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喜法师《在利他中遇见自己》之 心灵的阳光来自心量和格局

2015-09-17 11:58:00 发布: 人气:8

图片

  导读:

  “暮春之初,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015年4月26日,于书圣王羲之的故里——山东临沂鸿儒美术馆,举办“纪念弘一大师《在利他中遇见自己》的主题研讨会”,特邀宁波慧日禅寺住持传喜法师,弘一大师的饰演者、年逾八旬的表演艺术家游本昌老先生,著名佛教导演赵一澄先生,对话主持人刘铭罡先生。

  老中青三位嘉宾,分享其人生经验,提示年轻的学子和人们,如何运用佛家的智慧,面对天灾人祸,实现无我利他,把内心的佛性外化到日常生活、客观外境中,从思想、性格、人生格局上提升自信,驾驭生命,让人生变得更有价值有意义,从而完成生命的自我成长,最终实现自利利他、转凡成圣。

  那么,传喜法师对弘一大师的“前世”“今生”的人格魅力及其孜孜寻求家国命运,最终达至“花枝春满·天心月圆”最高生命境界的一生,有着怎样的解读?

  被追问“在路上”的传喜法师,又何以自称是“一报童还是端盘子的”?
  游老何以把一次小小的“无常”变成了一场生动的教育课?

  “利人不利己”,在善于冲在救灾一线的赵导看来又何以成了“下等”发心?……

  临沂大学师生、临沂市佛协、企事业单位及艺术界人士600余人与会,近3个小时的互动,高潮迭起,赢得共鸣。

  请大家共享这场“真善美”的精神盛宴!


图片


【心灵的阳光 来自心量和格局】


  主持人:话题又回来了,还是解决自己的问题,整场的主题是“遇见自己”,最后大家可以慢慢地把自己丢的人再找回来。

  赵导除了做佛教文化传播,还做了大量救灾或应急突发性的事情,您都会冲在一线,作为一位居士、年轻的导演,您好像也遇到了一些误解和坎坷。这方面您能分享一下吗?


  赵一澄:传喜法师刚才说的就是“遇见自己”。其实没有一个时刻我们遇见的不是自己,你定义去利他还是利己的事,其实每一刻你都是在做自己要做的事。所以我自己确实体会到的一个窍诀分享给大家,绝对管用、有效,很有名的五个字,叫天空飘来一行字:“那都不是事”。其实就是我们心量格局的问题。

  很大程度上,在我自己看来所谓的生命成长到底是什么?可能每个人的目标是不一样的。但不管实现什么样的快乐,尤其随着你年龄的增长,你终归会面对无数新的可能性的发生。在你生命已有的经验以外,新的经验总在发生,而我们烦恼的原因就是,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容不得新情况和自己已有观念的不同。

  有一个词说得特别好:什么是接受,接受就是允许发生!你要允许有不同的生命状态发生在你的生活里,这样你的心量格局就打得很开。

  把一瓶墨水浇到缸里,一缸水全都染掉了,你倒在大海里,根本不存在。所以,心量境界就是这么重要。但是心量境界怎么来的?就像游老说的:是要走出来的。

  为什么传喜法师一直走在路上?如果不是这么走,根本碰不到各种可能性的发生,你碰不到,你怎么知道你哪些地方有烦恼,什么地方和自己过不去,什么地方理解别人不够,什么地方你的动机是好的,但没有带给别人温暖。所以这就是经历,无限的经历。

  在我自己看来,就是“干”,放开手脚去“作为”。

  佛教《地藏经》里有句话: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打妄想,只是能否从这个妄想去觉知到自己内在本有的这种觉悟、光明。

  只有在做的过程中,你才会碰到你不愿意的时候、困难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的力量不足。有句话说得好:你推一堵墙,可能推了一百次,墙没有倒,但是你的力量增加了。这不就是最美好的成长吗?

  永远不要丧失掉“生命成长”的这个主题。佛教里叫“不忘初心”,希望获得快乐离开苦,这是永恒的主题。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不要让自己失去在里面找到快乐的这种可能性。

  如果你找不到,一定不是环境的问题,是你自己没有找到快乐的能力。大家可能都经历过这样的状态:一个事可能三年前过不去的时候,真是个事,那个人、那个事、那段情……横竖过不去,要死要活,天崩地裂。现在回头看,“那都不是事”,都过得挺好的。你自己的本性里就一直没有离开过“我必须找到快乐”这一念,这就是你的“初心”,不要忘记这一点。

  聪明人是不会在任何事情来临的时候,还会让自己陷入不快乐的境地,他一定找到了让自己快乐的方法。就像游老的摔跤,这就是真正具备生命能量的人,也就是智慧的人。每天微信圈里全是正能量,但能否和你的生命发生关联?

