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清时,化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七任校长,南方科技大学创校校长。 新京报记者 吴江 摄
2017年6月,退休后的朱清时因为一场关于真气的讲座,再次挑起争议。人们无法理解,也无法认同:一位拥有中国科学界最高荣誉的学者,年过七旬后竟转而研究科学无法证明的真气。
时隔5个月,当朱清时再次面对记者时,眉头不再紧锁。他神情淡定地说,他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不会被外界动摇。“我知道自己在做一件重要的事。”
建议在wifi环境下观看
退休后,你研究科学与佛学的关系,是不是受到南怀瑾先生的影响?
2004年,我第一次见到南怀瑾先生,我当时问了他一个问题:现在人们走得太快了,灵魂已掉在后面,怎么办?
现在科技发展得很快,大家都没有时间静下心来想想。现在的物质生活前进得很快,但是谁想过社会应该如何应对?人的本质是什么?
我那次去见南先生就是请教他这件事。他给我讲佛学,我很有兴趣。因为我小时候,母亲和长辈的人说哪件事做得不好,都说那人“作孽”。这就是当时社会上的观念:人不能做坏事,做坏事是有业报的。当社会上还有这种观念时,每个人自我约束就有基础。在民间,这个基础已经延伸了两千年。人们没有了这种自我约束,社会问题就越来越多。我一直在想:如果每个人都利己,没有业报的观念,没有底线了,社会就会出问题,这怎么办?

“现在人们走得太快了,灵魂已掉在后面,怎么办?”这个问题对你有什么样的影响?
那次谈话我就意识到了,“灵魂丢在后面了”,可能的原因是这几十年科技高度发展而且深入人心,让人认为佛学的业力、业报思想是迷信,大家都不相信它了、把它抛弃了。
但是佛学的很多思想不被科学认可,并不是因为佛学的说法都与科学矛盾,而是因为科学不需要它们。因为无法证明它们,所以不需要它们。
比如人为什么要善良、慈悲、共享?科学无法证明这些。科学是中性的,而且科学本身力量有限,它能证明的东西很有限。如果把它不能证明的都否定掉,这本身就不科学。
我很愿意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看佛学中的道理。这个问题很困难,我知道自己很可能不成功。然而这个问题如此重要,探索一下总是值得的。
我就看佛学的基本观念中,哪些并没有被科学否定,而且可能是科学涉及不到的。比如佛教讲“万法皆空”,这是佛法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所有物质都是从虚空中“无中生有”地产生的。现在的科学也认为是这样,也达到了这个境界,比如弦论。
在弦论之前,物质的实在性体现在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是上百种原子,这些原子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等基本粒子组成。这些基本粒子都被当作是物质实体,都是组成物质世界的“超级砖块”,因而可以把物质世界看作是物质实体。在弦论之中,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过去认为是组成客观世界的“砖块”的基本粒子,现在都是宇宙弦上的各种“音符”。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真的成了《金刚经》里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些并没有被科学否定。另外,业力种子这些观念则是科学还不能涉及的。

8月25日,你在微博上发表文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可以发现什么?》,你认为我们感知的物质世界是“心物一元”的世界。你以王国维的三境界结尾,"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结尾是想表达什么?
我说的“心物一元”,指的是: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一个由大脑虚构的世界。虚构将外界世界纳入主体内部经验,也使主体内部经验向外延伸镶嵌入外部世界,使内外两个世界浑然一体。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感知的物质世界是心物一元的世界。那篇文章讲的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是佛学认识心物一元世界的基本方法。就是在不执著于事物的表相时,其本质就会呈现出来。比如浪花和气泡是大海的表相,执着于浪花和气泡时就感觉不到水。不要在意它们,才能体验水的性质。
我引用王国维的这段话,因为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三境界的第一阶段,各种各样的事情你都去做,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参加,苦苦找寻真相,但找不到。最后阶段,突然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真理就在你身边,只不过你过去由于执著看不到。这是对认识事物本质的一种生动的描述。

今年6月,你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举办了一场讲座,叫《用身体观察真气和气脉》,引发了一场风波。那段时间,你的心情怎么样?
那个时候在风口浪尖上,我其实很平静。我知道自己在做一件重要的事,只不过我说的事情有些人不理解而已。一定要从科学角度让大家意识到,这个东西是有道理的,然后人们才会把我们的传统文化重新找回来。
我最大的期待就是在找回人们自我约束的底线,就是让大家意识到每个人应该为他人着想,应该学会分享。为此我想把一些过去大家认为是迷信的东西,重新用科学的方法来审查一遍。
前两天,我的两位友人刚刚从伦敦佳士德拍卖会上,把爱因斯坦写的一封亲笔信拍回国内。
我长时间地看着爱因斯坦清秀的字迹,用放大镜看纸张中的纤维,看笔尖如何划过这些纤维,从中感觉到爱因斯坦当时的思绪。
信临近结尾的地方,爱因斯坦写了一段著名的话,既是对他的挚友说的,大概也是对自己说的:“现在,他又比我早一点点离开了这个奇怪的世界。这一点并不重要。对相信物理的我们来说,不管时间多么持久,过去、现在、未来之间的分别,只是持续存在的幻想。”这段话中流露出他既看穿了世界也看穿了人生的心境。
在定义文化时,专家将文化划分为高级文化和大众文化,其中高级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和宗教。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佛教所说的“无量光”,就是科学阐述的空间无量,所以佛教徒都特别能够理解和接受。
科学的发展逐渐证明佛教的科学性,正如朱清时教授所言“科学家千辛万苦爬到山顶时,佛学大师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
所以佛教是智慧的文化,是究竟的学问。生命是微妙不可言喻的,宇宙是微妙不可思议的,诸佛菩萨更是微妙而伟大的,我们当依佛的教导,以此身心尽形寿皈依三宝,好好修行。
声明:本文转自由「剥洋葱people」,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不当请与我们联络,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