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与科学 | 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潘宗光:我为什么信仰佛教?

2019-04-17 10:39:00 发布: 人气:2

图片

潘宗光,金紫荆星章获得者、太平绅士,1940年出生于香港,广东番禺人,化学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前校长。

  • 他曾担任三届(十五年)全国政协委员

  • 他是科学家,曾在1985年和1991年两度被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提名为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

  • 他是教育家,曾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18年之久。领导香港理工大学在多项领域及科学研究上处于世界前列;

  • 他也是佛弟子,以科学家和教育家的视野,融传统《心经》智慧于当代人生和现代管理。

    梁冬采访潘宗光教授——佛法与科学


在视频中,潘宗光教授引用了爱因斯坦曾说的一句话——“宗教跟科学不能分开,科学没有宗教就好像一个瘸子,宗教没有科学好像一个瞎子,这两者不能分开。”

潘教授走进佛法,是因为在做科学研究时,发现很多问题单从科学角度无法解决,比如心里的安乐自在,科学不能解释;比如目前很多从三维角度去解释的问题,到了四维、五维、六维……又该如何解释?

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时,潘宗光教授把目光投向了佛学。


图片

当科学家遇到佛法

曾经有很多人问过我,作为科学家,又是大学校长,你为什么信奉佛教?

“我常常想,如果我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可能就没有人提出这个疑问。这反映人们对佛教仍然不大理解。甚至有人会认为佛教是不科学的、消极的、甚至迷信的。”

“这类误解现在仍然很普遍。很多影视作品里面的角色,一旦看不开就出家当和尚、做尼姑,让人们以为佛教是避世的、消极的宗教。看见很多婆婆拜观音菩萨求福,就认为佛教是迷信的宗教,其实那些只是附会于佛教的民间习俗,并不代表佛法,甚至应该说和佛法无关的。”

“通过多年来的学佛,我深刻体会到,佛教不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而是一门深奥渊博的哲学。佛是觉悟了的人,他不是造物主,也不是主宰万物的神,他是众生最优秀的导师。”

图片

插图|潘宗光教授与寂静法师在高尊文化中心

图片

科学家走进佛法

“童年的时候,我经常见到长辈们在每月初一、十五吃斋,焚香供佛,以为这就是佛教。那时对佛教的印象是模糊的,没时间去了解和接近它。”

“读书时,我上的是教会学堂。常常有牧师来讲课,但是听不进去,心里没有感应。”

“后来我去英国读书拿博士学位,到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及后回香港大学任教,依然没有机缘接触佛教。”

“我真正走近佛教,了解佛教,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 

1991年,潘宗光受聘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第二年,他在偶然之间发现桌上有一张佛学会的讲座通知,刚好那天晚上他有时间,便应邀前去听讲。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了解佛教。做讲座的是一位学佛多年的陈家宝医生。他从医生治身和佛家治心入手,讲得非常好,非常有道理。我听了以后有非常大的震动,觉得和自己的思维想法很近。”

从此,潘宗光埋头于经书之中,潜心研读佛经。他去“明珠佛学会”听“佛学初阶”,去“普明佛学会”听佛学系统讲座,“各种初级班,中级班,都去听……”他就像遇到一个科学新发现,一心要去了解它、掌握它、证明它。

潘教授说:“虽然佛教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在我看来,两者背后都贯穿着对因果的探索和学习。或者说,佛教与科学对因缘的探索是不谋而合的,甚至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会尝试利用自己对科学的认识,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佛教义理。

图片

插图|潘宗光教授与义工老师们合影

图片

科学家践行佛法

随着对佛学理解的深入,潘宗光亦开始体验修行的生活。

1995年,他来到台湾佛光山参加“七日短期出家”。其后,又参加了台湾法鼓山和缅甸宣隆寺等道场的禅修训练。“如法如仪的禅修训练,使我获得更深层次的心灵体验。”从那时起,潘宗光养成了每天早起打坐的习惯。

坐禅使我开始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得以拓展心灵空间,处事的态度亦较前客观和包容2001年初,当了10年校长的我,提出让校董、教职员及学生代表150人,以不记名的方式对校长过去10年的工作进行评核。在香港我是第一位,也是唯一这样做的大学校长,原因是我学佛之后,已经不太看重个人得失。评价好固然好,不好,就要去改善。”

2000年6月,河北柏林禅寺,潘宗光皈依净慧长老,正式成为他的皈依弟子。作为一位著名的大学校长,潘宗光与很多佛教界大德有交流,接受他们的教益良多。他没有刻意选择皈依师父,只是希望能够在内地皈依。

“我信奉佛教之后,要找一个师父来皈依。有好几位大德与我缘分很深,我觉得自己还是想找一个内地的大德皈依,在内地我已四下讲佛,因为内地人多,这样可以带动更多的人了解佛教。”

