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成就一辈子的不平凡?

2023-05-20 21:30:00 发布: 人气:2


图片
图片




▲點擊音頻聆聽朗读




01.

FORIQINGLIANG

佛法,应次第学


图片


文殊菩萨讲过,对于佛所说的法,诸乘教法不能遮止一字一句,否则就是诽谤佛法,罪业很重。在《地藏十轮经》里,佛陀亲口跟地藏菩萨说:末法时代的人很容易犯这个错。


佛法,应次第学。除了学习上要次第而学,态度上也不能轻慢,轻慢的罪过很重。经典里说,轻慢十方诸佛的罪过跟轻慢法比起来,轻慢法的罪过更重。


所以,不要觉得我们好像置身于五浊之外,我们的身心世界都裹挟并沾染着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劫浊而不自知。



Manjushri 

在态度上也不能轻慢



图片



图片



图片


梦参长老讲过,如果学佛的人不去寺院亲近三宝,本身就叫诽谤僧宝。为什么不去?实际上是看不起出家人,觉得这些出家人可能没有戒体。社会上没有听经闻法的人很容易犯这种错,越是才高八斗、聪明伶俐的,有时候越容易犯。哪怕是居士,皈依三宝了,有的人也对出家人不屑一顾。


有些出家人的德性比较藏拙,有时候也表现得比较木讷,所谓“修行要带三分糊涂,带几分拙气”,但很多人不认为这是他的修行功德,反而以为他是傻子所以才出家的。



























Manjushri 






02.

FORIQINGLIANG

对三宝的信心


图片


一方面,三宝住在世间救度众生;另一面,众生有时候还依三宝而造罪、造恶。这不是三宝的过错。有的人一听闻佛法,“哎哟,佛法这么好,你们怎么不宣扬呢?”又怪罪到出家人头上了,他造恶之后还说:“为什么要有机会让我造恶?”这是分别知见,又不反省自己。


社会上不信佛的人尤其多,信佛了也不一定就有多大的信心。修行的路是非常艰难的,每一次的反省都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或者自己生病,或者亲人生病,或者亲人去世。甚至恶业更重的人,怎么敲也敲不醒。


Manjushri

不要随意

测度出家人的境界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们出家人如果不是到僧团、到戒坛去求受戒的话,自己受也不如法的。那什么情况下可以自己受呢?佛陀是有标准的,如果这个世间没有人再授戒了,可以自己向诸佛菩萨求,求也是有前提的,要见瑞相,不得瑞相不得戒。你在戒场,在师父面前求,只要你具足清净心,就会得戒,不需要见相好,自然而然就得戒。


我问过我师父:“为什么宋朝的济公活佛要显现那样的状态?”有关济公活佛的传记很多,我读过印光大师许可的《醉菩提》,看了之后心中的疑惑也难以遣除,所以我才请问师父,师父讲了,我心里就很清楚了,他老人家说:“在宋朝的时候,众生的业障已经很重了,很多人对出家人已经生不起恭敬,所以济公大师才示现一个喝酒吃肉的人。这样的人尚且这么不可思议,更何况一个具足威仪的修行人呢?”这就是警惕世人不要轻慢出家人,出家人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测度的。




03.

FORIQINGLIANG

用见地超越业力

图片


神秀大师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有错吗?没有错,这是修行人该做的,那为什么他不得祖位?六祖大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为什么就得祖位了呢?


因为有了这样的见地才能住持三宝,不是说一个好人或者一个会修行的人就可以住持三宝。一个修行好的人的境界还不够,还不足以超越,有这个“好”就是还有所住,“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必须要超越出去,才能住持三宝,才能在这五浊恶世自在度众生。众生再浊恶,在你“本来无一物”的境界面前,伤害不到你,有了这个高超的见地,才能超越五浊的“恶浪”。




Manjushri 

成就一辈子的不平凡


 图片
 图片



我们要好好反省自己,每天要给自己敲警钟——不要犯错。此生只要不犯错,解脱就是有希望的。我们看那些大德的修行成就这么高,就是不犯错,天天都很普通地走在正确的路上,我们每天也这样平凡地、正确地在解脱路上走着,最后也能成就一辈子的不平凡。





有了这个高超的见地,才能超越五浊的“恶浪”。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在生命的关键时刻,念观音菩萨很重要啊!
· 文殊菩萨圣诞渐临,祈慧壁纸系列祝学子们凝神静心、福慧增长
· 爱,怎样不消退、不变质、不反目成仇
· 哪怕一生能依止这部经,都是莫大的福报
· 心态不变,命运难改
· 一边干活一边念佛,也能取得成就
· 从物质的生活里解脱出来,为生命找到安歇的去处
· 《童蒙止观》〡修持止观的三种境界
· 有了佛法,就有了面对痛苦的方法
· 微信公众平台
· 觉醒了,你会拥有一种新的活法
·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大药妙智解疑难(七)
· 修行,要能在误解中坚持不改初心!
· 在黑暗中挑起明灯——多么难得,不可思议的事情
· 怎样获得福与慧具足的人生
· 戒体从哪里来?
· 清凉微漫|包容别人的不完美
· 书法与修行
· 大药妙智解疑难(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