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装书局推出的《慈风普扇》属于传统文化智慧类散文集,是传喜法师近年来海内外报刊专栏的文字辑录,共分3个篇章、5个部分,42篇。涵盖生命的议题、文化的传承、精神生于道、佛教与科学、自信与自觉等内容,引导我们从种种错综复杂的信息里,找到安身立命的定海神针。《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通过本书的阅读,以期激发今人乾健不已的精神。
在当今技术成指数级增长,人工智能对整个世界的颠覆愈来愈令人咋舌的时代,人类的前途及个体生命的价值何在?本书深入浅出,法师从自我生命的体验出发,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如母有情的厚爱融化在字里行间,分享了道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启迪心灵、唤醒心灵,呼唤人性的回归;在这个信仰重建的时代,又超越信仰、超越宗教,以多维的视角,引领读者直探生命的本义,实现生命的超越,从而阐释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本质。
上篇 生命的议题
一、看破“无常”的本性
二、保持正觉 如沐春雨
三、滴水入海 心心相印
四、美在月光里行
五、“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六、“妈妈生了弟弟,哥哥哭了”
七、生命的追问
八、冰对水说
九、装藏心灵世界
十、智慧,是一种能量的传递
十一、孝心天堂
十二、“你是谁”
十三、“我,就是惑业”
十四、孔子“苦”中的境界
音频版(走路、坐地铁都可听)
上篇 生命的议题
十二、“你是谁?”
泰国的阿姜查尊者,有个美国徒弟,一次坐在车上正打妄想,尊者突然回头对他说:
“你,在想念洛杉矶的女友。”
“哇,我想女朋友,师父怎么知道了?”这位比丘大惊失色。
阿姜查尊者接着说:“你给她写信,让她给你寄一样她非常私人的东西。等你想她的时候,可以拿出来闻一闻、看一看,以解相思之苦。”
“师父,真的可以这样吗?”
“当然可以啊!让她给你寄一瓶她的大便,在你想她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闻一闻、看一看了……”
听了这番话,车上的人哄然大笑。
看似玩笑,实则这是在救他,这即是一个智者的慈悲。当被贪欲之钩钩住的时候,身出家了心却还留在世间。现代科学认为男女爱染意触是荷尔蒙所为,古德亦言“食、色,性也”。试想我们有没有执着?无论是婚姻还是感情,我们能维持多久?喜新厌旧,是人的特性,可也离不开动物本能。在生理本能上,人跟动物有多大差别呢?
那怎样去对治?细想之下,老和尚这帖药还是很灵光的。试想,你到底在爱她什么呢?实则不是你爱她,而是你心存困惑,是你没有智慧去超越这个本能,而被困在了本能这个陷阱里。
“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云,“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不论美丑,男女皆是四大合成,九孔长流不净,“薄皮之内,纯是不净。外有四大,变为饮食,充实其内。谛心观察,从足至发,从发至足,皮囊之内,无一净者。”而人倘若安住在智慧的念头里,脑垂体的分泌物即会减少,分泌物一减少,男女的贪欲即会减少。
而佛法就是教我们怎样克服这个黑暗,怎样超越而又不被其所伤。《佛说四十二章经》里讲:“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然而,“人系于妻子舍宅,甚于牢狱。牢狱有散释之期,妻子无远离之念。情爱于色,岂惮驱驰!虽有虎口之患,心存甘伏,投泥自溺,故曰凡夫。透得此门,出尘罗汉(《佛说四十二章经》)。”佛法是给我们一个阶梯,让我们戒无漏、定无漏、慧无漏,借此可爬出这个陷阱。可见,这服妙药即是阿姜查尊者的慈悲,是佛陀的慈悲。因为这是人性之殇,是本能之痛。可叹芸芸众生,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困在其中,如牦牛爱尾,饮鸩止渴。
佛言:“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常行二百五十戒,进止清净,为四真道行,成阿罗汉。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次为阿那含。阿那含者,寿终灵神上十九天。证阿罗汉。次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还,即得阿罗汉。次为须陀洹。须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证阿罗汉。爱欲断者,如四肢断,不复用之。”“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道人见欲,必当远之。”“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佛说四十二章经》)。”