  “我自己是个承担不了什么苦难的人”,我心想,“算了吧,我还是每一步找点乐吧。”所以,我干什么事情都在里面一定要找到这个快乐的“点”。

  别人帮助我,对我来说是个快乐的助力;别人拆我的墙脚 ——“太好了!”我的墙脚都能被那么个事拆动的话,说明我发现了我的软肋,“太好了!”我还能为这个人、这件事去牵动我的负能量,“太好了!”

  不通过这些,我怎么发现我还能够去完美自己呢?所以最美的事情是,别人打你左脸,你赶紧把右脸伸过去!打一巴掌,他如果能乐,他乐了,你也乐了,不就是一个巴掌的事吗?“那都不是事”。一个巴掌是个啥事呀?如果他再挨你两巴掌,他也很快乐,你也很快乐,那再打回去也没关系,但是不要失去自己的快乐,这是核心。很现实吧?谢谢。


图片


  主持人:这得多高的境界呀!

  “啥都不是事”,在佛教里有个说法叫“无我”,所以“利他”前面还有个前缀,如果没有这个“无我”,“利他”可能就变成赵导说的“下等人”,可能会不快乐。这一会儿苦、一会儿乐的,我们对佛教还是有很多误解,到底是苦是乐,请法师来开示一下。


  传喜法师:现代社会都追求物质发展,追求占有的东西越多代表越幸福。我们看到微信里也说:你拥有非常名贵的床,却不一定拥有好的睡眠;你能吃到108道满汉全席,但不一定有好的胃口。人生快乐痛苦,境界、格局很重要。痛苦来的时候,你能看到这个痛苦里面对你还是有建设性的,你在痛苦里汲取到了成功的垫脚石,这就变成快乐了。

  就像以前的路面都是石头铺的,每次走磕磕绊绊的,觉得路怎么这么不好走呢? 后来医生说:脚底按摩,有利于健康。当你再走在那条路上,就觉得很幸福了,把它当脚底按摩了嘛。

  快乐、幸福,来自于我们的心态、格局。

  佛教说,法无定法。弥勒菩萨有这个境界。《心经》好多名人都唱过,《唐山大地震》的结束曲就是这首《心经》。弥勒菩萨,也有一个“波罗蜜”,叫《忍辱偈》: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自干了。

他也省力气,我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这知消息,何愁道不了。

  这种做人的境界是一个高度,我们向这个高度去看一看,有时不是一下子就明白的。佛教的很多词语,包括我个人出家20多年,有时还在消化呢。你只要去消化、去研究这个课题,它永远给你带来一种正能量,这种能量会源源不断地带给你。

  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无理也得找点理,佛教叫有理瞋,有的有道理发脾气,还有一种没道理也发脾气,叫无理瞋,你只要“瞋”就失败了。游老、赵导都给大家示范了,你能保持着生命的那个阳光状态,不被心灵的黑暗所吞没,你就是世间最快乐、幸福、成功的人。

  阿弥陀佛!


图片


【有生命的地方 就需要生命的教育】


  主持人:法师对快乐作了一个非常详细的开示。

  正好我记下了,弘一大师的一位好友——夏丏尊先生,专门写过一篇文章说:夏丏尊有一天,想请弘一大师吃饭,就带了一盘菜。弘一大师吃到这盘菜的时候,他描写了他的那种状态,这菜的名字一听,就知道颜值特高,叫“莱菔”。

  我说这肯定是一名贵的菜,要不然怎么会吃成这样?夏先生描写道:弘一大师变色而作,突然脸上就变得非常喜悦。好像是一场盛宴哪!“丁宁喜悦地把饭划入口里,郑重地用筷子夹起一块莱菔来的那种了不得的神情,我见了几乎要流下欢喜惭愧之泪了!”

