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lokiteshvara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GuanShiYin
传喜法师 述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世音自在菩萨!
顶礼恩师悟公上人!
这部《妙法莲华经》总共有三个译本,一是西晋会稽永康年间的竺法护尊者翻译的,名字叫《正法华》;二就是东晋长安由鸠摩罗什大师翻译的这本《妙法莲华经》;三是隋朝时在大兴善寺,由北天竺沙门、阇那笈多菩萨翻译的,名字也叫《妙法莲华经》。虽然有三个译本,但是历史上流传最广,大家最喜欢受持的,还是鸠摩罗什大师的这个译本。
《妙法莲华经》总共有七卷二十八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在经中是第二十五品,所以这里没有“如是我闻”,上来就直奔主题。《普门品》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是长文,第二是偈颂,第三是这一品的功德。现在,我们讲正文的长文部分。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
“尔时”,可以理解为佛讲法的当时,也可以理解为现在,因为佛法是超越时空的,没有过去、现在、未来,所以也可以理解成就是我们现在的讲法时。无尽意菩萨是谁呢?按经典的文字表面义来解释的话,就是东方不动佛如来座下的大弟子,作为菩萨看见众生的苦难没有穷尽,菩萨的愿行也没有穷尽,所以叫无尽意菩萨。但是今天我还教你们更深一层次的理解:无尽意菩萨就是你,就是在座听经的你们每一个人。为什么叫“无尽意”呢?我们反省一下:我们脑子里的想法有没有始、有没有终啊?这个去了那个来,无穷无尽一分一秒都不曾停过,是不是?所以我说,你就是无尽意,应作如是观。无尽意菩萨为什么要来问佛呢?祂是发了菩提心的菩萨,祂是代众生而来问佛的。
弟子向世尊请教问题时要具足恭敬,不能坐在那里直接就问,而是要起座,很恭敬地偏袒右肩,这样表示低下,表示自己作弟子持劳相,就像主人身边的佣人一样,挽起衣袖随时准备做事情。合掌向佛是具足礼仪,合掌是把散乱心收成一心的状态,这叫如理如法。佛有十个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很多佛教徒不知道,为什么有时候叫佛,有时候叫如来,有时候又称世尊呢?社会上的人就更不知道了,以为如来佛是一个人,释迦牟尼佛又是一个人,其实不是这样子的。每一尊佛都有很多很多的名号,佛的名号都是佛的功德的体现,佛的功德无量无边,佛的名号也是无量无边,都是佛的力量化现出来的。我们在喊某个人的名字,其实也是在喊佛,你能理解吗?甚至有情无情一切诸种都是佛的名字,你说妙不妙?但是我们听不懂,我们众生不明白这个甚深的道理,也记不住那么多佛的名号,所以就把无量无边的佛号归纳为一万、一千、一百乃至我们最常用的这十个名号。曾经,阿难尊者因一个人在偏僻的地方有点胆怯,就请问佛:如果我一个人在僻静处,心中有恐怖怎么办?世尊就告诉阿难:如果你一个人走到偏僻而且很恐怖的地方,或者狼虫虎豹经常出没、山精鬼怪藏身之处,你汗毛竖起非常恐怖,这时你应念如来十号,马上怖畏消除。这里无尽意菩萨称“世尊”,是因为佛是所有人天中最尊最贵的,是人间天上三界的至尊。
【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经里是无尽意菩萨问佛的,但是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疑问呢?前面我说无尽意菩萨也是你,那么或许你也会有这样的疑问:观世音菩萨名号遍满十方,祂的功德,祂对众生的利益,我们也都知道一些,可是祂为什么叫“观世音”我们却不知道,那么,佛是怎么样告诉无尽意的呢?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这里佛从众生苦难的角度先总的回答,这世间的苦难有多少啊?不要说无量百千万亿众生的苦恼了,就是我们一个众生有多少苦恼?我们活一天就有一天的苦恼。你说:我怎么不觉得呢?看看,你们坐在硬硬的地上,时间长了就是一种苦恼,是不是?最好坐在沙发上。但是仔细想想,让你在沙发上坐5个小时,你也会觉得很辛苦,你会说,坐得这么久了,散个步就很享受了。但如果让你散5个小时的步,你会觉得怎么样?你又会觉得很辛苦,最好能躺在床上休息。人的任何状态都是一种堪忍的状态,所以每个人每天都在经历着各种各样的苦恼。
苦恼一词还分内外两层意思,苦是外在的,恼是指心里的,所以每个人都有各式各样的“受诸苦恼”,更不要说还有百千万亿的众生了。佛告诉无尽意菩萨也就是告诉我们:只要你能够“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佛首先赞叹观世音菩萨的威德之力,你就是有再多再大的苦恼,只要你称观世音菩萨名号,都能有求必应,对一个众生是这样,对无量百千万亿的众生也是这样,所以我们树了一尊菩萨形象叫千手千眼,就是由这个道理开显出来的。其实我们想想,观音菩萨又何止千手千眼?众生有无量数,观世音菩萨就有无量个手、无量个眼来照见我们,用祂那慈悲的大手来帮助解救我们,我们对佛所讲的这个方法应该心生诚信,一点也不要疑惑。
