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心经》|以此方便,结与大众

2017-11-07 06:00:00 发布: 人气:5


图片

心经|传喜法师书于五台山


一时,

佛陀在灵鹫山入甚深的光明定,

周身放大光明。

舍利弗尊者请问观世音菩萨:

这大光明定是怎样的境界?

观世音菩萨为他解答,

这,就是《心经》的由来。


《心经》由观世音菩萨宣说

观世音菩萨代表一切诸佛的悲心


图片


与佛陀的其他经典不同,《心经》是由观世音菩萨宣说的。从佛法的教理上,观世音菩萨代表一切诸佛的悲心,是佛报身的状态。所以这部经典,是由报身佛而不是化身佛来宣说的。

 

化身佛入于法身佛的定;这一法身的境界,由报身佛的观世音菩萨来讲解;最后,又由化身佛释迦牟尼佛来印证。这部经中,既包含着化身佛和报身佛,也包含了法身佛。


照见五蕴皆空

回光返照,不向外求

图片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一句话,涵盖了佛陀一代时教,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


“观自在菩萨”,这其中就蕴涵着戒定慧。“观自在”,回光返照,不向外求,这是戒;回光返照,本然常住,这是定;这个“观”如如不动,就是慧。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直接地观察万法的本性,从而“照见五蕴皆空”。当照见五蕴的本性,就能够到达彼岸。

 

能到达彼岸,是因为此岸本就是没有的,生死本就是不存在的。六祖大师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没有生死的人,没有娑婆世界,就自然地“度一切苦厄”。


图片

心经挂轴(传喜法师书)


经文中,“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观世音”侧重于寻声救苦,其重点在于“用”;而“观自在”的重点则在于“体”、在于“定”。

 

我们的“观”是不自在的,落于种种境界。五蕴的泡沫,将我们的“观”、我们的佛性都淹没其中,所以背觉合尘,背离我们“观”的佛性,合于五蕴的聚沫之中,故而有了生死轮回流转。


 


而如果能够“观自在”,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其心,将我们的佛性作为主体,明明历历而不迷昧,那就“一念清净心,便是法王印”。

 

所以《心经》既是佛的《心经》、法的《心经》、僧的《心经》,也是我们的《心经》。当我们在经典的引导下,回光返照,观“观自在”,这觉悟到的佛性就是般若体,就是如来体性。这个甚深的智慧,就能够带着我们到达彼岸。


🍂 摘自传喜法师开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下方原文链接请购↓↓↓


相关文章
· 秋冬相交,天地分明——今日立冬
· 农历九月十九 观世音菩萨出家纪念日(见者消灾 转发得福)
· 90后华裔姑娘登上《华尔街日报》,成纽约最红素食名厨
· 你知道,观世音菩萨修什么法门吗?
· 跟着《心经》“观自在”……
·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天使,那么, 应该就是这个女孩的模样
· 不要以世间的心,来做修行的事
· 胡雪岩:谁都有雨天没伞的时候!
· 观音菩萨是谁呢?
· 象行徐步——在六度波罗蜜上不动不摇
· 观音菩萨真的存在吗?
· 您也在日复一日的生活吗?
· 自己如果合格,处处是圆满
· 戴15元手表、租一居室住的慈善家,巴菲特、盖茨最敬佩的人
· Excuse me?吃饭打瞌睡还有功德啦?
· 它,永远都不会落伍
· 他如今70岁,希望成为佛陀眼中的「善男子」……
· 如何细思量
· 你,为何心不自在?
· 生命是要继续疯着,还是觉醒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