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法,要有学法的状态

2022-02-19 21:32:00 发布: 人气:5


图片



《天台宗纲要》

静权大师 述


    第四十三集(一)

 

圆教

(四)圆教的因果


图片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四十三集

讲解: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时长:58:00



(四)圆教的因果


天台智者大师所说的《摩诃止观》,广明圆教的修因。


一部《摩诃止观》,开十大章:一大意、二释名、三体相、四摄法、五偏圆、六方便、七正观、八果报、九起教、十旨归。在七正观一章中,又开十章:一阴界入、二烦恼、三病患、四业相、五魔事、六禅定、七诸见、八增上慢、九二乘、十菩萨。今略述正观阴界入不思议境,以明圆教的修因。


所谓阴界入,即是五阴、十八界、十二入,这五阴、十八界、十二入,摄尽一切法,这一切法,当下是不思议境。智者大师用梦境来譬喻不思议,他说:“为当依心故有梦?依眠故有梦?眠法合心故有梦?离心离眠故有梦?若依心有梦者,不眠应有梦。若依眠有梦者,死人如眠应有梦。若眠心两合而有梦者,眠人哪有不梦时。又眠心各有梦,合可有梦,各既无梦,合不应有。若离心离眠而有梦者,虚空离二,应常有梦。四句求梦尚不得,云何于眠梦见一切事。”


这是譬喻我们现在的宇宙万有,为当依自心故有?为当依他缘故有?为当自心他缘合而故有?为当离自心离他缘故有?若依自心故有,那么我们可以不籍外边的种种条件,而自于心中生出宇宙万有;而实自心中,不能生出宇宙万有,故知宇宙万有,不依自心而有。若依他缘故有,那么假使令我们都没有自心,又何从得知宇宙万有,瓦砾土石,没有自心,也应该有它的宇宙万有了,而没有自心,实不能得知宇宙万有,瓦砾土石,实没有它的宇宙万有。故知宇宙万有,不依他缘而有。若自心他缘合而故有,但自心他缘,各各不能生出宇宙万有,各既不生,合何能生?


譬如一个盲人,不能见物,合多盲人,亦不能见物,故知宇宙万有,实不依自心他缘合而故有。若离自心离他缘故有,虚空非心非缘,应于虚空之中,忽然生出宇宙万有,而虚空中,实不能生宇宙万有,故知宇宙万有,不是离自心离他缘故有。这样,自、他、合、离,四句推检,都不能得宇宙万有出生之处,故知宇宙万有,即是无生,即是不思议境,不得于不思议境上,执为自生、他生、合生、离生。


所以龙树菩萨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能这样观宇宙万有,便是修一心三观。观宇宙万有,不自生、不他生、不合生、不离生,便是空观;而复万法昭然,因果不爽,便是假观;当下即是不思议境,便是中观。观色法如此,观心法亦如此;观五阴如此,观十八界、十二入亦如此;观心法如此,观佛法、众生法亦如此;如此修观,正是圆教的修因。

--- 《天台宗纲要》原文



智者大师在《摩诃止观》里用梦来比喻圆教的修因。这个很重要,我师父讲的,不仅仅《心经》里面的“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是咒,整部《心经》都是咒。


这里句句都是佛菩萨的心肝,佛菩萨的本怀都掏出来给我们了。


在世间上,就是两个人交了十年的朋友好了,有时也很难讲掏心窝的话,父子一辈子在一起,讲几句心里话的机会也不多的。同样的,你要亲近一位师父多久之后,才会有讲法的机会? 


我们来慧日寺十几年了,到现在才有紧迫感,赶快讲一点吧!对于一个刚出家的人,适合跟他讲这个法吗?即便是出家几年了,听这个法,实际上都很勉强的。


我们怎么来弥补呢?就是要态度端正一点,赶快加加班赶上来,缩短时间。如果说出家三十年之后才有机会听这个法的话,我们怎么缩短到十年,缩短到三年?就是态度很重要,虔诚很重要。所以我们要多拜忏,要把心集中在这里。



图片
图片

QINGLIANGBAO


这么重要的教法,一个人读一读都是了不起的,更何况我们这么多人一起读;虽然我们不一定能理解,但是我们可以一起分享,一起推敲,这又是很难得的了。佛纵使说人天乘,那都是不可思议的,《妙法莲华经》里多宝佛塔怎么开门的?震咳之声,多宝佛塔就开了。


