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喜法师(以下简称师父):游老,您这次带着弘一大师的《最后之胜利》第六版的首演来到我们宁波,非常欢迎!这两天的演出非常圆满,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让大家进一步对佛教有了亲切感,升起了恭敬心。也请您给我们说一说,您以前演的济公活佛和现在演的弘一法师,这两个角色,您是怎样理解的。
游本昌老先生(以下简称游老):我演了济公之后,又做了一版续集《济公游记》20集,然后又拍了一部《了凡》,又搞了两部电影。因为过去茗山老法师在的时候,98年他给我写了几个字——“以文艺化导人心”。我就觉得:我作为一个国家培养出来的专业演员,如何感恩?茗老给我指了一个方向,就是“以文艺化导人心”。98年商业气味已经很浓了,到处充斥着向钱看的一种倾向。我作为国家教育培养出来的一个老演员,因为我们干了一辈子文艺工作,有我们的态度,觉得还是应该将弘扬真善美作为自己的方向。正好茗老这几个字点到了重要的地方,就是“以文艺化导人心”。怎么化导呢?——“济公”。我觉得这很重要,不要“济私”,一“济私”就麻烦大了。“济公”——大家欢欢喜喜,非常高兴。济公对我来说,不单单是一个简单的角色,实际上祂成我的导师了,就是这个角色,改变了我的世界观,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
87年去新加坡的时候,整个一个代表团全部是明星,50个大明星。那年在新加坡,春节放了6集《济公》,也没有怎么宣传,只是播放了6集,就使整个收视率节节攀升,最后达到了一百零二万六千。
师父:对呀,新加坡总共才三百万人,收视率竟然这么高。
游老:这一次是创纪录的。过去有大明星林青霞,她的咖啡屋号称百万,但是实际上是九十八万,第一个突破一百万的就是济公。所以他们接待方一定要济公加入进去,不然的话,他们就不接待,所以就变成51个人的上海电影明星访问团。我在一次宴会结束下楼的时候,遇到一个普通的工作人员,他说:“我们新加坡非常感谢您呀。”我一听,怎么感谢我?我知道一般所谓的粉丝,都是说一些非常喜欢你啊、崇拜你啊之类的话,但是他说他很感谢我。我说:“怎么回事?”他说:“因为在你之前,我们的下一代都是受西方教育。”
师父:对,新加坡偏于西方教育。
游老:自从看了我演的电视剧《济公》之后,他们就觉得:哎呀,在中国还有那么好的文艺作品。他们注重孝道、注重慈悲、善和爱心。当时我也没想到,一个简单的文艺作品可以带来那么大的影响,我就觉得我的观众不止是在国内啊。
师父:海外华人有几千万。
游老:当时是八千万。我当时想:这八千万的华侨子弟,就应该是我服务的对象,而我的文艺作品也应当以他们为主,这样的话,就突破了我作为一个中国文艺工作者的视野。所以我就有了这个概念——作为一名演员,所有的观众都应该是你的服务对象。
师父:其实不仅是海外华人,也包括西方人,他们通过济公,看到了我们中国优良的文化。
游老:当时上海举办一个文艺表演比赛,有个外国人他就唱了“鞋儿破、帽儿破”。
师父:对啊,其实他们对(济公)的印象非常深刻。
游老:所以我就觉得通过一部文艺作品,服务的对象一下子就拓宽了,艺术观、世界观也拓宽了,所以更要弘扬真善美。
师父:而且在二十世纪的时候,整个东方都在西方化,文化、生活、甚至连节日都崇拜西方的,所以济公是一个非常大的东方文化的平衡。
游老:对,是一尊中国佛。
师父:对,中国佛。
游老:是一尊活的佛。
师父:是的,是的。
游老:而且这个活的佛就是当代的老百姓封的呀。
师父:老百姓封祂的。
游老:这才是“活佛”,因为祂跟我们平起平坐,我看到净慈寺大殿的匾上,写的就是“具平等相”。
师父:对,具平等相。
游老:“具平等相”不就是我们年轻时所接受的教育嘛,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身份出现在群众当中。
师父:而且非常巧合,那四个字正是弘一大师写的。
