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书局推出的《慈风普扇》属于传统文化智慧类散文集,是传喜法师近年来海内外报刊专栏的文字辑录,共分3个篇章、5个部分,42篇。涵盖生命的议题、文化的传承、精神生于道、佛教与科学、自信与自觉等内容,引导我们从种种错综复杂的信息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定海神针。《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本书的阅读,以期激发今人乾健不已的精神。
在当今技术成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对整个世界的颠覆愈来愈令人咋舌的时代,人类的前途及个体生命的价值何在?本书深入浅出,法师从自我生命的体验出发,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如母有情的厚爱融化在字里行间,分享了道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启迪心灵、唤醒心灵,呼唤人性的回归;在这个信仰重建的时代,又超越信仰、超越宗教,以多维的视角,引领读者直探生命的本义,实现生命的超越,从而阐释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中篇一 文化的传承
一、东汉明帝夜梦金人
二、一脉相承
三、北纬30度
四、“灵山犹在,法华未散”
授记:生命的接力
点燃:生命的链接
1.亲近善知识
2.以戒为本 门门是妙法
3.满目青山,触目菩提
4.天下道友第一亲
5.大乘:我和你
6.菩萨:让你得到祂
7.菩提心愿:只要有缘
五、寺庙的锣鼓
1.大白塔下,赐号“传喜”
2.使命与担当
3.佛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
4.智慧、慈悲的主题不变
5.不忘初心与文化重构
6.“唐僧取经”与“唯物主义”
7.情怀与“私心”
8.狮吼佛音
9.人皆可为尧舜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中篇一 文化的传承
一场大雪过后,慧日寺周边的山峰已呈现一片银色世界。拍回的镜头里,从宝塔远眺出去也有远景回望过来,寺庙在一片翠绿色的包围之中,可以想见我们此刻正身处一片冰清玉洁的世界。
进入腊月以来,我们一百多位出家僧众聚在一起学习佛法、共善业,这种幸福俨然就像极乐世界一样。由此亦可观想为十方三世一切圣贤僧置身于一个场景,“灵山会上佛菩萨”。“灵山犹在,法华未散”,法堂里这八个大字亦在提醒我们要时时去思惟。
四、“灵山犹在,法华未散”
佛陀降兜率入王宫,于无忧树下降生,九龙沐雨,地涌双泉;睹老病死苦,越东门而出家;五年参学,六年苦行,夜睹明星,成道于菩提树下;鹿野苑初转法轮度五比丘,三宝出世,竹林精舍,灵鹫山峰。所以,灵山是释迦净土、佛法之源,亦是佛子的皈依处。
授记:生命的接力
去年年初,来自全国各地的108位团员去印度朝礼八大圣地。3月中旬已过,印度即将转入热季,但从菩提迦耶出发,一路纤尘不染,空气里弥漫着植被清洗一新的芳香。是昨夜的一场雨送来了这份难得的清凉,雨后的竹林更是清新到仿佛一下要笑出声来。
到了灵鹫山,阳光明媚,一旦要热,阳光是分外热情的。沿着山道徐步而行,转眼间,灵鹫山上空已是慈云为盖。待我们坐定佛陀说《法华经》的月光岩,凉风习习,身心舒爽。对这个季节罕有的清凉,导游也不禁连声称奇。
这是我第六次去印度朝圣。一路脚在走、眼在看,但我们的心早已超越时空去见本师佛了。佛——无量光无量寿,是超越时空的,我们现在在,本师佛就在的,威光赫奕,功德丝毫没有减少。
释迦佛陀光临人间,有生身父母,在王宫里成长、学文习武、论婚生子,于四城门睹见老病死而去思惟人生、世界,也会遭遇成长的烦恼,与我们的人生轨迹完全吻合,与我们的生命同频共振,然后带着我们去认知探索而走向解脱。所以,本师佛八相成道示现了一个人生轨迹,试想这个轨迹的主人是谁呢?
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至第七天于十二月初八凌晨时分,夜睹明星而彻悟。“奇哉、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是佛陀开悟后对这个世界发出的第一个声音。铭记这句话非常重要。用显教来说,佛陀三大阿僧祇劫修法就是为了要成道度众生,为了思惟众生怎样度,怎样跳出生老病死这一课题,结果祂找到了“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一真谛。如来,如果是不生不灭、福慧圆满的,那么大地一切众生同样具足,这一句话就把所有众生都度了。至于此后的四十九年畅演大法,不过是来诠释、注解、宣传这一思想真谛,来说服我们“为什么你有佛性”,而后又列出三乘,同样是方便之举。
既然大地众生个个是佛,那我们为什么却做了凡夫?倘若心有不甘,为什么不能悟道?“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如来智慧德相,为诸佛、众生所同具,无二无别,倘若离了妄想执着,即可证得自己的如来智慧德相,即是佛,否则就是众生。原来我们所有的思想、感情、自己的主观都叫妄想,甚至连除妄想的念头也是妄想执着。而我们就是被这个叫妄想的东西给罩住了,所以不能成佛。理上,就这么简单。