如果能够破除人性的黑暗,克服生理、心理的缺陷与渴求,继而逃出这个陷阱,这个生命才能真正做主!否则,谁能不死呢?——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两端的问题若没有解决,那其间的过程又意义何在呢?如果死亡仅是生命的结束,那活着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我们所依循的这个密闭循环岂不成了最大的牢狱?它潜在的痛苦绝非讳言即可回避的。活着,若能摆脱死亡的恐惧又能每天活出点质量,那才能够对得起自己死亡的那一天。
玄奘大师圆寂的消息传至长安,举国悲悼。唐高宗哀叹“朕失国宝矣!”甚而罢朝数日,并对群臣叹言:朕国内失奘法师一人,可谓释众梁摧矣,四生无导矣。亦何异于苦海方阔,舟楫遽沉;暗室犹昏,灯炬斯掩!《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里有这样的记载,苦海波浪汹涌,但是舟楫已沉;人天黑暗,但是明灯已灭!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不是《马说》里的慧眼识才,而是祈祷圣贤降诞人间。百年人生如白驹过隙,一个圣贤很清楚祂每天要做些什么,祂会倾其所有地去利益众生;一个明白道者,在德上也肯定是圆满的。相反,越是不明白道者在德上才会越发空虚,才会及时行乐,无知造恶。所以,没有圣贤的世间犹如人天长夜。
梦参长老、一诚长老、寒山寺的性空长老,等等,高僧大德们近来纷纷圆寂了。我们在深切哀悼之余,试想又能哀悼些什么呢?祂们都已功夫成片、坐脱立亡、了生脱死,已上品上生至极乐世界了,祂们都已解脱了,而我们又能痛哭祂们些什么呢?如果我们生死未了、烦恼未降伏,佛法不明、道业未成,还在生命的黑洞里莫名挣扎,那我们岂不更加孤独了吗?若然真的哀伤,还是为我们自己吧。
然而,通过悼念这些老人家,看看祂们人生的活法,或许对我们也是一种莫大鞭策,对修行抑或也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因为祂们一辈子修行,用自己全部的生命为我们揭示出佛法的深层奥妙,用祂们质朴无华的百年人生给我们作出了最圆满的解答。
明学大和尚,谨遵印光大师付嘱,坚守灵岩道风,最后走的那一天跟印光大师是76年后的同一天,这才是真的了不起!生能度众生,死也能度众生。这是佛菩萨的慈悲,也是一切诸佛菩萨的伟大愿力。
到了灵岩寺,当家悟戒法师很慈悲,带着我们一一朝拜顶礼。在印光大师亲撰的一块碑文前伫足,“菩萨有应运而生,渡劫而来”的字样赫然在目。因而,我们应记得那些在黑暗中还擎着火把的人,在急流中还扶着桥墩不倒的人,是祂们用脆弱的身躯、坚强的毅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而印光大师、虚云长老、悟公上人、明学长老、一诚长老等老一辈出家人正是这样的人,祂们应劫而来,忍辱负重,百折不挠,于水深火热中擎起真理的大旗,续佛慧命,延续着人类文明。
佛教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即是指积极地创造美好因缘;“四大皆空”,是指积极地重组四大,排列成最优美的生命组合——佛塔的样子。这也是为什么一个佛子,要积极地自我修行去奉献家庭、奉献岗位、奉献社会。因为他相信命运是可以改变的,人类的劫难是可以减弱的,而绝非所谓的“佛系”凡是不肯努力不肯奉献,却成了懒惰、推卸、逃避的借口。
所以,学习佛法不仅能拓展心胸、包容异己,而且能善待对方,实则是化解了我们内心的困惑,实现了生命的超越,这即是学佛的功德。无论是婚姻危机还是情感困惑,或许都可以从中获得某些启迪。因而,有婚姻有家庭者需要学佛,不学佛不足以化解家庭矛盾,否则冷战热吵也是异常尖锐激烈的。同样,单身者也需要学佛,否则你的雄性激素、雌性激素何以去降伏?佛教里讲持戒修定可以提升生命力,道家亦言:“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
纵观历史,宗教不仅是人类智慧的伟大宝藏,也是人类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自我生命的驾驭、反省,从形而下到形而上的这种规律性的认知即为宗教,在地球文明向宇宙文明探索发展及其衔接的这一轨道上,这个文化一直在伴随着我们人类。四大文明古国也好,人类的早期文明也好,实则都充溢着这一文化。而且愈是在远古时代其标志性愈强,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全部。无论红山文化、良渚文化还是大汶口文化,包括中华文明标志性的一个重要角色——“灿烂的青铜文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器,由形而下到形而上,其纹理也无不充溢着这一标志。