多少唱戏的演员,未登台,唱声先出,再打着法器点子,迈着方步出来了。这要是台下的观众都是戏迷级的,那是很有意思的!喝场也是喝得铿锵有力,喊好也要喊到点子上。同样的,看戏的老戏迷碰上老戏骨,那也了不得,那是特别的享受,台上台下,真的是看的人享受,唱的人也享受,这就是艺术之美。这都是有道的,唱戏有唱戏的道。


这么一个泱泱大国之文明,都包含在各种各样的艺术当中。中国叫“三百六十行,行行有道,行行出状元”。这来自于什么?这也是来自于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道本无形象,故处处可彰显。所以大乘教法才能到中国来落地生根,发扬壮大。


所以我们学这么殊胜的教法,要有一种学法的状态。我都踮起脚尖拼命地讲,或许也可以平常心一点,可是如果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你们怎么知道讲的是什么呢?


圆教的行人基本上是秘密的,因为这是佛的知见,不是我们凡夫所能知道的。用《阿弥陀经》来说,凡夫跟佛的境界距离十万亿佛土,我们不是望其项背,是尘埃都看不到的,望尘莫及,影子都看不到的。


平常心是道,这是最高的修行境界。什么叫平常?就是最殊胜的心,在很凡庸的状态都可以呈现最殊胜的心。已经修行到炉火纯青的人,才可以达到“平常心是道”的状态,我们不知道“道”,也不知道心,更不知道平常是什么。





图片


平常心是道

最高的修行境界





我们天天就是生灭法,不知道常法。自己就是不平等法,哪里知道平法?什么是平的?大乘是平的;什么是常的?佛性的不生灭是常的;什么是佛?心就是佛。但是你认识心吗?


人心具足十法界。除了十法界,还有十如是,一念心是具三千性相的。菩萨说,三千性相如果不知道的话,那就百法吧。心具百法,心法、心所法、无为法,哪一些是凡?哪一些是圣?哪一些该戒?就像四正勤一样,哪一些要遮?最复杂的就是心,这也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原动力。


如果我们慢慢了解了,这是修行的一大快乐,这种快乐是不可替代的。这跟喝到好茶、吃到好饭的那种快乐是不一样,那只是滋养色身,而佛法能够破无明,能够让我们显明诸法实相。学法的快乐,是生命的一种进步,会让我们的精神世界越来越光明,让我们的心越来越深广,这种快乐是吃东西不能替代,也不能比拟的。


静权法师的这一段讲述,大家如果读得很熟了,我就不用讲解了。梦境还要讲解吗?有心了,睡觉就一定有梦吗?如果心里面会出梦,不用睡觉也会有梦。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这四句是不得了 ,这个就是阿弥陀佛,无生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所以般若波罗蜜可以降魔除妖,依这个观修,可以度鬼,可以当护身符。


智者大师用梦来比喻,我们要去详细地看,详细地理解。



图片


扩展学习资料


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


不自生者,万物无有从自体生,必待众因。复次,若从自体生,则一法有二体:一谓生,二谓生者。若离余因从自体生者,则无因无缘,又生更有生生则无穷。自无故,他亦无。何以故?有自故有他。若不从自生,亦不从他生,共生则有二过,自生、他生故。若无因而有万物者,是则为常。是事不然,无因则无果。若无因有果者,布施、持戒等应堕地狱,十恶、五逆应当生天,以无因故。


--《中论》龙树菩萨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茶香慧日寺】修行要感受到三宝的伟大
· 蕅益大师:念佛只贵真实信心
· 【日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看清轮回的本来面目
· 【甘露法语】于法不生疲厌心
· 佛法上一字之差,会落什么因果?
· 【广钦老和尚开示】参学是在参什么?
· 如何请佛住世
· 讲经说法,不是那么简单的
· 把这份天地间祥瑞的加持,分享给你
· 赵朴初: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 您见到的佛是什么样由智慧决定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大海
· 看到的佛是不同的,是因为我们……
· 你与十方诸佛之间的链接,就是通过他来完成的
· 圆瑛大师:一卷《阿弥陀经》,就说信、愿、行三字
· 他们眼中的佛,为什么都不一样?
· 佛說大千世界变相图
· 一个很微细的行为,也可以产生无量不可思议的功德
· 你有底气发大愿吗?
· 【佛教故事】佛陀的笑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