为什么特别在意别人口中的你?实际上这就是我执的折射。所谓的自尊心、虚荣心,就是“我”、我执。这个时代,普遍追求个性化,又讲究自尊和虚荣。我们的生命就活在一个感官的世界里,被色声香味触法套住。
因为活在感官的世界里,所以我们的情感很脆弱,乃至虚荣心和自尊都很脆弱。别人讲一句不好听的话,你马上脸色就不好看,心里不舒服。其实别人讲的语言,只是你耳中的尘埃,但你就被那个尘埃动了心,你的幸福只在于别人的那一句话。
所以平时要锻炼看破、放下,要有出离心,对这个世界的一切要有无常观。你有了无常观,贪嗔痴就釜底抽薪,没力量了,就能远离骄慢、虚伪、贡高的种种状态,从而接近于平淡,接近于法的状态。
往期精选:
恭逢观音菩萨成道日——寻声救苦,千处祈求千处应(转发功德无量)
为什么每个人都需要忏悔?——当收视口碑爆棚的《与神同行》遇见佛法
汉传佛教蒙山施食殊胜的功德利益(日全食 | 功德九亿倍,转发功德无量)
【父亲节】如山的父爱,深厚宽广,如何来报答您——我亲爱的父亲?
爱因斯坦的选择让我们反思:面对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人类该何去何从?
悟公上人《佛说阿弥陀经》讲记合集 全68集(视频&文字精美版)
送彩蛋!「慧」看电影之《地球脉动II》干货笔记:天地间真正的生存之道
回向
○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
点赞是随喜,评论是思考,转发是分享!
请将这份爱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