所以,佛陀首先讲苦,出离轮回的苦。轮回是苦,汝当知;苦由集而来,汝当断;苦是可以超越、可以灭的,是灭谛;怎样灭,道可以灭,汝当修。佛陀一生说法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
我们可以出离众生苦的假象,即是小乘。但,这个苦是真实的吗?正因为它不是真实的方可得出,所以不要住在轮回相中;正因为它不是真实的,所以菩萨可以来玩这个游戏,所谓度众生不过是菩萨在世间的自在游舞。而从真实乘上来讲,连苦的名字也没有,皆是假名,无智亦无得即是佛乘。所以,小乘、大乘、金刚乘都出自这句话,上根利器者可以直趣菩提。
佛陀初转法轮度阿若憍陈如、摩诃男等五比丘,这是最初的五位阿罗汉。自此,佛陀证道了,佛陀说法了,僧团建立了,具足了佛教的三宝,三皈依亦由此而来。所谓:鹿苑启教演唱涅槃之音,三宝始成开启一代时教。
佛陀的内在境界,我们众生难以想象,而佛陀智慧的音声已然发出,那教法怎样传播?甚而佛陀救度众生的教法怎样在世间延续?僧团怎样建立?佛陀当面跟迦叶尊者、阿难尊者一一付嘱。
《百业经》里记载:
尔时,阿难出家学八万四千法门竟。佛陀授记曰:“在我教法下,阿难乃多闻第一。”复授记迦叶尊者:“我涅槃后,迦叶乃为教法传人。”如此授记毕,二尊者在人天中受到极大恭敬。佛陀复告众比丘:“在我涅槃后,迦叶乃我教法传人,阿难乃多闻第一。”之后,佛陀至拘尸那罗,准备涅槃。时佛陀观察若只将教法传付予人而未交付非人,则正法不会久住;如果只交付给非人而没传给人,则正法不会继续弘扬于人间;故应把正法交付给人与非人。
然后,佛陀告诉迦叶尊者:“我涅槃后,你应结集三藏;你涅槃前,把佛法交付给阿难;在阿难未得阿罗汉圣位之前,你不要入涅槃;阿难得法后将涅槃时,把佛法交付给草衣;草衣除外道、制恶龙、伏邪魔,在未出家前,阿难勿入涅槃;草衣涅槃前,再把佛法交给啸虎,而啸虎在未证阿罗汉果前,草衣不要涅槃;啸虎将佛法交付给有愧,有愧在未得罗汉果前,啸虎不要涅槃;有愧又将佛法交给魁舍;魁舍复将佛法交给大三千,此乃七代传承。每前一代在后一代没有得罗汉果或出家前,不要趋入涅槃,待佛法该传付于下一代的机缘真正成熟时,把佛法交付于他们后才可示现涅槃。”佛陀嘱咐迦叶、阿难两位尊者后,两位尊者在佛前恭敬顶礼合掌承命曰:“依教奉行。”
法赖僧弘,人依法兴。世尊已将最佳的制度付嘱。一直授记至西天二十八祖,即达摩祖师。祂的师父般若多尊者说:东震旦土(中国)有大乘气象,你的教法应当传到那里,这是你的责任。至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达摩祖师漂洋过海来到中国,途经广州、南京,然后北渡长江至少林寺,广集信徒,传授禅宗;寺院逐渐扩大,僧众日益增多,少林寺名重一时,成为禅宗祖庭。达摩祖师也被后人尊为东土初祖,然后代代相承。
至此,这个授记的链条是非常明晰的。而佛陀示现涅槃后又化现了一种特殊身份,诸佛果地不增不减的生命状态。可见,佛教跟世间的学问有所不同,祂蔓延着一条非常明晰的生命主线。然而,人不尊则法不贵,传承的密意在人法互弘。五祖忍缄默不语,只说法已南去,那是在弘扬慧能;船子和尚葬身水中,那是在宣说法的至上。佛法的兴隆岂是偶然?如果你是真正地皈依三宝,就会全身心地为众生谋正觉。正所谓“万法从法化,执我乃痴人;为解痴人结,方便示诸法”。这是三宝住世的因缘、众生觉悟的途径,也是佛教兴衰之所在。
所谓“人主正法则教兴,正法失人则教衰”。而教徒们自古就有个人崇拜的倾向,被崇拜者倘若醉心其中,那么佛教的原始教义——正法,就易于被淡化;被崇拜者若能唯佛是从,教徒们自然会在他身上感受到佛的存在,由此而强化对正法的认知,可谓“亲于师祖则教兴,亲于同参则教乱,亲于徒弟则教衰”。
然而,这其间有没有变化,有没有变数呢?如果被授记或说传承的衣钵已有固定人选,那么我们算不算数呢?因而,这定数里面尚有不定。天台宗智者大师判教时即有“秘密”和“不定”之说,秘密即是定数,是不能说的,一说就破掉了,甚而还会横生枝节;但有些是他们的事业则属于不定数。譬如达摩祖师一生要度多少弟子是个不定数,这个不定数又是由其因缘、愿力、行为即愿菩提心、行菩提心来决定的。所以,佛法传承至今,乃至我们的未来仍充满着无限的可能与希望。
点燃:生命的链接
“学道一要真为生死,二要具足刚骨,三要开发见识。无真实为生死心,饶你有志气力量,只作世间豪杰,断不能为出世圣贤。无真实刚骨,饶你要出生死,决被情欲牵,熟境迷,利名移夺,魔患埋没去。无真正见识,饶你怖生死,勇猛直前,必被邪师恶友引诱,轻安少得萦惑,或堕光影门头,或坐知见窠臼,乃至或以味禅为功德,或以空寂为家乡,极胜亦流入二乘权曲境界,无由直趋菩提。”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里所讲的“真实地了生脱死的心,断惑业离惑境的勇猛心,开发智慧具足正知正见”,这三要点简洁明了、次第分明,可作为我们的修行指南。
学习大师的文章亦不难看出其字字悲心恳切,其言教和身行及一生的示范给我们的启发是,当初祂非常渴仰亲近善知识,“梦礼憨山大师,哭恨缘悭,相见太晚”,然而遗憾的是却没有长期跟善知识在一起,这也是祂在梦中见到憨山大师痛哭流涕之因。而“师云:此是苦果,应知苦本。”
未完待续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慈风普扇》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