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
十
大
弟
子
传
第九节
优波离尊者
波罗木叉是大师 依教奉行修总持
金刚宝珠常在握 美玉无瑕时护之
诸佛本源精进力 菩萨母体笃行思
西土南山规范普 缁门楷式众基石
众僧上首
优波离,汉译上首,以其持律,为众僧之首,故名。又译近执,以佛为太子时,曾为亲近执事之臣,故名。优波离尊者一生都跟着释迦牟尼佛的,侍奉佛的──在佛是太子的时候,他就来做佛的护卫;佛修道的时候,他又做佛的一个护法;佛成佛了,他做佛的弟子。他这一生,没有离开过佛。因为没有离开过佛,所以叫“近事男”。他本来的名字叫“车匿”,又叫“优波离”。佛一举一动,优波离尊者都记得;佛一生的事情,他都清清楚楚的。《楞严经》中记载优波离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亲随佛踰城出家,亲观如来六年勤苦,亲见如来降伏诸魔,制诸外道,解脱世间贪欲诸漏。承佛教戒,如是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微细,性业遮业,悉皆清净。身心寂灭成阿罗汉。我是如来众中纲纪,亲印我心。持戒修身,众推为上。佛问圆通,我以执身,身得自在。次第执心,心得通达,然后身心一切通利,斯为第一。”
优波离出家后,很快证得圣果。他在生活上很重视行住坐卧四威仪。对佛制定的戒条,都能一一严加遵守,从不毁犯,被大众推为持戒第一。僧团中一些不持戒的人,对他不大欢迎,看到优波离来了把门关起来,不予理睬,偷兰难陀比丘尼竟当面骂优波离说:你在僧团里兴风作浪,提倡什么戒律,给我生活上增加了不少困难和苦恼。佛陀了知这一情况,把那些对优波离无礼的比丘、比丘尼叫来,严肃的诃责说:你们对持戒的比丘不尊敬?还有谁值得尊敬?戒是汝等大师,戒住则法住。你们不尊敬戒,就说明有非法的企图。
持戒第一
优波离在僧团中被公认为持戒第一,他常向佛问戒。如迦毗罗的释迦族,法律规定:凡释迦族女子,不得嫁给别族的男人,犯者治以重罪。当时释迦族黑离车女,青年丧夫,有许多异族青年向她求婚。可是丈夫的弟弟想将她占为己有,不允许她外嫁,并把她打伤。此人即逃到祇园随比丘尼出家。迦罗国政府到处通缉此女。优波离将此事报告了佛陀,并请示说:犯了国法的人,是否可以收留她出家?佛答说:假若有人犯了国法,在未宣判无罪之前,僧团不可收他出家。并把收留黑离车女出家的比丘尼叫来诃责一顿。清净僧团内,对犯了戒律的人,还要摈弃出去。犯了国法,自应受国法制裁,僧团不能包庇犯罪分子,不能抵触国法。有一天优波离问佛:比丘、比丘尼是否可为社会上男女做媒?佛答说:若比丘、比丘尼持男意至女边,持女意至男边,乃至介绍一交会,就犯僧伽婆尸沙罪,须要悔过。戒是规范身心,防非止恶,而男女问题最易给人带来烦恼和不安,所以在戒律中对此限制特多。
僧团扩大后,依法修行证果的人很多,犯戒的人也不少。像比丘中的迦留陀夷,提婆等,比丘尼中的修摩,婆颇,偷兰难陀等。这些人常在僧团里挑起争端,制造矛盾。佛就派德高望重,能辨别是非,主持公道的优波离,到各处调解纠纷。如佛派他到拘单弥国,沙祗国去息诤。优波离息诤的原则:‘彼处诤事彼处断’。意即那里的是非那里了,不把争端的事扩大,不将争端的话传播。优波离调解纠纷的方法,重调查研究、重证据,从不偏听偏信。他接受一个事件的处理,先召开不同物件的会议,晓喻大众说:我奉佛慈命,为你们好争者作种种羯摩、摈治汝等。有的比丘自知理亏,看到执法如山的优波离,就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不敢相争,这就使一场争事,化为乌有。
关心病比丘
有几次优波离乞食途中,见一病比丘卧在粪秽中,不能自起。又看到有一比丘见一病比丘卧于路旁,装著不见,绕道而行,不愿照顾病比丘。还有的病比丘,认为患了病,即可不须持戒,随意行事。优波离将这些问题向佛提出来,请求开示。佛陀答说:生病比丘应住于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室中。弟子应常侍左右,洒扫房中,插花烧香,听候呼唤。应以饮食汤药,供养病比丘。如果病人无饮食汤药,大众应供给。大众若无,应取病比丘值钱的衣钵等物易取饮食医药。若病比丘爱惜不舍,应由大德软语说法,使其开解,然后贸易。若无贸易,大众应乞化供给。如乞化不得,在僧食中取最好的给予。如僧食中没有好食,看侍人应持钵到聚落中乞食,将好食供养病人。优波离对病比丘的关心,说明持戒的出发点,是在于慈悲为人,使人们感到僧团的温暖与幸福。
关心僧团和结集毗尼
优波离认为每个比丘、比丘尼都要关心的是僧团的团结。对僧团有利的话和事,要多说多做。例如礼拜、恭敬、随顺,如法如律的比丘,以及发心助僧、赞僧、和僧等,名为和合僧。和合僧的人,能在一劫之中升入天界享乐。说和做对僧团不利的话和事,名破和合僧。破和合僧的行为有三:(一)对比丘或僧团轻视、嘲笑、讥讽、毁谤者。(二)在家信徒对出家僧团,妄分人我。或挑拨离间,或制造纠纷者。(三)军政人员,以专政权力,干涉寺院,驱污僧尼者。破和合僧者,一劫之中堕在地狱受苦。
优波离的一生,是在处理僧团的纠纷,为犯戒比丘忏摩,向佛陀请问戒律中度过的,堪称为戒律权威。佛入灭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王舍城结集,公推他结集律藏。当他诵律时,每一条目,都说明佛于何时、何地、对何人、以何因缘而制。犯了此戒,得罪的轻重程度等专案,都说得清清楚楚。参加结集的长老,对他记忆力的惊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