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佛教徒,上可以做皇帝的老师---帝师,下可以跟乞丐并行,这是不分贵贱的。大家来到这里是不是佛的因缘?佛光照着你,佛力加被着你来的,即使到慧日寺来是拜师父的,但是你所有念头的背后都是释迦佛的加持,佛的缘分促成了我们今天的因缘,所以要把佛缘增添进去。
那次在泰国的时候,老和尚留我,老和尚是那里的住持,是寺院的成就者。他这样开口挽留的时候,他的护法也都会表示拥护赞成的。老和尚说,多少人想我这个寺院哪!那天我心里很压抑,很沉重。回想从古到今历代祖师都是这样的,达摩祖师面壁九年就为了等慧可。其实达摩祖师早就成就了,大彻大悟了,西天第廿十八祖,这是佛的授记,一祖一祖都授记。他到中国就是为了找接班人,他要把这个法传承下去,等着机缘成熟,坐在那边一动不动地等。
六祖大师也是这样,达摩大师后来跟弟子讲:我的法在这个地方传三千年,一花开五叶,这都是达摩祖师授记的。他还说:以后的人领悟的多,修行的少。我们现在的人脑子很聪明,讲道理都能听懂,但是做不到。懂道理的多,能够修行的少,这是我们的现实状况。
如果你不去修充其量是“画饼充饥”。现在的人时间精力都是用在造业上。多数人春节放假的时候来到慧日寺,那种业气也随之而来,会表现在天气的变化上,或风雨交加或冷风飕飕。大家来这里靠的是佛缘和理智,我们把理智还要再升华,能够驾驭自我,要在佛面前刻骨铭心地发愿,发四弘誓愿,就是四个宏大的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怎么样把这四弘誓愿发起来,并落实到以后的日子里呢?像戒恶修善,不是自己不知道恶,有时候就是习气不好转变。现在大家这么聪明,好坏是能分清楚的,重要的是怎么样发愿断这些恶。断恶是要发愿的,像抽烟的人要想戒烟,那是要发愿的,要有很大的毅力。佛法修行的境界是很高很高的,但是对我们来说,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哪怕有一丝的进步,命运就会有很大的改变。佛教对人类的教导,如果现在全球六十亿人能从佛教这里接受零点一个百分点的话,我们整个人类文明程度将会提高多少啊!这对个人来说是容易实现的,对整个人类那就不容易啰!
佛陀出生、出家、成道、说法都有瑞相的,当时中国的皇帝问这些瑞相代表什么,太史官汇报说西方有大圣人出世,成道,说法,皇帝问西方的文明什么时候才能流传到我们这里?太史官说要过一千年。过去的传播速度是很慢的。
现在,佛教传进中国已经两千年啦!普及到什么程度?尽管佛教进入中国时是皇帝派大臣迎请来的,并且一进来就确立为皇家地位,成为国教。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千年菩提路》,这个千年是泛指,不是指一千年,而是两千年。这部片子是大制作、大导演、大摄像。
第一集就讲到我们浙江天台山智者大师,天台山是我们中国唯一一个由中国的祖师在这里立教的,开悟而上追到文殊菩萨的中观,以文殊菩萨的中观为如来的心印,以《法华经》、《梵网经》、《大般涅槃经》为代表,尤其是《法华经》。传下来这么久了,而且作为国教,天台智者大师是三个皇帝的帝师。从东汉以来,我们看三国演义里面,佛教的内容已经很多了,然后到魏晋南北朝,这个时候佛教是中国文化的主流,皇帝和大臣都信奉佛教。
梁武帝的时候,那是一千五百多年前,那时候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梁武帝说,我十里一寺,五里一庵,度僧尼无数,问达摩祖师,我有多少功德?达摩祖师回答,没有功德。当时京城在南京,到了江边也没有渡船人,他就拔起一根芦苇往江里一丢,踩着芦苇,一苇渡江,直接去北魏现在少林寺的所在地——中岳嵩山,在那儿面壁了九年。
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千五百年前南北朝时期,那时的佛教非常兴盛。我们从慧可大师自幼栖身佛理,超然物外,到107岁圆寂,终生遍游各地讲堂,学习大小乘佛教的教义和不断地讲经传法中,亦可见当时佛教繁荣之一斑。之后隋唐宋元明清,佛教在中国大地上虽然有所挫折、反复,但总体上还是被统治者推崇,朝野都能信奉,在民间也已相当普及。今天,“前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过去学佛的人已经走了,如今,缺少的是鞭策你的人,缺少激励你学佛的因缘。佛教是需要一代一代相传的,稍微松一松,人们对佛教就会陌生了。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