  “莱菔”是什么山珍海味?在座,有知道的吗?还好,我查了一下,“莱菔”——即萝卜,人到了这个境界就是真正的快乐。

  像法师和赵导讲的,就是内心的喜悦,由内而外地出来了。不会再被外在的这些世俗的物质的东西所干扰,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都渴望佛法了。有的找到传喜法师的寺院,待了几天,感受到了一种豁然开朗或脱胎换骨的体验。

  下面来看一段慧日禅寺的小片子,看看这个寺院的环境,他们日常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播放视频《慧日禅寺》)


图片


  主持人:不到现场,很多信息难以体会,比如甘甜的泉水、幽静的环境,还有偶尔传来的孔雀的叫声等。但有些人,他去不了,比如说监狱里的犯人,那您能谈一谈,为什么一个法师会到监狱里去,在国内好像还是首次?


  传喜法师:佛是印度话、梵语,中国话的意思是“智慧、觉悟者,觉悟者的行为达到圆满”,这几个意思合在一起叫“佛”。我们人间最匮乏的资源就是觉悟,我们最委屈的就是,被生下来100%的脑细胞来到人世间,最后98.5%的脑细胞根本没用过、在睡觉,然后又被推进火葬场给烧掉了。

  这是人间最大的浪费。这比一盘子饭只扒了两口就倒掉,还要浪费。在这个资源匮乏的时代,最大的匮乏就是我们的智慧。

  当然,在人类社会活动中,只要有生命的地方,就需要我们佛性的觉醒。那些“失足青年”——是我们长辈的孩子、我们年轻人的兄弟,他们失去了自由,在大墙之内更需要这种智慧的苏醒、佛性的觉醒。无论是孟子的“人性本善”,还是有人提出的“人性本恶”,总之,人的善恶是不定的,佛教里说:“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正因为“不定”,教育才显得那么神圣伟大。

  如果临沂大学课堂里,需要智慧的启迪、人格的塑造,那么大墙之内的失足青年,同样需要圣贤文化的安抚、来自社会善意善良的关怀。

  我很有幸获得了这样的一个机会,前几天到山东某监狱,面对一千多服刑人员,给他们演讲。监狱长还特别介绍:新监狱快要落成了,但是来不及在一个大礼堂把四五千人都集中在一起;这次就捡一些重刑犯,无期徒刑、免减缓的,那些戾气较重的来听,很多是两次三次进来了。

  可知,由于心灵的迷失、行为的错谬,不仅给他人给社会制造了痛苦和伤害,他自己也成为身心的受害者。

  当面对他们的时候,我对自己说:我并不比你强多少。首先,我尊重他的人格、维护他的尊严,以平等的心态,来共同面对圣贤,共同来分享“为什么要做一个戒恶修善的人”,而不是对他说教。所以三四个小时下来,他们从怀疑、局外人,慢慢、慢慢,我们合成了一体;从他们的眼神里,看到了那种相互的理解、温暖,甚至在他们的脸上也绽放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他们在向这个社会、向外在,敞开了他们闭塞的心灵。

  所以,有人的地方就需要智慧的启迪。今天我们在一起研究讨论,人生当中这个最大的话题,这个话题将伴随着我们生命的始终。

  信仰,是一个具有生命终极意义的话题,会伴随着我们的生命转凡成圣。佛教是生命的科学,也是我们生命终极的道路。所谓人往高处走,是“往高处走”的一种科学。

  我们主持人给我机会,让我给大家汇报去监狱演讲的这样一个经历,愿佛教的智慧、光照在各个角度。

  阿弥陀佛!

(未完待续)


—— 佛教慧日编辑室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

图片


相关文章
· 供灯修法
· 善良无须考核 (强烈推荐)
· 虚云老和尚最后遗言
· 《在利他中遇见自己》之 传喜法师揭秘:为什么我在路上?
· 观想废墟修法
· 人人心中有个孙大圣——《大圣归来》观影开示(下)
· 微信公众平台
· 全球首播超清大型佛教动画《地藏菩萨本愿经》,见者得福!
· 农历七月三十,恭迎大愿地藏王菩萨圣诞
· 传喜法师宣讲《地藏经》选萃之 “地藏经”—— 开启善良之门
· 为什么我们见不到地藏王菩萨?
· 惊世揭秘:物质的本质并非物质而是能量,是我们的念头
· 佛教中国漫谈之四:道德的基石 正义的源泉
· 管住自己的念头
· 如何做到无欲无求
· 传喜法师《新报》专栏: 祖上有德 荫庇子孙
· 重因地修三无漏学
· 能清净业障的泪水
· 佛教中国漫谈之三:生命的灯塔 中国的脊梁
· 如理如法地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