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谷爱凌的成长经验,我们更应知道的教育秘诀

2022-02-21 00:03:00 发布: 人气:3


图片


这段时间,大家都被谷爱凌圈粉了,“谷爱凌”也随之成为冠军、天才、学霸的代名词,她所彰显出的活力、自信、舒展的生命状态,让我们开始关注她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有人说,谷爱凌妈妈的教育是天花板的存在,是不可复制的,的确,每一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我们不太可能完全复制谷爱凌的成长模式,不太可能用一种共性模式去解决每个孩子的个性问题,但是智慧的教育理念具有普世性,它就像一把万能钥匙可以打开不同的锁。


图片


作为具有几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度,从不缺乏智慧的教育理念,中国最早的家训可追溯到周公告诫子侄周成王的诰辞,自此绵延数千年,那些沉淀千百年的传承,丰富广达且精深宏富,是先辈留与后人,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也是先辈立业成人实践的人生经验,实在是后辈效学研习的瑰宝。


-education-


图片


一、姬旦《诫伯禽书》


作者周公旦(约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称周公。相传他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尊为儒学奠基人。


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

走如马,不与马争走;

智如士,不与士争智。

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

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


译文:亲戚故人没有发生严重过失,就不要抛弃他。不要对某一人求全责备。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会与牛竞争力的大小;即使飞跑如马,也不会与马竞争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会与士竞争智力高下。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


二、诸葛亮《诫子书》


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更是中国人心目中智者的化身。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把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褊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图片


三、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累赠太师、楚国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而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付弈。


译文: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四、琅琊王氏家训


琅琊王氏,我国古代顶级门阀士族,晋代四大盛门“王谢袁萧”之首,素有“华夏首望”之誉称。《二十四史》中记载,从东汉至明清1700多年间,琅琊王氏共培养出了以王吉、王导、王羲之、王元姬等人为代表的35个宰相、36个皇后和36个驸马以及186位文人名仕。


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

推美引过,德之至也;

扬名显亲,孝之至也;

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

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


译文:言行能一致,是信的极点;把美名推让给别人而自己承担过失,是德的极点;传播好名声使亲人显赫,是孝的极点;兄弟和乐,宗族欢欣,是悌的极点;在财物面前没有比谦让更好的了:这五条,是立身的根本。



图片


五、包拯家训


包拯(999年-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县)人,北宋名臣。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有“包公”“包青天”之美誉。


后世子孙仕宦,

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

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译文:包拯在家训中说道:“后代子孙做官的人中,如有犯了贪污财物罪而撤职的人,都不允许放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允许葬在祖坟。不顺从我志愿的,就不是我的子孙后代。”

包拯以公廉著称,刚直不阿,执法如山。这寥寥数字,凝聚着包公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足为世人风范。


六、司马光《家范》


司马光(1019年-1086年),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世称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译文:当人母亲不担心不慈祥,担心的是过于溺爱而不知道教导他们。对于母辈,司马光认为:慈母之所以败子,关键在于爱而不教,只是过分的宠爱和溺爱。小则使儿女们只知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知稼穑之艰,不晓生计之难;大则使儿女们任性孤行,不顾纲纪,无法无天,以至于做出不忠不孝、丧尽天良的事,到头来身入囹圄,身首异地,成为社会上的渣滓和罪人。




图片
图片

虎虎有生气 · 事事都如意|新年祝福原创表情包提前领取吧!


图片

发现自己的问题,也是一个极大的成功


图片

新年诵吉祥经,2022全年吉祥!


图片

生命的归期,是他们自己选择的


图片

在这部经里,连大智舍利弗都没有提问的机会


图片

解脱的感觉,每天都要去模拟


图片

他的光明炽燃,可以让四十里之内免去灾祸


图片

真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


图片

你多念一句,生命里就多一块“金币”


图片

虚云老和尚:这四种境界都是病,我今与你们对治之药


图片

捧着这样的雪景,可以供养给十方诸佛


图片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祂,可以带我们到不生灭的彼岸
· 不要装饰我们对轮回的执着
· 【法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从哪里来回哪里去
· 赵朴初: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 五台大雪之下,愿你也能成为一座宝塔
· 赵朴初: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 选择
· 赵朴初 |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 学法,要有学法的状态
· 这座“高山”,你看得到吗?
· 【茶香慧日寺】修行要感受到三宝的伟大
· 蕅益大师:念佛只贵真实信心
· 【日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看清轮回的本来面目
· 【甘露法语】于法不生疲厌心
· 佛法上一字之差,会落什么因果?
· 【广钦老和尚开示】参学是在参什么?
· 如何请佛住世
· 讲经说法,不是那么简单的
· 把这份天地间祥瑞的加持,分享给你
· 赵朴初: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