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在wifi环境下收看
作为《中庸》这本书的思想,就这个理学体系来说,或许我是根本不如在座的各位。 《山东大学》了不起,从1902年创建《山东大学》堂,到1926年王寿彭作为第一任校长,他曾是前清状元。然后我们这里在全国排名的话,理学、孔孟之学,《山东大学》是执牛首的地位。不仅在中国,全世界所有的孔家学院,都要来我们《山东大学》取经的。
我今天要讲的,首先不从他们的理论体系分析,因为研究那个理论体系,又到书本里去了,又到字面意义了。但是一到字面意义,就会背离於道。这个东西很奇特。
这个《道德经》一开始就说:“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我们佛教也讲,佛教说“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嘴讲出来就不是道了。心思一起动念,它就不是道了。甚至我们儒学也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但是你又不能起心动念,喜怒哀乐之未起才是,谓之中。“中”是什么?“中”就是道。也就是说,作为一个领悟了道的人,一个遵循著道的人。就像有人问我:师父,我们去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干吗?是不是没事就在那乐?祂就会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也来了解这个道,叫“修道之谓教”。教化就产生了。对于社会上来说,我们大多数的人都属于“修道之谓教”。
我们就是说,有了教科书,有了文字,本来“道”是不可言说的。甚至我们中国禅宗说:“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道”是不可言说的,是勉强去说。为什么要勉强去说?就是因为不忍众生苦,不忍心众生不明白大道的状态,稀里糊涂活,稀里糊涂死,徒生徒死。甚至自己造作业,害己害人祸乱社会,这就是圣人教化的这种仁慈的心怀。佛教叫慈悲,“不忍众生苦”。
有学者提出《中庸》的核心是两个字:一个是“仁”,一个是“诚”。“仁”是老师的状态,老师对社会如果没有承担,对众生如果没有仁慈,他就不会把自己体悟的道,去告诉你。虽然“道”是不可言说,但是还是可以勉强说一说。《论语》讲什么?《大学》讲什么?《中庸》讲什么?我们佛经讲什么?《道德经》讲什么?如果仅仅只是文字上的功夫,反而会偏离于道。
我们佛教也有一句话叫:“依文解意,三世佛怨”。就剖析文字,不要说“依文解意,三世佛怨”了,就把李白的诗拿来,李白如果活著站在你的边上,就依文解李白的诗,你说李白会不会气死?陆游有学生来问他学诗,他怎么告诉学生?他说:“诗在诗之外”。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