“我到内地访问,第一次接触的大德就是净慧长老,我觉得这是一种缘分。另外我曾几次访问净慧师,发现他很有智慧,很有学问,很慈悲及包容。后来我就专门到柏林禅寺拜访他,成为了他的皈依弟子。”

潘宗光认为,身为一位佛弟子,仅仅懂得一些佛教义理是远远不够的。不只是要去身体力行地实践和实证,更要让佛法智慧利益社会,帮助更多的人去除烦恼。

图片

插图|潘宗光教授为年轻人讲解【佛法与科学】

图片

科学家的心愿

2008年,68岁的潘宗光从香港理工大学校长的18年生涯退休。这使得他有更多的时间去弘扬传播自己喜爱的中国传统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不是物质可以解决的,重要的是心态问题。我相信中国传统文化一定可以帮助改善社会的和谐。”

佛家讲因果,我们要教导下一代明白因果规律,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感恩父母,自然会孝顺;感恩师长,自然会尊重;感恩朋友,自然会互相帮助;感恩社会,自然会回馈;感恩国家,自然会承担。我们要种善因,结善缘。把正能量传递给年轻人,鼓励他们多做善事,多帮助他人,多修慈悲。我这里说的不是鼓励年轻人要去信佛,而是运用传统文化的智慧去做人。

图片

“我所说的这些,都不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而是从做人的道理来讲。将这套理论推广出去,让更多的年轻人明白,修好自己的心,那么一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和谐社会构建。这是我的心愿。”

“国家领导人提出的中国梦,十分切合现今社会需要。我想从三个层次来理解。第一,每个人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便会有包容心及慈悲心;第二,所有中国人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们的社会便变得和谐;第三是世界要真正的和谐,唯有靠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一位佛弟子,潘宗光教授还有一个心愿:“精进修行,有一个安乐自在的心,有一个安乐自在的人生。同时也希望真的在临终时可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



往期精选:


我们常说“师父,请您给我加持”,加持到底是什么?

佛教护身符佩戴完全指南,真的很重要!(最强护身符大解密)

别算命了,一起改命吧!

学佛就不会生病了吗?

生命没有所谓的“一了百了”,每一世只是随着业力换了面貌

你确定人死如灯灭?大量濒死经验案例揭秘神秘的死后世界

【清明专题】超度祖先,最最关键的方法是?

在寺院写超度牌位的重要性

【清明专题】为什么要超度祖先?

清明将至,应如何祭奠祖先、利益亡者?

往生前的准备:死亡和转世不再神秘

请问,清明祭祖我们该怎么做呢?

作为弟子,应怎样如理如法地亲近师父?

超度的功德和意义:对去世多年已投胎者仍利益很大

面对老苦和病苦,我的师父是这样的态度

寒山大师说:我不是你的同参

恭逢三界导师释迦牟尼佛涅槃日:为何您的告别是在春暖花开之时?

令权威科学家敬仰,更多不可思议往生实例证明佛教修行真实不虚!

这样供水不仅能令饿鬼道众生离苦,也为自己生生世世培大福报

2019春夏最火的流行色绿色,在佛教修行里还有更深的密义

一个人能拥有多大福报,必然要有同等高贵的品格去承载

弟子求法应具备的资格

祖师的密义——参学的资格

这么多年来,为什么要讲法?

修行,你找到引路人了吗?

一位僧人的表白——在师父身边做侍者的这些日子

当父亲病了的时候......(一位出家师父的真切感悟)

穿上那件义工服,三宝就已经在加持你了!

佛经里的女转男身是怎么回事?佛弟子为什么互称师兄

“女神节”谈修行:如何活出女性真正的美与智

与古诗跨越千年的相遇——有德不孤

放下、放下,越急就越放不下

实相念佛,功德超过观想念佛和持名念佛

遇梅香一瓣,忽见慧日禅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慧日寻梅记


图片

回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图片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

图片

点赞是随喜,评论是思考,转发是分享!

请将这份爱传递!


相关文章
· 缅怀本焕长老 | 走好回家这条路
· 佛教的修行是一个证真的过程,关键在信心
· 这样发心诵《大方广佛华严经》功德无量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六十九 初分随喜回向品第三十一 之二
· 微视频 | 珍惜利益众生的角色
· 学佛有感觉和没有感觉差别很大
· 戒烟时,身体究竟会如何"挽留"你?看完就全明白了
· 别算命了,一起改命吧!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六十八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 之六十六
· 佛教故事丨心未清净
· 这是佛陀悟道后的自证境界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六十七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 之六十五
· 戒烟时,身体究竟会如何"挽留"你?
· 纸上得来终觉浅,修行此事要躬行
· 前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做人不可以如此狂妄
· 佛教护身符佩戴完全指南,真的很重要!(最强护身符大解密)
· 泰国经王:【 金那般川经】保佑财源广进,赶快念起来!
· 追随境界,你的生命也会随于生灭而生灭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六十六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 之六十四
· 微视频 | 坛城是报身佛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