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他中遇见自己》之 传喜法师揭秘:为什么我在路上?

2015-09-15 16:24:00 发布: 人气:4

  导读:

  “暮春之初,惠风和畅,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015年4月26日,于书圣王羲之的故里——山东临沂鸿儒美术馆,举办“纪念弘一大师《在利他中遇见自己》的主题研讨会”,特邀宁波慧日禅寺住持传喜法师,弘一大师的饰演者、年逾八旬的表演艺术家游本昌老先生,著名佛教导演赵一澄先生,对话主持人刘铭罡先生。

  老中青三位嘉宾,分享其人生经验,提示年轻的学子和人们,如何运用佛家的智慧,面对天灾人祸,实现无我利他,把内心的佛性外化到日常生活、客观外境中,从思想、性格、人生格局上提升自信,驾驭生命,让人生变得更有价值有意义,从而完成生命的自我成长,最终实现自利利他、转凡成圣。

  那么,传喜法师对弘一大师的“前世”“今生”的人格魅力及其孜孜寻求家国命运,最终达至“花枝春满·天心月圆”最高生命境界的一生,有着怎样的解读?

  被追问“在路上”的传喜法师,又何以自称是“一报童还是端盘子的”?
  游老何以把一次小小的“无常”变成了一场生动的教育课?

  “利人不利己”,在善于冲在救灾一线的赵导看来又何以成了“下等”发心?……

  临沂大学师生、临沂市佛协、企事业单位及艺术界人士600余人与会,近3个小时的互动,高潮迭起,赢得共鸣。

  请大家共享这场“真善美”的精神盛宴!


图片


【为什么我在路上或在机场、火车站呢?】


  主持人:多美好呀!大家觉得他的回答还靠谱吗?我们可以大胆地反对。我觉得他挺靠谱的,听完后我明白了一件事,原来我是下等人。

  我们的主题叫“遇见自己”,其实这话挺悖论的,每个人都是自己,但为什么还要寻找自己、遇见自己?简言之,就是你把自己丢了。

  我是把自己丢了很长时间,才觉得我很丢人。我特别诚心地希望三位高人,包括弘一大师,来分享他们的人生经验,让我们能够把自己找回来。请三位做我们的好导游。

  那就从“遇见”开始吧。现在再来详细介绍一下传喜法师:

  传喜法师走到哪,就给哪里带来一种欢欣和喜悦,这是大家公认的一个评价,甚或现在他不需要走到哪,他的网络电视台,各种媒体的各种弘法,或看过他文章或听过他讲话的,海内外的有缘人,都可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

  那么,现在请教传喜法师,“弘一大师”的话剧,有大量的情节在描写大师闭关、研读,为什么我们在遇见您的时候,您大多在路上或是在机场、火车站呢?


图片

  传喜法师:了解弘一大师,要分在家、出家两个阶段来看。在中国近百年的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界公认的通才、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李叔同的传统文化造诣也是很深的。他所处的那个年代,正值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甚或你死我活交锋的一个历史时期,不像现在的和平交流,他自然而然会去思考个人乃至家国的前途命运。

  他一直在苦苦地思索、追寻。当他个人在虎跑寺断食,解决了个人的问题,同时也唤醒了他内在的生命力,达到了一种空灵,精神和肉体的平衡,从这个郁闷纠结中脱然而出,他找到了生命的方向。这既是个体的、家国的,同时也是这个躁动世界的。所以,他毅然辞去了老师这样一个高贵的职业,迈向了更为高贵的——“心灵导师”的这一步。

  他有体系地演习、实践佛教。儒教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格物致知”,他在佛教里找到了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律宗”,他觉得这整个世界都需要行为准则:从个体到群体到社会再到世界,他精研其中,然后把这些感悟告诉给大家。

  我们看到:在严谨的自我要求中,他获得了内心的极大解放,最后迎来了“花枝春满,天心月圆”这样一种最高的生命境界!他给予我们的启发,不仅是个人的,也是我们这个社会、国家的一笔财富。这个话题具有永恒的价值!

  我们游老80多岁了,至今还在饰演弘一大师,还在传递着,弘一大师的那种人格魅力、寻找解决家国前途的一种真实方法!他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精神财富,其精神不朽!

  刚才主持人讲:为什么我在路上呢?要到机场、火车站才能遇到我呢?

  佛教,是经过人类几千年检验的智慧,这个成熟的思想是需要传递的。常常我在火车上,也有人会禁不住上前来问:师父,能跟您聊两句吗?聊后发现:原来佛教是这样子的,那我怎么早不知道呢?您怎么不早说呢……

  现在我们用电视、卫星、网站、国外的Facebook,还有博客、微信、报纸、杂志等种种媒体在弘扬,但在社会上,老实讲,我们了解佛教的渠道还是那么少;在生活中,电影电视、报刊杂志等能看到的佛教信息还是很少的。

  这就是我们要奔波呐喊,甘愿去做一个佛教的宣传者,甚或去做一个报童端盘子的!

