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蔽不好的,追随好的,让生命在好的里面成长

2023-05-31 06:00:00 发布: 人气:4
图片




 



人生要修戒、定、慧

规避不好的,是为戒律

注意好的,是为定力

在好的状态中成长

是为智慧



图片



当我们跪在三宝前皈依的时候,不仅我们自己,也代表我们的历代祖先、累生累世的父母、生生世世的冤亲债主,身心内外一切众生,以及我们忆念得起、忆念不起的所有有缘众生,一起来皈依三宝。


乃至我们受的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本来就应当是我们做人的基本标准,我们学佛后更是要懂得这个道理。能做到五条是非常圆满的,如果做不到,那四条、三条、两条、一条都是可以的。


三皈五戒是冥阳两界可以一起受的,同时也要发广大的心,然后普皆回向。这个时候大家的身心非常清净,这就是人间的莲花净土,我们也如是发愿回向。



图片



每个人的生命都很有意思,苹果可以一个、两个来计算,钱币可以一张、两张来计算,但生命很神奇,不能以一个、两个来计算。从现在量子科学来说,物质最基本的量子状态在我们的生命性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这个角度说,每个人有生命的叠加态,我们身上就映现着历代祖先的基因。


我们国家领导人也说,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基因流传,实际上,我们每个人也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个体生命。就像你来寺院参加法会时,会感觉腿也重,腰也酸,有时还昏昏欲睡。但拜忏的时候,本来运动量很大,应该越拜越累,为什么反而越拜越轻松呢?这有点违反我们的肌肉规律。这里面很有奥秘的,要去动脑筋思考的。


现在修行的环境变得嘈杂了,我们怎么办?首先要锻炼自己的注意力,也就是锻炼我们的定力;继而选择耳朵要听什么?选择集中精力听佛法的声音,还是听外面嘈杂的声音?这是我们要选择的。



图片



为什么要修戒定慧三学呢?戒,就是选择屏蔽什么。不被外面施工的嘈杂声干扰到,这就叫戒;注意听师父讲话,这就叫定;动脑筋思考师父讲了什么,这就叫慧。


皈依三宝也是一种选择。在佛陀时代,在佛陀面前,向佛陀礼敬,绕佛三匝,然后说:“佛陀,我愿意做为您的弟子,我愿意做三宝弟子。”这就可以了,他就是三宝弟子了,最简单的三皈依就是从这里来的。


这个世界不可能所有的都是美好,我们一定要有所选择。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屏蔽不好的,追随好的,让生命在好的里面成长。


所以,人生要修戒、定、慧——规避不好的,是为戒律;注意好的,是为定力;在好的状态中成长,是为智慧。



这就是佛教的三无漏学,这是非常专业的佛教化语言。高智慧的、强大的信息量是有着它自己的语言系统,纵使现在二十一世纪了,我们能学习的专业非常多,但选择学佛还是会面对佛教专业化的语言,这就是由佛教的智慧特色所决定的。


佛教的智慧是自成体系的,是有自己的一整套语言系统和逻辑思维的。在整个人类文明中,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佛教的这个系统是“自洽”的,这个很重要。


佛教讲的世间因果、出世间的因果是自成系统的,是能够相互解释、“自洽”的一个系统,所以祂形成了信仰。也就是说,你选择这个系统是需要信仰的——虽然你不懂,但不影响你信仰祂。


这是佛教自身的智慧圆满所决定的特点。对于佛教来说,虽然不懂,却愿意选择相信,说明你有福报;在信的过程中又能去理解,说明你有智慧。所以,佛教的修行叫福、慧两足的修行。



图片



人生很多事情不可能等明白了才去做。就像我们吃饭一样,胃是怎么消化的?食物又是怎么转换成身体必须的营养的?我们都不知道,但我们会因为不知道而不吃饭吗?不会的。


佛法是成熟的,虽然你现在还没有了解,但是可以信。不从信开始,如何了解呢?即便你不了解而信了,祂也不会欺骗你。学佛是没有坑的,没有副作用的,学佛恰恰是把我们从副作用里揪出来,把我们从轮回的坑里托举出来,人生因此打开了更高的格局,我们会发现生命有无限的精彩。



图片



月明天心

图片

关注更多分享


天心素食

图片

关注美味分享




天堂与地狱一样?这话从何说起


灵山犹在,法华未散


心态决定此生的目的地




相关文章
· 5.31世界无烟日|送您印光大师戒烟神方
· 法门砥柱 济世津梁——深切缅怀莲宗导师传印长老
· 《童蒙止观》连载圆满〡如理如法修持止观,可成大道
· 让自己成为“法器”
· 大药妙智解疑难(十八)
· 娑婆世界的无价之宝
· 你打你的瞌睡,我讲我的法 ......
· 天地间最殊胜的供养
· 佛法僧,都是不离空性的
· 寻求解脱,是此生的要事
· 清凉微漫|训练自己的善念
· 高品位戒体,从日日闻思修里来
· 大药妙智解疑难(十七)
· 佛弟子是在妈妈的爱中修行的
· 请珍惜,这清净的寺院道场!
· 三十年前的观音签
· 母亲节感怀
· 【文殊菩萨感应故事】三沙弥见圣
· 佛法的奥妙就在这里
· 大药妙智解疑难(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