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 教
慧 日
每一篇都是滋养心灵的甘露
每天阅读 如饮甘露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是杜牧所写的关于清明的诗句。
清明时节正是仲春与暮春相交,春风细微,春雨延绵,一路之上,行旅之人面容愁苦,内心怅惘。
尤其是前来扫墓的人,想到去年还在一个桌上吃饭,今年只能用一只冷碗摆在他的坟头,这种揪心的感觉确实如杜牧所说,是令人“欲断魂”的。
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确定与寒食节密不可分。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这一天家家不起火,只吃冷食,而这习俗相传源于纪念春秋时晋国的大臣介子推。
大火中介子推
与其老母
当时,介子推跟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有一次重耳饥饿难忍,介子推割大腿肉供其充饥。等到文公复国后,介子推功成身退,带着老母隐居绵山。
晋文公带着大臣前来请他,介子推避而不见,文公无奈放火烧山,想逼他现身。没想到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抱木而死。
晋文公痛悔不已。后来在安葬介子推时,又在他靠着的树洞里找到了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最后两句是: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清明复清明”,心清而智明,政清而治明,这是介子推对晋文公唯一的希望。
以寒食节
纪念介子推
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规定每年这一天全国禁忌烟火,只吃冷食。
介子推死后的第二年,文公上山素衣祭扫,又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宋元之后,清明与寒食的习俗就逐渐融合为一。
遇事有理智,不主观武断,
心地慈悲充满光明,
这不仅是帝王要修的,
也是每一位做家长的、
做企事业领导的、
做一方父母官的需要修的,
更是我们佛弟子所要具备的基本品质。
心如明镜,志怀高远,
以这样的状态站在亲人的墓前,
才不会负了清明追宗思远的本意。
音容宛在却无处寻觅的悲痛,不通过学佛,很难得到彻底的安抚。
只有以身心去实践佛法,将所得的点滴资粮内化为生命智慧的境界,依此境界,你才会明白,生老病死只是表面现象,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
所谓的“死了”,
其实死的只是肉体,
神识并没有死。
至于神识在哪里,
就需要通过学佛去帮助你了解真相。
仅仅停留在“欲断魂”里没有用,
希望在杏花村借酒化苦也没有用,
只有力求智慧具足,心清目明,
你才能穿过春花丛中的坟冢冷烟
看到真正永恒的春天。
摘自传喜法师开示
回向
○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往期精彩回顾:
在这个百花盛开的时节,我们为谁而流泪——纪念本师释迦牟尼佛涅槃
声 明
本文由「佛教慧日」微信平台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公众号:fojiaohuiri608
请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佛教慧日
点赞是随喜,评论是思考,转发是分享!
请将这份爱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