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佛的功德吗?——《天台宗纲要》学记第十七课

2021-11-22 00:05:00 发布: 人气:4

请点击以上图片观看精彩视频(44分钟):

《天台宗纲要》学记第十七课



   缘起   



欲提毗卢之正印,深达诸佛之真源,天台法脉,不可不明。


天台宗成立于陈隋之际,因实际开创者智者大师住锡于天台山,故称天台宗。


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正依佛经,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中论》为助成,以《大般涅槃经》为扶疏,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引《维摩诘经》、《仁王般若经》、《菩萨璎珞本业经》等经以增信。


一代高僧悟公上人,是教内著名的天台宗法师,曾在天台国清寺追随台宗座主静权大师十年,研习天台教观,深解意趣,止观双运、戒定慧三学皆得教内大德赞许,一生以法华之圆顿摄受众生。


2018年,适值智者大师诞辰1480周年之际,慧日禅寺住持传喜法师秉悟公上人之教诲,教弘天台,行归净土,与慧日禅寺僧众一百余人共同研习静权法师著述的《天台宗纲要》。


2021年,正逢悟公上人诞辰100周年。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天台宗纲要》系列视频,溯天台之法脉,忆上人之德海,一起走进佛陀的一代时教!


图片


图片


《天台宗纲要》学记

——第十七课   


第一章、藏教

(五)六即


6、究竟即

(1)小乘阿罗汉果

(2)中乘辟支佛果

(3)大乘佛果


图片


(一)小乘阿罗汉果。

阿罗汉:有二种阿罗汉,三种阿罗汉,六种阿罗汉,九种阿罗汉。


二种阿罗汉:一、时解脱阿罗汉;二、不时解脱阿罗汉。


又有二种阿罗汉:一、慧解脱阿罗汉;二、俱解脱阿罗汉。


又有二种阿罗汉:一、坏法阿罗汉;二、不坏法阿罗汉。


《天台四教仪集注》 

宋高丽国沙门谛观   

图片


三种阿罗汉:一、慧解脱阿罗汉;二、俱解脱阿罗汉;三、无疑解脱阿罗汉。


《天台四教仪集注》 

宋高丽国沙门谛观

图片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


云何名明行足?宿命、天眼、漏尽,名为三明。

问曰:神通、明有何等异?

答曰: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过去因缘行业,是名明。直知死此生彼,是名通;知行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直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是三明,大阿罗汉、大辟支佛所得。


六种阿罗汉:一、退法阿罗汉,二、思法阿罗汉,三、护法阿罗汉,四、住法阿罗汉,五、进法阿罗汉,六、不动法阿罗汉。


九种阿罗汉:一、思法阿罗汉,二、进法阿罗汉,三、退法阿罗汉,四、不退法阿罗汉,五、不动法阿罗汉,六、住法阿罗汉,七、护法阿罗汉,八、慧解脱阿罗汉,九、俱解脱阿罗汉。


图片


《妙法莲华经玄义》 智者大师


退法阿罗汉,谓因遇违缘,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违缘者,涅槃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游行。皆名违缘也。)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 

无著菩萨造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何等退法阿罗汉?谓钝根性。若游散若不游散,若思惟若不思惟,皆可退失现法乐住。


(二)中乘辟支佛果

辟支佛,就是缘觉,也叫独觉。阿罗汉虽断见、思烦恼,还有习气存在;辟支佛则连习气也除去了。所以辟支佛超过阿罗汉。




图片


图片


(三)大乘佛果

藏教的佛果,乃是佛为了要度藏教的人,权宜应现,真正的大乘佛果,并不如此。


菩萨从初发心,缘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而发四宏誓愿,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经三大阿僧祗劫,更住百劫,修相好因,方成一生补处菩萨,然后示现八相而成佛。


《天台四教仪集注》

 宋高丽国沙门谛观


从初发心,缘四谛境,发四弘愿,修六度行。

一、未度者令度,即众生无边誓愿度,此缘苦谛境。二、未解者令解,即烦恼无尽誓愿断,此缘集谛境。三、未安者令安,即法门无量誓愿学,此缘道谛境。四、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即佛道无上誓愿成,此缘灭谛境。既已发心,须行行填愿,于三阿僧祇劫修六度行,百劫种相好。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


三种道皆是菩提:一者、佛道,二者、声闻道,三者、辟支佛道。辟支佛道、声闻道虽得菩提,而不称为菩提;佛功德中菩提称为菩提,是名菩提萨埵。

问曰:齐何来名菩提萨埵?                       

