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老名虚云,俗姓萧,本名忠国,湖南湘乡人也,梁武帝之后。父玉堂,英洁有雅操。清道光初年,宦游闽。戊戌己亥间,佐治永春州幕。后移泉州府幕。母颜氏,系出名门,年逾四十,忧无后。赴观音寺求子,兴修寺宇桥梁。夫妇同梦一长须青袍者,顶观音跨虎而来,跃卧榻上,惊起互告。遂娠。
一八四零年七月二十九日寅时,长老诞于泉州府署。初堕落地,为一肉团。母大骇恸,气壅而死。翌日有卖药翁来,为破之,得男,由庶母王氏抚育。
长老幼时,灵慧韶秀。教以诗书,诵之如流。喜静独处,不与群童嬉戏。怜爱生命,于庖厨不忍,厌荤腥,喜恬淡。见三宝物,心生欢喜。家中藏有佛经,初看香山传、观音菩萨成道事,熏染于心。
曾进香南岳,遍游诸刹。若有夙缘,不欲回家。以畏叔严,不敢言。尝出家衡山,半路截回,送回泉州。迫与田谭二氏结婚。同居而无染,与之说法,胥成净侣。
年十九,决志离俗,逃至福州鼓山涌泉寺,礼常开老人,为披剃。后依鼓山妙莲和尚,圆受具戒,名古岩,又名演彻,字德清。时父在泉州,派人四处寻访。故隐居山后岩洞,礼万佛忏,不敢露面。时遇虎狼,亦不畏惧。
三十一岁,往天台龙泉庵,参谒融镜法师,学习天台教观。四年后,辞师下山,行脚天涯,参学访道。四十三岁,感念亲恩,欲报劬劳,自南海普陀,北礼五台。于七月初一由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历时二十三月,历尽千辛。病苦时,有丐文吉,前来相救。后知乃文殊菩萨。
后入终南,结茅修行。与诸师同参究,自觉甚有饶益。两年余,下山。踽踽独行,三衣一钵,都无系累,徜徉山水,境亦澄心。复登山涉水,遍游川藏,及不丹,朝圣印度,渡海锡兰,又至缅甸。
五十六岁,往扬州时,渡江堕水,甘自一昼夜,为渔者所救,送至宝积寺,七孔流血不止。到高旻寺,分派职事,不受,只求打七,以为慢众,于是表堂,打香板。顺受不语。病益加剧,以死为待。昼夜精进,澄净一念,不知身是何物。一日,护七例冲开水,溅于手上,茶杯堕地,一声破碎。顿断疑根,庆快平生,如从梦醒。因述偈曰: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
而后燃指供佛,终南修隐,改号“虚云”。曾入定半月余,出定,釜中之芋,霉高半寸。后于鸡足山钵盂庵开单接众,并赴南阳弘化。
七十三岁,应僧众电请,抵沪联络僧界。又主持昆明云栖寺修复。为此艰辛操劳,长达十余年之久。一九三四年,出任福州鼓山涌泉寺方丈。从此,又积十八年心血,全心护持祖庭。兴规矩,肃寺风,颁规约。同时,应结外缘,多方募化,修葺寺宇,重建楼阁,添买田亩,兴办林场,弘扬农禅。数年之后,寺貌一新,名闻遐迩。期间,亲自主持整理佛籍,重秘本修纂山志。
一九四四年,以一百零五高龄,中兴云门。
一九五一年春节,现“云门事变”。地方干部及民兵百余人,包围云门寺,囚禁僧侣,搜索财宝。以木棒铁棍殴打长老,以至于五窍流血,肋骨断折。老和尚深入禅定,苦乐俱捐,多次殴打始终不死。
云门事变次年,老和尚赴京前,曾自书一联,记述其生平,联曰:
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
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一九五九年,长老以化缘已尽,住世无益。嘱咐侍者:如有把茅盖头或应住四方,须坚持保守此一领大衣,但如何能够永久保持呢,只有一字曰戒。于是年十月十三日(农历已亥年九月十二日)示寂。世寿一百二十岁,僧腊一百零一年。荼毗之后,得五色舍利子数百粒。
长老一身兼祧禅宗五家法脉——于鼓山接传曹洞宗,兼嗣临济宗,中兴云门宗,扶持法眼宗,延续沩仰宗。解行相应,宗说兼通,定慧圆通。参禅之余,也著书立说。教导弟子,多以诗偈代禅机,著有诗偈数百首,教导弟子们注重行持,勿尚空谈。后来为人辑为《虚云和尚法汇》,及《虚云和尚禅七开示录》行世。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随喜转载,功德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