譬如,三星堆出土的那些含义不同的各式面具,是古人在提醒我们:人是有神性的。有的人面像戴有五佛冠、修行的耳环等,这已属报身修法。有的没戴五佛冠,即指化身佛,戴上帽子即指报身佛。报身佛,即揭示了事物的内在结构、内在规律。可见,任何事物的外在显现都是由其内在结构、本质、规律决定的。现今对三星堆出土文物的阐释也大都围绕着神权,多数认为权杖是皇权的象征。其实,像古埃及的法老也拿权杖,试想法老为什么能肉身不腐?若依照佛教就很好解释,意味着祂已修成了肉身不化,不单单思想上达到了真理,说明心达到真理的状态后身体也可以不朽,这即是相随心转。我们常说思想不朽、真理不朽,实则连肉体也可以不朽。法老肉身不腐,即是这一标志。
同样,色彩绚丽、雕琢细致精美的玉璋也是表法的。在过去,玉璧、玉琮都代表一种法器。“璧”表天,“琮”表地,“璋”表通天地。中国古代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都要手执笏板,捧在手里有点像玉璋,意指人是可以通天地的。那怎样通,其奥秘何在?像梵文里的“阿”字亦表通天的一个通道;“琮”表地,地中有天,方形表地,地中又有一个圆孔。当然,这都需要懂的人去传。像玉璋下面的花纹也有戒定慧的意思,一层一层地向上升华,升到一定程度后,有一个通道就可以了。所以,人活在天地之间最大的尊严就是由形而下可以升华至形而上。这,就叫知“道”。
然而,我们总是一味试图要摆脱宗教,竭力要与宗教划清某种界限,殊不知从这种非理性及其非客观态度里恰好暴露出我们的主观与偏狭,而正是这种主观再次将我们推向了极端。从肉体到精神生命到底怎样升华,在这一终极课题面前的茫然,不难看出我们自身的缺陷与局限,而这种愚昧与幼稚使得我们尚不足以了解自己的生态。然而,一旦打开佛教的经典,所有的迷妄与挣扎都将迎刃而解,一通百通。
在21世纪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即便人机大战,最终电脑战胜了人脑,也只不过是个运算、一个物理反应,是电脑的存储容量较大而已,也谈不上什么高明。作为一个生命活体,我们肉体的物理反应、化学反应,还有更为奇妙的东西。倘问人跟动物的区别到底在哪里?人跟电脑人的区别到底是什么?这,倒颇值得我们好好研究一番。
网上曾有一段视频:梁冬对基因科学家尹烨的一个访谈——《听尹烨讲述:你是谁?》。梁冬问:“如果以你现在的知识,再加上你所有的体验,你会发展出一个你的生命观,能否跟我们简单分享一下你的生命观是什么,或说你认为什么是生命?”
尹烨回答:生命是可以感知到有机和无机之间界限的一个类群,只不过人类在于常规的所谓植物和动物感知之外,又多了很多的观感。如果我们用六识去讲的话,就是在眼耳鼻舌身之外,我们又多了意,所以才会有色声香味触法。
简言之,人类其实就是一个物种,而且很难说是在进化还是在退化之中。Evolution的正确翻译叫演化。严复翻译的最准确——《天演论》。我们只有拼命去适应环境,才能与环境达成一个“共同体”。当一个人开始清醒地意识到,我必须要主动接受这个变化,并且演化的时候,他就充满了某种生命的觉知性。正因为如此,人们开始学习、开始运动、开始用更好的一些东西去装备自己。学习,其实不是让你变成全知全能,学习的一个最大特点是让你觉得开始不再害怕未知。已知圈越大,未知圈就更大,学得越多,不知道的就更多。
所以,这就是宗教为什么会产生?就是到一定程度,当大家都想不通了,只能升维。不要在当前的理论框架下继续在二维平面扩展,要升起来,只要升高,哪怕只是一点点,我就可以无限地看见我的边界到底在哪儿。在这个过程中,你就明白,原来科学和人文本就走在一起的,越往山顶爬,它们越接近。
升维之后,就能很清楚地看见我的边界和局限到底在哪儿,反而也就不惑了。因为这就是我的边界,我就变得很舒服,在向自然科学顶峰攀登的过程中,是一定需要人文光辉去浇灌的。
“在向自然科学顶峰攀登的过程中,是一定需要人文光辉去浇灌的。”请谨记这句话。我想,一个渴望复兴的民族,在渴求创新与发展的同时一定不能缺少和忽视的是精神血脉和人文情怀,而且一定要遵循其规律、了解其魅力、把握其精髓。他接着说道:
“我们今天所有的技术,无论我今天所讲的是对是错,或是今天对明天错,关键是用者之心‘我’必须是善的!如果像我这种掌握了大量科学技术的人,倘若我一天到晚都想着怎样去毁灭这个世界,那就可怕了。”
正所谓“善”如果有原因,它将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其结果,也不能称之为“善”,“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这是列夫·托尔斯泰心中的“善”。倘若我们做广告说“谁做好人,发年终奖一千万”,纵然趋之若鹜,那又有什么好坏之分呢?为了年终奖去做好人的,恰恰证明了自己不是什么好人。“即便好人没好报,我依然义无反顾”,正是这个精神才延续着人类文明。
人,这个物种才有希望。
未完待续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会每天给您带来一段震撼的阅读体会,音频可保存,走路、坐地铁都可以听。
《慈风普扇》喜马拉雅有声书
扫描二维码聆听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赠阅新书】活动申请链接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