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有声书 | 第十九集

2019-11-13 00:05:00 发布: 人气:3

 Avalokiteshvara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GuanShiYin

传喜法师 述


图片
图片


图片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自在菩萨!

顶礼恩师悟公上人!



【佛说是《普门品》时,众中八万四千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这个《普门品》是佛说的,我坐在上面是装装样子的,背后真实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佛经特别奇妙,每部经的开头都是“一时佛在”,这就是说佛遍一切时、一切处都在,因为佛是超越时空的,我们现在因缘成熟了,就入到这个《妙法莲华经》的法会中来了。


佛在不在呢?灵山犹在,法华未散呵!有灵性的人一听就心领神会了。


佛说《普门品》时,众中这个“众”是一个很广很广的数字,指过去、现在、未来所有能够听闻到《妙法莲华经》的人;“八万四千”是表法的,因为众生的烦恼可以概括为八万四千相;“发”是觉悟发心;“无等等”是说佛法是真实不虚的不二法门,有人拿哲学来作比较,有人拿科学来作比较,这是他不懂佛法,他要懂佛法的话就知道哲学、科学都是佛法,而且佛法是最究竟的哲学和科学。


佛说《普门品》时,慧日普照佛力加被,众生所有的烦恼变成菩提了,烦恼是虚妄分别心,分别心息灭,真心就会显现。这个真心佛有,我有,你也有,大家都有,这个心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在众生份上我们也有这个如意宝,但是我们却看不到,得不到本有的如意宝的受用。学佛就是要找出我们最值钱的如意宝。


一次观世音菩萨跟舍利弗讲这个“心”:“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三世诸佛以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大宝藏,怎样找到祂呢?不能离开善知识,通过听经闻法,我们要去认识祂、修持祂,真正投入到观世音菩萨的“福聚海无量”这个大海中,把这个福德海聚顶在头上,转烦恼为菩提,用我们平实的心,悟到最无上、无等等的真心。


图片


阿弥陀佛画像里的手是伸着的,大家都知道这是接引,怎么接引呢?要知道,善知识就是阿弥陀佛伸到我们面前来的那只接引你的手,善知识就是来指示你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寺庙的作用也在这里,塑佛像、弘扬佛法也是为了让你觉悟你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果不做这个而做其他,佛寺也就不叫佛寺了。


善知识肯定也是做这个事的,否则就不是善知识,所以,能够把你的菩提心给开发显明起来的就是善知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佛的心,为什么不翻译出来呢?因为尊重,也因为祂的意义甚深,文字的内涵是有限的,文字不能真正无余圆满表达祂的甚深义,所以不翻。佛说《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时,在会的大众都得到利益,发无上心,学观音行。


图片


我们这次讲经也有录像,希望大家得到光盘的,要多多地深入研究。学一个世间的学问都要花好多年的时间,“了生死”是人生最大的事情,我们师父常说:人生除了生死事大,其他事都好商量。


希望大家不要辜负自己的如来藏性,入宝山而空手回。“宝”在哪里呀?你们自己就是“宝”啊!只不过众生把这个“宝”用来造业,糟蹋了我们的佛性,认贼为子,宣化上人说是“错用了心机”。


在此,我也奉劝大家《妙法莲华经》至少要去读一遍。如果你能把祂奉为终身受持,那是你有大福德,也可以称为法师了。下面,我们来看受持《妙法莲华经》到底有多大的功德。


晋朝的时候,有一位印度高僧来到中国,祂叫昙无谶,受到当时国王的厚待。这个国王身体不好有病缠身,昙无谶就教他诵《普门品》,诵了不久病就好了。国王非常高兴就大力推崇《普门品》,把《普门品》从《妙法莲华经》里抽出来以单行本流通。于是单行本的《普门品》一直流传到现在。


沿海一带称这部经为太平经。我在岱山住了一年多,知道打渔的人家几乎家家都有人死在海里的,有的父亲死在海里,有的儿子死在海里,孙子也死在海里。纵使现在船也大了,机械性能也好了,但还是不免有人死在海里。那些渔民造作了杀生的恶业,同时又怕自己丧生失命,都去求观世音菩萨保佑。出海时,有妻子在家里诵《普门品》,有的干脆到寺庙里请出家人诵,回向给他们,一请就是几十部、上百部,甚至上千部的都有。所以岱山这个地方,出家人包括居士几乎人人都会背《普门品》。国外也有很多人把《普门品》作为日常课诵本的。我也希望通过这次讲经,大家对《普门品》能够生起更大的信心,多多诵持《普门品》。


