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佛陀到底是两千五百多年前降世还是三千年,也就是“佛历”的顶年问题,学术界和佛教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即便是佛教界内部也是两种观点都有,在藏区多认为是三千年,但一直不受认同,这次挖掘所获得考古实物证据,应该可以让两千五百年论者哑口无言了。
马奎斯说:“这里可能是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枢纽之一,这里埋藏的珍贵文物,数量之多足以填满阿富汗的国家博物馆。”目前遗址已经被挖开,露出了装饰有壁画的走廊和房间,房间里放满了站立或躺靠的石雕佛像,一些有10英尺高。还有装饰着黄金和钱币的多彩壁画。
2000年前,该地是佛教从中亚传播往中国的重要通道。
在这片佛教寺庙遗址中,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一尊木质佛像,约有1400年的历史。
考古队认为该佛寺从公元前200年开始繁荣,直到至少公元六世纪,公元九世纪的时候还是居民点。
另一名考古学家泰代斯科说:“这里的文物如此丰富,十年时间都不多,三年可能刚完成所有文物的记录工作。”
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一尊五米长的卧佛。
巨大的佛塔,直径约为20米。
该处位于历史上所称的犍陀罗国,犍陀罗艺术受希腊罗马艺术影响,汉藏佛教艺术皆受犍陀罗艺术的影响。
有不少人认为莲师出生于犍陀罗国,而无著菩萨、世亲菩萨也出生于犍陀罗国。
几个世纪以来,Mes Aynak寺庙遗址和当地的铜矿藏就广为人知,在阿富汗达里语中,“Mes”就是铜的意思。由中国公司建设的铜矿,将极大推动阿富汗经济发展。阿富汗矿业部说,这里有600多万吨的铜储量,目前市值上千亿美元,开发铜矿和相关的运输设施,将带来更多就业和经济活动。政府每年也可从中获利约12亿美元(约37亿令吉),并且能制造大量工作机会。
负责考古事务的矿业部官员瓦希杜拉表示,矿场开始运作后,保护遗址将会是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与阿富汗政府的共同目标。为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挖掘现场附近的采矿工作已经停止。
铜矿自古以来便与宗教密不可分,部份出土的文物显示,古人曾用铜矿装饰神像和神坛。
考古队希望该考古遗址能与铜矿的开发共同存在,并认为该遗址对阿富汗的旅游业会有促进。
附:阿富汗巴米扬(Bamiyan)大佛
巴米扬大佛是世界上第三高的大佛(世界第一大佛四川省乐山大佛,佛像高71米;世界第二大佛山西省蒙山大佛,佛像高63米),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上曾经历3次劫难。曾有很多国家的科学、文化、艺术和宗教界知名人士强烈呼吁,要注重保护这一人类历史文化遗产。
但是,2001年3月12日,大佛还是遭到了塔利班政权的残酷轰炸,爆炸声持续了三四天。
巴米扬大佛有东、西两座,始建于公元3至5世纪,因雕凿在巴米扬河谷边山崖面南的断崖上,故被称为“巴米扬大佛”。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大师和唐代玄奘大师都曾瞻仰过宏伟庄严的巴米扬大佛。
巴米扬佛像群位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西北的巴米扬镇东北郊不远的山崖处。这里遍布大小石窟6000余座,石窟群中有6尊傍山而凿的佛像。
其中两尊巨佛,一尊造于公元五世纪,高55米,着红色袈裟,名叫塞尔萨尔;一尊凿于公元一世纪,高38米,身披蓝色袈裟,名叫沙玛玛。
公元四世纪和七世纪,中国晋代高僧法显大师和唐代高僧玄大师都曾先后到过这里,并在其各自的著作《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中对巴米扬大佛作了生动的描述。
公元7世纪,玄奘大师在前往印度求经途中路过阿富汗的巴米扬山谷,随后在其著作《大唐西域记》中留下了宝贵的记载,其中写道:
“王城东北山阿有石佛立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景,室饰焕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伽蓝东有金俞石释伽佛立像,高百余尺,分身别铸,总合成立。”
这段文字所描述的,就是巴米扬大佛。巴米扬石窟,与中国敦煌莫高窟、印度阿旃多石窟一起被列为世界佛教艺术最珍贵的遗产。
巴米扬石窟位于丝绸之路上,曾是希腊、印度、波斯文化交汇之地。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征服现今阿富汗所在地,将佛教带到这里。直至公元7世纪,这里一直是佛教香火兴旺之地。
一千多年以来,巴米扬大佛从兴都库什山脉俯视芸芸众生,见证了阿富汗的战火纷飞、沧桑变化。
巴米扬的两座大佛是在一个山崖上雕刻而成的。较大的那尊大佛高度为53米,较小的大佛高34.5米。佛像的主体为砂岩,一些小的部位如手、脚和面部则由泥和干草混和物组成,并铺上灰泥表层,用木料支撑。大佛矗立的山体上,还雕凿了大大小小上千个洞穴、佛龛。
在塔利班以前,两尊大佛面部已被铲平,其中一座大佛双腿也被毁坏。
——摘自“禅林网”公众平台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