游老:所以您看我作为一个演员,自从演完济公,就有好多导演来找我拍片,但是我一看本子,不行啊,不是完全符合我的观点,不是弘扬真善美,我就不愿意接受,所以也寂寞了好多年。因为我的老师、导师欧阳予倩老院长,他是我们戏院的院长,也是中央戏剧学院的院长,也是跟李叔同一样,是中国话剧的创始人,他曾经说过一句话——“宁缺毋滥”。
师父:对呀。
游老:所以宁可不干,也不苟同。后来在09年的一次会上,一个戏剧专业会上,我有一篇即兴的发言。结果有一个剧作家就找到我,他说:“我发现你可以演弘一大师。”我说:“是吗?”我当时有点受宠若惊之感,因为我自己也觉得:除了济公,我还能演什么?他这么一说,我就产生恭敬感,我知道我跟弘一大师是有距离的。
师父:是有缘份的。济公在虎跑园,他的肉身塔就在虎跑。弘一法师就是在虎跑闭关,在那里出家的,这是法缘哪。
游老:而且相隔六百多年都姓李。
师父:对啊,都姓李。
游老:而且我前面演了济公,后面又接受扮演弘一大师。
师父:对,一个叫李修缘,一个叫李叔同,都是姓李的。
游老:所以当时我接受弘一大师这个角色,心情是不一样的。我是怀有一种崇敬感,不像接受济公的时候,我自己的觉悟也开始有所提升了。
师父:谦虚,谦虚。
游老:我一定要非常崇敬地,首先要学习,所以看他的传记,看他的资料,越看越觉得产生一种崇敬感,我是以一种很虔诚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初演就是在虎跑寺大雄宝殿演的,但是后来剧作者不太愿意做下去了,因为觉得《悲欣交集》(当时这个剧的名字我们叫《悲欣交集》)会亏本。他觉得好像戏剧总要演出嘛,演出总要有观众、要卖票,卖票可以有收入,这样卖不了票,他就亏本了。
师父:像弘一法师这样的人物形象,在当时来说是很缺乏市场的。但是作为社会,潜在着很多正能量,是需要这种文化正能量的,很需要。而且您第一场就在虎跑寺大雄宝殿演,弘一法师就是在这个大雄宝殿剃度的。
游老:我深深地感到:作为一个演员,我们学表演的方法,一个非常正宗的表演方法,学了几十年了,在这个角色身上让我有种感悟,这不光是用表演方法能解决的,它要解决一个心灵的问题。当我学完之后,像您刚才说的,这两个角色看起来形态完全不一样,但是我觉得是一个心。
师父:是。
游老:都是一个爱心、慈悲心,也就是菩提心,就是这种感情,需要靠觉悟的提升才能解决的。所以我是以百倍的真诚,投入这样一个角色的创造,就是处处提升自己。年经的时候,或者在搞专业的时候,我也曾经演过一些英雄人物、先进的人物,甚至还演过革命导师列宁。但是我觉得弘一大师的戏,还要超越,是一个很高的慈悲心、菩提心,就是一种爱心。这必须真的要有高山仰止的感觉。以这种心情,投入到表演当中去。说老实话,每演一次,都是给自己一次深深的教育,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我都是非常真诚地来对待的。所以对这个戏,我们全家一致觉得要坚持做下去。
师父:这也是了不起啊,全家都能同心同德。
游老:因为这是人的根本,“培本”是不能怕赔本的。
师父:对,对,对。
游老: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赔本呀,我们得到很多,得到一种自在,得到一种愉快,而且身、心的健康、愉快、自在都从这个里头得到了。
师父:这是一定的,因为您老输出的是正能量,所以这就等于整个身心都在佛光之中。您在传播着佛光,所以您得到的佛光就最多。
游老:这是不可思议。
师父:是啊,这两天我每一场都有去看,您是从一开头就在舞台上,从头到尾全部都在舞台上,一个多小时啊,您表演时语言中气很足,每一个动作都那么清晰,传达的意境令大家都非常感动。确实,大家很难想像,一个八十二岁高龄的人,还能够有这样子的艺术境界,特别是您的这种投入的、敬业的精神,本身就已深深地打动了我们。所以我们佛教界,您老人家本身也是佛教的居士,这就是身心示范,给我们社会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正确的引导。阿弥陀佛。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