图片


《妙法莲华经》中佛有这样的赞颂:“若我灭度后,能奉持此经,斯人福无量,如上之所说,是则为具足,一切诸供养,以舍利起塔,七宝而庄严,表刹甚高广,渐小至梵天。”有人以七宝造塔供养佛舍利,塔高到梵天那么高,上面还悬挂“宝铃千万亿,风动出妙音,又于无量劫,而供养此塔,华香诸璎珞,天衣众伎乐,燃香油酥灯,周匝常照明。”这样的供养有多殊胜?世尊说,如果在末法恶世能够持诵这部经,就如上面一样具足了种种供养。“若能持是经,则如佛现在,以牛头栴檀,起僧坊供养,堂有三十二,高八多罗树。”


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有这部经在,佛就在。我们现在以这样的因缘,作这样的法会,感应到佛又出现,观世音菩萨的威德神力又加被到我们头上。牛头栴檀不是一般的香,现在想找牛头栴檀来烧香都找不到了。用这么好的香木来造僧房,“上馔妙衣服,床卧皆具足,百千众住处,园林诸浴池,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屋里吃的、穿的、用的一应俱全。这还了得?我们造这个观音寺功德就已经很大了,更不要说造那么多庄严的寺庙,而且种种庄严具好。然而佛却说:“若以信解心,受持读诵书,若复教人书,及供养经卷。”“受持”就是奉受行持;“读”是照着本子读,“诵”是不看本子背,“书”是用笔抄写,或者你自己不会抄写,出钱请别人书写也可以,再或者你不会写、不会读,也不会诵,就把经书放在家里供着。“散华香末香,以须曼薝葡,阿提目多伽,熏油常燃之。”以各种花、香、油灯供奉经书,有人知道经书可以避邪,家里就请一本经书供着。


以前有朝圣的出家人把经书抄写得很小顶在头顶上,或去朝普陀山,或去朝五台山。就有一个出家人这样顶着朝圣,感得文殊菩萨现身来见他。“如是供养者,得无量功德,如虚空无边,其福亦如是。”这样供养的人所得的功德无量无边,广如虚空不可尽述。佛说,受持《妙法莲华经》的人功德和祂一模一样。“况复持此经,兼布施持戒,忍辱乐禅定,不瞋不恶口。”何况此人受持这部经的同时,又修持布施、持戒、忍辱、禅定等六度万行,对人恭敬,不瞋不恶口。“恭敬于塔庙,谦下诸比丘,远离自高心,常思惟智慧。”而且经常到庙里绕塔、转经、礼拜诸佛菩萨,对出家人谦下恭敬,远离贡高我慢心,常常思惟智慧。“有问难不瞋,随顺为解说,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有人来恶意地问难:你这样做有什么用吗?他也不生瞋恨心,还心态调柔地随机为他作解说。


“若见此法师,成就如是德,应以天华散,天衣覆其身。”佛前面赞叹,如果能持这个经,又能够如是这般地样样去做,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法师,功德是很大很大的。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做不到,见到有这样做的人,也应该随喜赞叹,因为他能这样做就可以称为法师。一般我们以为会讲经的才叫法师,但是《妙法莲华经》很奇特,你不会讲经不要紧,哪怕你升起高座不讲解,就诵《妙法莲华经》,就是诵经法师,会书写就是书写法师,你受持这个经按照这个去修,那更是法师了。


如果有人成就如是功德,就应以天花散在祂的身上,以天衣覆盖在祂的身上。天花人间很少有,在天台山有一种天花,据说是智者大师成道的时候天人散下来的。天衣更是不可见,真正的天衣很轻很轻没有分量一样,有句成语叫“天衣无缝”,说明天衣不是人间手工那样一块一块缝起来的。在印度有一种上好的衣服,有人说“这不是人做出来的”,这话不是骂人的,是赞叹这衣服是鬼斧神工做出来的。我们这次法会,居士林外面搬了很多花来,也应验了佛在经里所说的话,以这个讲经因缘令世尊再现在前,感受到观世音菩萨的大威神力,这些都是很大很大的功德。