在很多观世音菩萨的感应录中我们可以看到,不管何种样的人,只要他在最危难的时候,能够想得起观世音菩萨,都会得到极大的感应。我们在座的就有不少人得到过观世音菩萨的感应道交。我们哪一个没有外在的苦难,没有内在的烦恼?谁不想摆脱这些数不尽的烦烦恼恼啊?佛教给我们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能够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你就能得到解脱。这个“观其音声”的“观”,这里应读第四声“灌”音。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前面是总说,下面是逐个说,以“地水火风”这些我们众生最常见的、最怕的灾难苦难分别地来讲。
观世音菩萨曾在《大佛顶首楞严经》里面自己讲过:久远劫前,“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观世音菩萨在因地修这个法门时,“初于闻中,入流亡所”,而入三昧,因修这个法门,最后证得和佛陀一样的果位。
这个因缘我在这里补充一下:“观世音”这个名字还是观音佛给祂取的,这个法门也是观音佛传给祂的。这个法是以正思惟观智,反观能闻的闻性,不是我们现在用耳朵向外闻声,向外闻声就执著在外境的声尘上了,而是用正思惟的观智回光返照,往内反观能闻的这个本性——是什么在闻?之后再“入流亡所”,这样从闻性上下手来做功夫。因为闻性是无有生灭的,我们这个闻尘是有生灭的,所以我们的修行也要向观世音菩萨学,要能够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楞严经》里面佛和观世音菩萨都这样教我们,怎样修行啊?不要随着外面的根啊尘啊去,要背尘合觉,回光返照,“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所以闻思修不是简单的闻法、思法、修法,而是直接地从“闻性”上下手,以正思惟观智,称“性”而修,从“性”上下手去修,是这样子的闻、思、修,这样就可以直接入三昧,三摩地就是正定。
为什么我们听经这么尊贵?就是因为经可以告诉我们修行的方法,《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里讲到:“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是说达到一个很深的定的时候,在这个定中“如是渐增”,定久了之后,到了那种“闻所闻尽”,能闻与所闻全都消尽了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的耳根已经失去了作用。平时我们的六根追逐外面的六尘,佛教形象地把“眼耳鼻舌身意”比作六个贼,把自己家里的财宝都偷尽了,大家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啊。怎样才能把这六个贼抓住呢?我们现在讲的“闻所闻尽”,就是把这个贼给抓住了。
“尽闻不住,觉所觉空”,不单抓住这个“根”,把这个漏洞给堵住,不让它往外漏,而且还要把内在的“能觉”“所觉”也要空掉,把这个根的主谋“识”也给逮住,擒住“识”这个贼王,就能把“识”给灭了,我们学“唯识”的,这个“转识成智”如果没有具体的方法,也会成为空谈。
“空觉极圆,空所空灭”,不单单“识”灭了,而且“智”所显现的一切法,到空觉极圆的时候,空和所空也要灭掉,这就是空性圆明,在智里面所显现的各种法这时也解脱掉了。因为执著有两种:一个是对“我”的执著,再到甚深的层次还有对“法”的执著,这些执著的结如果不把它们一个个解开,我们就会牢牢地被系缚在这个生死的大海中。
“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到了这个境界,人就彻底解脱了。佛教里面的概念就是“人无我”证得了,“法无我”也证得了,连这个空也没有执著,寂空也不生,这个时候“忽然超越世出世间”。本来我们修的时候还有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区别,修到这个层次就像六祖大师说的“烦恼即菩提”,烦恼和菩提没有两样,世出世间法都一样,也就是我们天天晚课的时候念的:“二谛融通三昧印”,胜义谛和俗义谛完全融通,这个时候,才真正修到法的“中道”上。
所以在这个“中道”之前,我们应该有出离心。不是说我们佛弟子要消极避世,出离心是学习的一种状态,就像小孩子去读书,不可能叫他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吧?我们学佛也是这样,暂时放下一些执著,一心投进去好好地修行,修行及格了之后,能超越世出世间了,这时候做世间的法也是在行菩萨道,做任何一件事都是在修行。就像观世音菩萨天天一刻也不停,众生请求祂有求必应,救度一切众生。
