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为什么跪拜虚云老和尚?

2018-12-04 03:39:00 发布: 人气:11

佛 教

慧 日

每一篇都是滋养心灵的甘露

每天阅读 如饮甘露

图片


图片


信众

提问

请问师父,如果一个人,通过各种努力养生,身体也没什么大的问题,但他会很恐惧虽然也知道是气虚,这跟冤亲债主有没有关系呢?


LEARN MORE


法师:有!有的人身体虽然病,但他的心态很稳定。有的人身体很好,但心虚,这说明他的精神层面有问题,身体的元气也会被耗尽。有些人显现出身体有病,但其实真正的病根是冤亲债主。



图片
图片

 

信众

提问

如果他阳气足的时候,冤亲债主会远离他吗?



LEARN MORE


法师:这个远离不是冤亲债主主观上要远离,只是他没办法靠近而已。只不过是有距离的。所以为什么我们每个人要学佛呢?学佛要忏悔业障,超度冤亲债主,这才是根本上解决问题。否则的话,每个人都会有这个问题潜伏在那里。

 


图片

图片


信众

提问

如果他发愿,不再做任何的损害众生的事,并且不断地做善事,他的冤亲债主能被超度吗?



LEARN MORE


法师:这个善业力会增加正念力量,会让冤亲债主没有办法靠近他。因为善业力增加,善的护法神就会力量强大,邪的东西就没办法靠近。

 


图片
图片


信众

提问

我们自己能超度冤亲债主?还是主要是通过法会被超度?



LEARN MORE


法师:主要还是通过法会。因为一般的人是不懂得超度的,并不了解怎么进入到我们对立的世界,从相对的二元世界进入到高级的统一体。一般人是没有超度的能力的,超度是需要法师来做的。主法者是要有前世的善根,或者这世的,在师父的加持下恢复那种力量,达到一心不乱,三昧耶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才能转凡成圣。平时我们做好人好事是增加正面的力量,但负面的东西没有办法根本解决。

 


图片

图片


信众

提问

慈禧太后为什么跪拜虚云老和尚?



LEARN MORE

微视频:慈禧太后为什么跪拜虚云老和尚?


法师:我们虚云老和尚,八国联军进犯中国的时候,慈禧跟皇家的这些大臣们都逃到西安。结果逃到西安,国难当头,天特别热,而且流行瘟疫。这时候慈禧太后就知道有一位高僧虚云老和尚,她就去求祂,能不能以祂的功德力来帮助国家消除这个灾难呢?


虚云老和尚就答应说:我们出家人愿意作法祈求。然后就在西安卧龙寺设坛,诵经作法。后来在夏天突然天降大雪,瘟疫当下就消除了。



图片
图片


信众

提问

如果一个人整天心里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他就会拼命的证明自己有价值,不断地去拼。这种状态怎么样?


LEARN MORE

 

法师:如果作为人生的追求来说,比如说修行的人,我们也追求越来越踏实的状态,从人格上来说这是比较好的。但是如果一个人内心有一种阴影在,内在的恐惧在,那就不一定了,那有可能是一种病态。

 


图片
图片


信众

提问

如果他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心就不会回到那种道法自然的状态,是不是消耗得更多呢?


LEARN MORE


法师:在平时我们去体验“道”的时候,很多人容易觉得安静,在无为的状态下容易相应。但真正的“道”,孟子说:道不可须臾离也。

 

在平静的时候有“道”,在忙的时候也有“道”。这是对“道”的内涵的追求,也算是人追求的境界吧。比如有的人在“静”中已经能与“道”把握了;有的人在“动”当中去练,尝试在动中把握“道”;在完全放下世间的一切,来体验“道”;也有把世间的一切提起来,看看能不能体验“道”。这样自我调整,不仅自己在“道”当中,对别人是有好处的。

 

生病当中有没有“道”?生病当中也有“道”,有的人在病中去体验,有的人甚至在死亡中去体检。死亡是生命的现象。所以他就把生命整个现象都变成了“道”。表面上,他有生老病死,但内在的境界完全不同,他已经安住在“道”里了。



图片
图片


信众

提问

该如何理解“寿终正寝”呢?


LEARN MORE



法师:中国人称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为“五福”。“五福”里面,最后一福叫“寿终正寝”。

 

一个人在自己家里,非常安详地咽下最后一口气,这是福报。现在有这种福报的人愈来愈少了,有几个老人是在家寿终正寝的?金钱再多,权力再大,最后没得寿终正寝也不算人生成功。

 

死亡不是临死的那天才有,每时每刻,乃至一刹那间就有很多生灭。生命相续不断,就像河流一般,逝者如斯。学佛就是要堪破生死的真实面目,在无常之中体悟真常。

 

生就代表死,没有人躲得过,怎么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死不知道,什么方式死不知道。所以解脱很重要,解脱不是死了之后才成就,是活着的时候就成就,活着就要听明白。

 

“寿终正寝”都是修来的,要有福报的人。

 

死亡的时候,坦坦荡荡,预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像入禅定一样,这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图片
图片


信众

提问

超度应该是出家人主持,为何还说“未见圣道谛之前,切莫超度亡者灵”?



LEARN MORE


法师:什么样的人可以超度亡者,或者临命终人?他要具有见圣道的能力。

 

有位尊者就说:“未见圣道谛之前,切莫超度亡者灵。”这句话很厉害,哪怕出家人,没有悟道前,没有见实相之前,千万别去超度人。

 

虽然你出家了,但你要超度的亡灵没有出家。你没能力让他去极乐世界,甚至没能力让他从鬼道摆脱出来,亡灵就会一直依附着你。你拿了他的钱,却没有超度他,就永远欠他的。在修道的障碍中,这个障碍非常大。

 

修道之人,他是不会去拿亡财的。

我们汉地也有一句话:一个信财,一个亡财,非常难消。到现在云居山还是种地,百丈祖师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是怕耗信财耗亡财。

 

在家居士到庙里也是,不要吃十方,不要用僧物。

 

 

图片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佛经|佛法|文化|空性|慈悲



美好的一天从发菩提心开始:

如昔诸善逝 先发菩提心

复此循序住 菩萨诸学处

如是为利生 我发菩提心

复于诸学处 次第勤修学


佛教慧日

分享喜乐 智慧 

图片

相关文章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十八 初分摩诃萨品第十三 之 二
· 契合佛菩萨的心,将慈悲含藏在其中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十七 初分摩诃萨品第十三 之一
· 缅怀悟公上人 之 融入法界
· 听法师讲述 一位看透轮回本质的老和尚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十六 初分菩萨品第十二之二
· 缅怀悟公上人 之 出家后
· 传喜法师谈观音菩萨修法窍门
· 跟师父在一起才能知道的学佛细节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十五(2) 初分菩萨品第十二之一
· 缅怀悟公上人 之 随侍
· 二十五年了,我还在悟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十五(1) 初分譬喻品第十一 之 四
· 一切法为令众生到达彼岸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四十四 初分譬喻品第十一之三
· 『新书推介』《文化释说》出版发行
· 静听《寒山诗集》| 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 记得十一月里您的叮咛
· 『新书推介』《文化释说》出版发行
· 从爱因斯坦到佛教的世界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