“头面接足礼,生心如佛想,又应作是念,不久诣道场,得无漏无为,广利诸人天。”我们平时礼拜的方式就叫头面接足礼,见到上面这样的法师,也应该当祂是佛一样地看,心想,祂不久就能够证道了。道场就是成道之地,就像世尊的金刚座一样,这里面包含两层意思:就像佛对地藏菩萨说的那样,如果众生听到了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当知是人离佛不远;这里也是,如果有这样的善缘,遇到这样的法师善知识,我们自己离成佛也不远了,待证得无漏无为的菩提心之后,就能够利益无量无边的人天诸众生了。“其所住止处,经行若坐卧,乃至说一偈,是中应起塔,庄严令妙好,种种以供养。”


遇到这样的法师,在祂住过、散步过的地方,或者祂坐了一会、说过一句偈一句法的地方,都应该起塔,留给后人见一眼、顶一礼,也能结下殊胜的一乘佛法之因缘。“佛子住此地,则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一切广大有缘的佛子住在这样的地方,会得到佛一样的受用,因为一乘大法与十方诸佛同一体性,虽然我们还是佛子还在因地,显现的还是凡夫还有烦恼,但是我们住在这样的一乘大法当中,就可以得到佛一样的受用。


所以,佛法有时候用狮子来作比喻,狮子虽小吼起来其他动物都非常害怕;有时候用大鹏金翅鸟来作比喻,这种鸟在蛋壳里面就已经金翅具足,壳子一破马上就会飞,不像其他的鸟出了壳是光光的,毛还没长好蹒跚地学走路。我们佛子也是这样,入了佛的因地,就是入了诸佛的本地,常住在这一乘大法之中,离成佛也就不远了。


图片


这次我们听了《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后,要有这样的觉悟,既然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以种种行跟众生结缘,你要相信,我们的行住坐卧都不离于其中,都在观世音菩萨的福德大海当中,不离诸佛的功德果海。试问:观世音菩萨在哪里?诸位现在坐在哪里?诸佛菩萨一直以慈眼看着我们,不要听完经一站起来就忘了。


“若坐若经行,不离于其中”,观世音菩萨的福德大海,就是我们的皈依处,要有这样一种坚定的信心。这时,你再迈脚往家走的时候,你就知道真正的“家”在哪里了。把我们听经过程中产生的智慧落实在心里,不要再去入那个众生的业海,要入观世音菩萨的福德大海,就像弥勒菩萨背了一个大口袋一样,把什么都装进去,知道吗?我们也坐在弥勒菩萨的大口袋里,也坐在观世音菩萨的大慈悲海中,所以,不要问观世音菩萨在哪里?你要常常问你自己在哪里?那你就有皈依处了。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到这里已经讲经圆满。




未完待续图片



图片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图片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图片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相关文章
· 莲池大师:关于我们的人生爱好
· 以孝治家,幸福万家 ——党组织领导以孝治家行动大数据运行平台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
· 苏东坡、王阳明、龚自珍的前世今生
· 迅速消除新生儿前世业障、令他现世福寿增长的方法——《地藏经》讲记第18课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有声书 | 第十八集
· 农历十月十五,禅宗三祖僧璨大师圆寂纪念日
· 这样的家族不仅富过三代,而且福报延三代
· 佛教动画:阎罗王最尊敬的祖师—永明延寿大师的故事
·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有声书 | 第十七集
· 文殊大士灵应录 —— 往来自在三沙弥
· “惭愧”二字是修行的最底线
· 五百饿鬼因何升天变五百天子?
· 为什么我们还被业障障着?因为我们的祖先还在地狱、饿鬼道受苦啊!——《地藏经》讲记第16课
· 澄清妄念 彻见本来
· 吉人首先能守住口业 —— 口业重福报会损失得非常厉害
· 安住在寂静安稳的状态,这就是修行
· 『天宁梵呗』 三皈依
· 寺院用斋为什么要先念供再行堂?—— 原来这个规矩是这样来的!
· 【周末素食厨房】给你不一样的沙拉,减脂又健康!
· 悟公上人:学佛修行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