我想观世音菩萨肯定比领导人还忙,但是祂是不是世间的凡夫呢?祂是大菩萨,再忙也不会忙得忘了自己而变成凡夫。所以,真正的佛教国家往往也给修行人这种机会,但一般的社会是不理解的,他们不理解佛弟子不劳动啊,光是念啊唱啊,学这些有什么用呢?但是佛教的国家都知道,像日本、韩国、泰国,泰国的国王也要出家一段时间,专门学习佛法,然后再还俗做国王,这样他做国王也会做得比较好。作为我们,以后要给自己创造一些修学的环境,给自己争取一点自由学佛的时间,对世间的法看得轻一点,多把握一些修行的机会,这个也可以称为一种出离心。东方人的思惟和价值观念,叫安贫乐道、知足常乐。
安贫乐道就是对现有的物质条件感到满足,对自己的修道要抓紧。因为物质方面的东西再多,也填不满我们的欲望,欲望是无边无际的。现在有人也慢慢了解了,给子孙留下很多财产不一定是好事,或许害了子孙也不一定。现在就有一些暴发户,夫妻都非常忙,孩子却在外面变坏,口袋里装了一百块一千块泡网吧,学校也不去了,是什么在作怪呢?就是贪执这个物质世界,放弃了对自己道德修养的熏陶。古人说,一个人安贫乐道就是最佳的状态。幸福从哪里来?为什么知足常乐是我们东方人的一种修养,一种美德?一个人知足的话,就是躺在地上他也是快乐的;一个人不知足的话,就是处在天堂里他也是忧恼的。道理很简单,因为幸福是心灵的状态,它属于精神的范畴;物质只是一种催化的作用,或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如果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快乐将不复存在。我们东方人说这是做人的大哲学,它本来就是一种财富,有了正确的人生指导,会省去我们很多的奔波劳累,让我们的心灵得以纯净。
这里,我较深入地讲了“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我从《楞严经》的角度把这个“因”讲得比较多,因为《楞严经》是诸佛菩萨的正因,全名叫《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这个经里把修行的正因讲得最彻底。
《妙法莲华经》是讲果的,所以在这本经里,佛陀的回答没有侧重在因上,而是在果上,这就是我为什么要作这些补充。大家要知道,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这个因和缘是从哪里来的呢?佛已经在《楞严经》里讲得很清楚了,观世音菩萨就是以“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而成就“观世音”的,所以现在佛就直接讲果地的观世音菩萨,只要听闻求救的音声,即时便能施以果地的威德而与解难。
以前,我在杨岐寺曾经讲过三卷《楞严经》,在石家庄讲过一卷,都是侧重在因上,这次《妙法莲华经》我是第一次讲,侧重点是在果上。佛教里叫“开智的《楞严》,成佛的《法华》”,一个是如来的正因,一个是如来的果德。众生苦难的根本是知见太狭劣,烦恼太多,所以我们的修行在因上要学习观世音菩萨,修耳根圆通。文殊菩萨也出来证明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就是说此处众生的耳根最利。我们的眼睛只能看前面而看不到后面,耳朵却能听到四面八方,六根中耳根最对此方众生的根器,所以说从能听音声的“闻性”下手,听到声音的当下回光返照——谁在闻?找出这能闻的闻性,性本身就是无上道,快不快?如果你这个耳朵跟着声音去了,那就是凡夫,一回光返照,自性就是佛,一念反闻就是一念佛,念念反闻念念是佛。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头顶上坐的是阿弥陀佛?因为观世音菩萨最会念佛,我们虽然嘴上念,但不会真念,都是在相上修,没在性上修,这叫染污修,也是一种相似修。真修的万修万人去,观世音菩萨是真修的模范,观世音菩萨手里拿着一串念珠,头顶着一尊阿弥陀佛,祂是怎么念的呢?祂是反闻闻自性,这个性就是阿弥陀佛无上道,无上就是无量,没有超过祂的,这个性就是阿弥陀佛,这才是真念佛,大家一定要知道修行的要点。所以不管你是修观音法门,还是念佛法门或者其他法门,你都应该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学会正修行,这样,我来这里讲经也就不空过了。这一次讲经有录像,以后会有很多人听到这次讲经,也希望看到录像的人提起这种正念,学习观世音菩萨从闻性上修行,文殊菩萨也亲自出来给我们证明,本师释迦牟尼佛也认可“如是如是”。从耳根起修,“一根归元六根消怠”,真正地有一根回到了佛性,其他的根也都会有这个功能,所以自然地达到“都摄六根”的作用。
未完待续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