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弘一大师法相
弘一大师
农历九月二十
诞辰137周年纪念
以教印心 以律严身
内外清净 菩提之因
为缅怀大师,我们整理了大师抄经法行的修持之事,愿我们以弘一大师为楷模,以戒为师、勇猛精进。
谨以此文纪念弘一大师诞辰137周年。
弘一大师书法
壹
一九二三年,弘一大师因出家不久,对写经也同样注重于神趣、用笔等属于书家的书写方法,却不知写经法仪,经印光大师指出后,书风为之一变。
印光大师说:“写经不同写字屏,取其神趣,不必工整。若写经,宜如进士写策,一笔不容苟简,其体必须依正式体。若座下书札体格,断不可用。”
弘一大师遂改写书体,深为印光大师赞许:“接手书,见其字体工整,可依此写经。”至此,凡写经均以此法书写之。
这是弘一大师第二次书风转化的重要转折点。世人称弘体为“写经体”,实基于此次重大转变。此后,大师所写的字型较为方整,力求工整端庄,并吸取晋唐书风之意趣、格局等。
弘一大师
《佛说阿弥陀经》
贰
一九三八年,大师五十九岁,在致马冬涵信中说:“无论写字刻印等,皆足以表示作者之性格。此乃自然流露,非是故意表示。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之致也。”
弘体书风的形成,完全是弘一大师人格和修持所悟得境界的自然流露,表现在书法作品上,则是用笔轻灵潇洒,点画圆润含蓄,结体疏和瘦长,笔意淡静冲逸。只要一见大师的书法,都会被他平淡冲逸、空旷灵动、超以象外、无上清凉之意趣所深深吸引。这扑面而来的平静舒适、空灵清凉之气息,一如大师之人格感化力,使人肃然起敬,深觉不可思议!
弘一大师书法
叁
弘一大师在《谈写字的方法》一文中说:“朽人写字时,依西画图案法并竭力配置调和全纸面之形状。”这样的书写方法,古今所无,堪称独创。这也足以表示,大师无心于所谓的书法创作,实是通过文字这一符号来表示心中之境况。
弘一大师书法
肆
“静”之一字,在传统书法中也极为重要。唐朝大书法家虞世南《笔髓论》云:“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攲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这也只有认真去实践体验,方觉古人不欺我也。
而弘一大师在出家前,断食十七日习静之体验,已使其书法在意境上不入人间烟火,超然物外气象。又何况出家后的“戒、定、慧”之熏修,所悟证境界之受用乎?!
弘一大师书法
伍
佛教所有修学方法不出“戒、定、慧”,三无漏学。《首楞严经》卷六曰:“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弘一大师出家后更将“认真”和“静”提升为“至诚恭敬”(戒)与“定、慧”的境地。
佛教所说的“至诚恭敬”,与我们平时所知的“认真”,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须是发自内心之诚恳,恭敬到达极至时的心境(此时即是“摄心为戒”),同时在形式上有着与此心境自然相吻合的一整套严密的仪规,这样配合着书写(此时在事相上戒住一切妄动),方能称之为“至诚恭敬”。这种写经方法也是佛教修持经典的十种法行之一。
弘一大师出家后,在研律之余,尝以写经为日课,书写了大量经典。以这种方法写经,就自然而然,不知不觉地将“认真”上升到了极致,做到了佛教修学“戒”的要求,同时融入于整个“戒、定、慧”修学的一体之中,由此进入直至受用。
弘一大师《佛说阿弥陀经》书法欣赏
<< 滑动图片查看下一张 >>
《普贤行愿品》讲记 第十六集
——主讲:传喜法师
(长按或进入腾讯视频APP观看超清版视频)
自古谁人不言苦?
你争我夺,一生执念浸染,人是我非,多少唏嘘悲叹。一尘一苦,凡夫追逐妄境,万苦万尘,难免身陷轮回。
何须嗔恨,无争方显道妙,恒顺众生,正是清明境界。愿你慈悲,如水调柔,得大自在。愿你慈悲,似明月光,遍映千江。不为风摇及雨藏,自性清净容太虚。万丈红尘炼真心,不见自己见众生。涓溪虽细,可汇沧海寂静,寸草虽微,能晖三春柔软。
听传喜法师宣讲《普贤行愿品》,看前方庄严法界,等你在归途。
声明:本文内容部分转自「多宝讲寺」微信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当请与我们联络,我们会第一时间进行处理,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