  这个过程,我们也乐在其中,也在自我调整。只有在帮助别人的时候,才会发现最需要帮助的原来是自己,因为总是在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才发现,我们自己的心力、劳力、财力等都是那么匮乏。所以,这个过程也成为我个人的一种修行、一种修法。

  在去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个人是第一个,首先得利益者。

  阿弥陀佛!


图片


【自古圣贤路 其难比登天】


  主持人:法师非常自谦!常说:他是一个非主流中的非主流,怀揣愚诚,刚才也说一直在做端盘子的工作。我想问一下法师,到了山东,来到济南、临沂等地,您觉得这个盘子端得怎样?


  传喜法师:这是第一次到临沂,特别是临沂大学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除了它单体建筑面积在国内是领先的,而且办学的方法、思路都有新思维。临沂大学的校训是:明义、致远、弘毅、锐思,从中让我们看到了“沂蒙精神”,会想到“独轮车精神”: 沂蒙山的乡亲们曾和千百万翻身农民一道,用独轮车推出了大半个新中国。

  中国有句老话:忠臣良相必出于孝子之门。在《二十四孝图》里,我们临沂就占了“七孝”,“王翔卧鲤”的故事就出自这里。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文化之精髓,是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孝”也是需要培养的。天底下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父母,了解父母的恩德是必需的。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本能,而我们去认识父母对我们的爱却需要一个理智的观察。这种教育来自于圣贤教育的启迪。

  在孔夫子的七十二贤人中,临沂占有十三位。可见,是渊源流长的圣贤文化,荫庇出一代一代的“沂蒙精神”“独轮车精神”这样的后世子孙,这也是圣贤文化在今天的枝繁叶茂、开花结果。

  来到此地,我首先深受感染、深受启发,所以盘子端到这里的时候,我首先得到了这样子的一个教育。

  昨天在甘露寺也跟大家分享了王羲之的《兰亭序》。王羲之被尊为书圣,是临沂人,《兰亭序》被奉为天下第一书,家喻户晓。这两天“天清气朗,暮春之初,惠风和畅”,恰是《兰亭序》里描写的时节景况,所以,我们分享了《兰亭序》记载文的涵义,而不是从书法的角度,我们大家一起徜徉在圣贤文化中,沐浴在先人的智慧里,疏瀹五脏,澡雪精神,是一种幸福!

  阿弥陀佛!


  主持人:您好像盘子都端到泰山顶上了,为勉励所有的登山者及一切有志善业者,传喜法师专门写了一首诗:

致登泰山者

中华帝王山,拔地通霄汉。

天街碧霞境,岱庙阴阳间。

策杖红门始,七千十八盘。

自古圣贤路,其难比登天。

但怀凌云志,定得证金仙。

  在传播正能量、传播善法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像登泰山一样很困难的事情,先从法师这儿分享一下,您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怎样的,又怎样把这个事情圆满解决掉的?


图片


  传喜法师:我们人越做事情的时候越会发现自己能力的有限,我师父上悟下道大和尚,祖上是做御医的,所以他就用医来做比。他说:学医一年包治百病,学医十年寸步难行;觉得这个病都是辩证的,不是那么简单的。

  做事情也是这样。我们问题看得还不透时,会发现这个事情很简单;一旦你去做、身临其境时,会发现错综复杂,在这个困难当中首先要克服的就是自己!面临错综复杂的情况时,你能保持方寸不乱;在逆境面前能保持不怨天尤人;别人肯定时,能不迷失自我、保持清醒的状态——善缘是种种因缘的聚合,在荣誉面前知道我是最大的受益者,又感恩所有的因缘成就。我觉得保持人生的清醒状态是最难的。

  古人说,谦虚令人进步,自满令人失败。山都是人爬的,爬任何一座山,当你放弃的时候,山比你高;你的毅力、你的智慧、你的坚持,能够一览众山小,你就比山高。我觉得做人做事情,一定要看清楚自己。

  俗语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否则你闭门造车,不知道天高地厚。在做事当中,确实会让我们的生命有质的进步,最难的就是征服自己。阿弥陀佛!

(未完待续)


——佛教慧日编辑室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

图片


相关文章
· 人人心中有个孙大圣——《大圣归来》观影开示(下)
· 微信公众平台
· 全球首播超清大型佛教动画《地藏菩萨本愿经》,见者得福!
· 农历七月三十,恭迎大愿地藏王菩萨圣诞
· 传喜法师宣讲《地藏经》选萃之 “地藏经”—— 开启善良之门
· 为什么我们见不到地藏王菩萨?
· 惊世揭秘:物质的本质并非物质而是能量,是我们的念头
· 佛教中国漫谈之四:道德的基石 正义的源泉
· 管住自己的念头
· 如何做到无欲无求
· 传喜法师《新报》专栏: 祖上有德 荫庇子孙
· 重因地修三无漏学
· 能清净业障的泪水
· 佛教中国漫谈之三:生命的灯塔 中国的脊梁
· 如理如法地放生
· 恭迎龙树菩萨圣诞 愿菩萨的荣耀之光 能永照世人普度众生
· 传喜法师《新报》专栏:信仰的靠山
· 发菩提心,从念父母恩开始
· 生起愿菩提心
· 微视频:修行首先要分清“黑”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