答曰:有大誓愿,心不可动,精进不退。以是三事,名为菩提萨埵。


图片


要做补处菩萨太不容易了,就修个三十二相,每一相也要一百个福才成一个相好。那一个福,是比如大千世界一切众生都是盲人,能替他们医好,才算一福;或者大千世界一切人破戒、破见,能教他们得净戒、开正见,这些功德,才算一福。


估计很多人都想不通的,想不通是很正常的。普贤菩萨的大愿,“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就是说,虚空界尽了、众生界尽了、众生烦恼尽了,普贤菩萨的大愿都不穷尽。


那我们就会想:这要到什么时候才成佛呀?想不通。凡夫的思维就是这样,认为做什么事都有结束的时候,就像电影一样,有开场、有结尾,我们出三界也是为了结束生死对吧?


但是菩萨就不一样了。娑婆世界我们希望它有结束的一天,请问极乐世界你想不想它有结束的一天?就不想的。极乐世界那就是无穷无尽。同样,当你的生命状态特别好,都是正能量的时候,你想它结束吗?就不想。众生没有了,虚空没有了,我还是菩提心的状态、大愿的状态,不愿意结束。好事干嘛要结束呢?不好的事才越早结束越好。


藏教的解脱,大多数是依靠自力,但如果从圆教的角度来说,实际上这个我们以为的自力也不是自力。《法华经》里讲到化城喻,就是藏教所证得的资粮位、加行位,包括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乃至到有学、无学,他觉得这是我的自力、我努力的结果,实际上这是化城,还是佛的力量呈现出来的,只不过他根器小,还不知道。


图片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


问曰:几时名阿僧祇?

答曰:天人中能知算数法,极数不能知,是名一阿僧祇。如一一名二,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十千名万,千万名亿,千万亿名那由他,千万那由他名频婆,千万频婆名迦他,过迦他名阿僧祇。如是数三阿僧祇:若行一阿僧祇满,行第二阿僧祇;第二阿僧祇满,行第三阿僧祇。譬如算数法,算一乃至算百,百算竟,还至一。如是菩萨一阿僧祇过,还从一起。

初阿僧祇中,心不自知“我当作佛不作佛”;二阿僧祇中,心虽能知“我必作佛”,而口不称“我当作佛”;三阿僧祇中,心了了自知得作佛,口自发言,无所畏难:“我于来世当作佛。”释迦文佛从过去释迦文佛,到罽那尸弃佛,为初阿僧祇;是中菩萨永离女人身。从罽那尸弃佛至燃灯佛,为二阿僧祇;是中菩萨七枚青莲华供养燃灯佛,敷鹿皮衣,布发掩泥,是时燃灯佛便授其记:“汝当来世作佛,名释迦牟尼。”从燃灯佛至毗婆尸佛,为第三阿僧祇。


小乘是大乘的基础,要学大乘,必须先把小乘的教义,弄个明白。有许多人,往往空腹高心,谈玄说妙,侈言大乘,对于小乘的教义,采取不屑研究的态度。结果,小乘教义,固然没有明白,而对于平时一贯提倡的大乘教义,也往往弄得糊糊涂涂,笼侗真如,颟顸佛性,这是要不得的!


我们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什么是佛性?不知道。如果没有经过这样系统的观修,我们都是背觉合尘的。要依着佛陀的觉,一点点从尘埃里抽离出来,娴熟了,才能够即尘之时即是觉。


在刚修习的时候,能够起觉照,就很不容易了。所以不怕妄起,就怕觉迟。凡夫是根本都不觉,天天都是妄;修行了,有妄就起觉照。觉到一定程度了,所谓的妄,哪里有什么妄?全部都变成觉了。所谓的“打成一片”,就达到一心的状态了。


我们现在讲佛性,实际上是名字上的佛性、口头上的佛性,我们不知道佛性,也没有跟佛性在一起,天天都在尘中,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法,所以妄起我执。这个我就是什么也不知道,什么都不知道就叫凡夫。那当我们开始对治我执的时候,我执对治掉了,就开始知道了,慢慢地就开始靠近真理了。


我们现在都还是妄,妄中就没有安全感,又本能地有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就起贪瞋痴,而且贪瞋痴起得特别“理直气壮”——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实际上这句话是佛教里的。它的意思是说,真正的究竟利乐是学习佛法,一个人如果不能为了自己而修行,而戒恶修善、寻求真理的话,天地都是会变得生灭的,更别说我们自己了。


图片


佛有多少功德?我们无法想象的。佛修一个相好都要百福,这还只是外相的,还不是理体的。佛的一个智慧,你说要修多久?


