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老和尚《参禅要旨》(一)〡这两句话做不到,参禅不可能入门

2021-11-23 00:00:00 发布: 人气:4
古文殊寺简介
图片
图片





参禅要旨


近现代中国禅宗泰斗虚云长老(1840—1959)兼嗣五家宗风,复兴六大祖庭,主法十五道场,真修实证,人天师表,至今仍对中国佛教产生着深刻而巨大的影响。作为一代佛教领袖,他诸宗并弘,方便利世。以禅为根本,逗机施教。长老一生重于实际,在自己的修持中彰显着禅法精神。但因为历经劫波,长老法汇文语多有散失。


《虚云和尚参禅要旨》(简称《参禅要旨》)约有万余字,是比较系统介绍长老禅法思想的著作,本书是马来西亚佛学社释融熙作序、林侠庵居士倡印,从虚云长老法汇语录中摘编成册的。其中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不同根基修行者参禅用心的难易方法,深蕴着精要的禅理,对修行有实际的指导意义,今将《参禅要旨》内容恭摘整理,连载刊出,以飨读者。


参禅的先决条件(上) 


参禅的目的,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实见自性的面目。污染就是妄想执着,自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


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若离了妄想执着,就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就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只为你我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染污久了,不能当下顿脱妄想,实见本性,所以要参禅。因此参禅的先决条件,就是除妄想。


妄想如何除法?释迦牟尼佛说的很多,最简单的莫如「歇即菩提」一个「歇」字。禅宗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到六祖后禅风广播,震烁古今,但达摩祖师和六祖开示学人最要紧的话,莫若「屏息诸缘,一念不生」。屏息诸缘,就是万缘放下,所以「万缘放下,一念不生」这两句话,实在是参禅的先决条件。这两句话如果不做到,参禅不但是说没有成功,就是入门都不可能。盖万缘缠绕,念念生灭,你还谈得上参禅吗?


「万缘放下,一念不生」,是参禅的先决条件,我们既然知道了,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上焉者一念永歇,直至无生,顿证菩提,毫无络索。其次则以理除事,了知自性,本来清净,烦恼菩提,生死涅槃,皆是假名,原不与我自性相干。事事物物,皆是梦幻泡影,我此四大色身,与山河大地,在自性中,如海中的浮沤一样,随起随灭,无碍本体。不应随一切幻事的生住异灭而起欣厌取舍,通身放下,如死人一样,自然根尘识心消落,贪嗔痴爱泯灭,所有这身子的痛痒、苦乐、饥寒、饱暖、荣辱、生死、祸福、吉凶、毁誉、得丧、安危险夷,一概置之度外,这样才算放下。一放下,一切放下,永永放下,叫作万缘放下。万缘放下了,妄想自消,分别不起,执着远离,至此一念不生,自性光明,全体显露。至是参禅的条件具备了,再用功真参实究,明心见性才有分。

图片


日来常有禅人来问话,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了此一心,本来是佛,直下无事,各各现成,说修说证,都是魔话。达摩东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明明白白指示,大地一切众生都是佛,直下认得此清净自性,随顺无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心都无异,就是现成的佛,不须用心用力,更不要有作有为,不劳纤毫言说思惟。所以说成佛是最容易的事,最自在的事,而且操之在我,不假外求。大地一切众生,如果不甘长劫轮转于四生六道,永沈苦海,而愿成佛,常乐我净,谛信佛祖诫言,放下一切、善恶都莫思量,个个可以立地成佛。诸佛菩萨及历代祖师,发愿度尽一切众生,不是无凭无据,空发大愿,空讲大话的。


上来所说,法尔如此,且经佛祖反复阐明,叮咛嘱咐,真语实语,并无丝毫虚诳。无奈大地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迷沦生死苦海,头出头没,轮转不已,迷惑颠倒,背觉合尘。犹如精金投入粪坑,不惟不得受用,而且染污不堪。佛以大慈悲,不得已说出八万四千法门:俾各色各样根器不同的众生,用来对治贪嗔痴爱等八万四千习气毛病。犹如金染上各种污垢,乃教你用铲、用刷、用水、用布等来洗刷琢抹一样。所以佛说的法,门门都是妙法,都可以了生死,成佛道,只有当机不当机的问题,不必强分法门的高下,流传中国最普通的法门为宗、教、律、净、密,这五种法门,随各人的根性和兴趣,任行一门都可以,总在一门深入,历久不变,就可以成就。






图片


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工夫屡有变迁。


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剎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治,难以生效。


图片


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有的「看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这一话头。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看持咒的是谁,看拜佛的是谁,看吃饭的是谁,看穿衣的是谁,看走路的是谁,看睡觉的是谁,都是一个样子,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


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


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


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昔高峰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图片


然而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这是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于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一生总是执着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


「看念佛是谁」呀,「照顾话头」呀,看来看去,参来参去,与话头东西背驰,哪里会悟此本然的无为大道呢?如何到得这一切不受的王位上去呢?金屑放在眼里,眼只有瞎,哪里会放大光明呀!可怜啊可怜啊,好好的儿女,离家学道,志愿非凡,结果空劳一场,殊可悲悯!


古人云:「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错路」。修行悟道,易亦难,难亦易,如开电灯一样,会则弹指之间,大放光明,万年之黑暗顿除;不会则机坏灯毁,烦恼转增。有些参禅看话头的人,着魔发狂,吐血罹病,无明火大,人我见深,不是很显著的例子吗?所以用功的人又要善于调和身心,务须心平气和,无罣无碍,无人无我,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图片

古文殊寺简介

禅门公案的启示|如何才能见到文殊菩萨?

三心不住,你点哪颗心?| 一个被老婆婆难倒的禅师

皇帝下令每日必诵的咒语,禅宗四大陀罗尼之一——佛顶尊胜陀罗尼咒

虚云老和尚:为什么你很难放下妄想?

虚云老和尚:如何恢复原有光明

虚云老和尚:贪名贪利,终身忙碌,总是一场空

虚云老和尚: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

虚云老和尚: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才算修行

虚云老和尚:贪名贪利,终身忙碌,总是一场空

虚云老和尚:解要圆,行要方

扫码关注我们

图片
图片



相关文章
· 佛陀讲法,是为了培养我们的向道之心
· 哪里有法要修要证?
· 绍云老和尚:为什么修行要得真实受用啊
· 您知道佛的功德吗?——《天台宗纲要》学记第十七课
· 【西班牙语韩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心若灭时罪亦亡
· 印光大师:为什么楞严咒、大悲咒每日必须要念,不可间断?
·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你真的没用对过
· 宇宙真相 • 佛說大千世界变相图
· 你知道佛的功德吗?——《天台宗纲要》学记第十七课
· 这样行持就能出离三界
· 我们终将告别这个世界。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 智者大师 |《六妙门》连载(八)
· 【俄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克服自我的狭隘
· 虚云老和尚:为什么你很难放下妄想?
· 这样读经典,就能消罪增福
· 与有缘者一同修得圆满
· 十二因缘和四谛的关联
· 要记住师父说牙松了,还是要记住师父说的法?
· 【茶香慧日寺】:明确生命的目标
· 蕅益大师:学道要真为生死 要具足刚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