佛为了一句法,都头目脑髓地布施去求取。我们现在很简单就得到了,就以为是我们自己的。佛言佛语,跟你相不相干?好像相干,我们是佛弟子嘛,但是我们知道意思吗?你说念阿弥陀佛多简单,认得吧?认得;会念吧?会念。所以曾经就有人跟悟公上人说:师父,我业障重,我只会念一句阿弥陀佛。上人看着他:这么厉害,只会念一句阿弥陀佛。


实际上他不懂,不懂就不知道自己口气有多大;懂才知道,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我们老实说,就是念阿罗汉,你念得懂吗?一个须陀洹果,都要经过资粮位、加行位,然后发八忍、八智,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才能证得。


图片


所以我亲近悟公上人的时候,上人都不轻易开口。我就疑惑,师父怎么不讲呢?后来越来越觉得有道理,那时候说佛法谁懂呢?我有时候带一些居士,平时跟他们讲佛法的,到师父面前,师父再跟他们讲一些四谛、十二因缘,实际上讲四谛、十二因缘已经很深了。对于上人来说,你对他有信心,他有愿力度掉你,这就好了,就很简单。跟你解释吗?你也听不懂。


那佛无量劫修行的愿力、无量劫的威德,一句佛号万德洪名,众生怎么懂?不要说万德,就是一个德,佛经劫勤苦所修的,怎么跟众生讲?但另一方面,我们不是听法的法器,不代表佛没有这个愿力。这个世间再五浊,佛只有愈加地悲悯。


佛法是有很甚深的内容的,我们要发愿好好去学。既然佛说了,我们肯定可以学会。


好在除了藏教,还有通教、别教、圆教可以摄众生;除了释迦佛陀度众生,阿弥陀佛也度众生。我们的世界是凡圣同居浊土,极乐世界还有凡圣同居净土。所以众生还是有出路的,因为佛太慈悲了。众生业不可思议、众生的愚痴不可思议,但佛的功德不可思议,佛的愿大到不可思议。


图片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


问曰:若诸阿罗汉所作已办,逮得己利,不须听法,何以故说般若波罗蜜时,共五千阿罗汉?

答曰:诸阿罗汉虽所作已办,佛欲以甚深智慧法试。如佛问舍利弗,如波罗延经,阿耆陀难中偈说:“种种诸学人,及诸数法人,是人所行法,愿为如实说!是中,云何学人?云何数法人?”尔时,舍利弗默然。如是三问,三默。佛示义端,告舍利弗:“有生不?”舍利弗答:“大德,有生。有生者,欲为灭有为生法故,名学人;以智慧得无生法故,名数法人。”

如佛大师,自一心从弟子边听法,不应难言阿罗汉所作已办,何以听法。譬如饱满人得好食,犹尚更食,云何饥渴人而言不应食?以是故,诸阿罗汉虽所作已办,常在佛边听法。

佛住解脱法中,诸阿罗汉亦住解脱法中,住法相应,眷属庄严。

佛住善法解脱中,诸阿罗汉亦住善法解脱中,住法相应,眷属庄严。佛以大众围绕,如须弥山王,十宝山围绕:如白香象王,白香象围绕;如师子王,师子众围绕。佛亦如是,佛为世间无上福田,与诸弟子围绕共住。




图片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扫描二维码关注

佛教慧日微信平台


图片



相关文章
· 这样行持就能出离三界
· 我们终将告别这个世界。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 智者大师 |《六妙门》连载(八)
· 【俄语视频】慧日法语甄选|克服自我的狭隘
· 虚云老和尚:为什么你很难放下妄想?
· 这样读经典,就能消罪增福
· 与有缘者一同修得圆满
· 十二因缘和四谛的关联
· 要记住师父说牙松了,还是要记住师父说的法?
· 【茶香慧日寺】:明确生命的目标
· 蕅益大师:学道要真为生死 要具足刚骨
· 【瑞典语波兰语罗马尼亚语视频】十字街头好参禅
· 为什么天、人都应当礼敬这片“丛林”?——日诵净行品61愿
· 哪怕一生能够依止这部经,都是莫大的福报
· 这只狗,“土”了上万年
· 这才是最有福报的人
· 打破十二因缘的锁链
· 如果不了解这句话,就不知道善知识的重要性
· 一起对阿罗汉说:随喜,随喜——《天台宗纲要》学记第十六课
· 【文化释说英文有声书】第四篇 寺庙如同学校(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