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五十八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 五十六

2019-04-04 00:07:00 发布: 人气:2
图片

《乾隆大藏经》

图片

《乾隆版大藏经》为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亦称《清藏》,又因经页边栏饰以龙纹名《龙藏》。它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完成于乾隆三年(1738),是我国历代官刻大藏经极为重要的一部。全藏共收录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经版79036块。


图片

大乘般若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 卷第一百五十八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  五十六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安忍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六神通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乐若苦,不应观六神通若乐若苦。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六神通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五眼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六神通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五眼五眼自性空,六神通六神通自性空;是五眼自性即非自性,是六神通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五眼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六神通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五眼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安忍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安忍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常若无常,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乐若苦,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乐若苦。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我若无我,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佛十力若净若不净,不应观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佛十力佛十力自性空,四无所畏、四无碍解、大慈、大悲、大喜、大舍、十八佛不共法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空;是佛十力自性即非自性,是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佛十力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四无所畏乃至十八佛不共法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佛十力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安忍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安忍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常若无常,不应观恒住舍性若常若无常。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乐若苦,不应观恒住舍性若乐若苦。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我若无我,不应观恒住舍性若我若无我。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无忘失法若净若不净,不应观恒住舍性若净若不净。何以故?无忘失法无忘失法自性空,恒住舍性恒住舍性自性空;是无忘失法自性即非自性,是恒住舍性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无忘失法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恒住舍性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无忘失法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安忍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安忍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常若无常,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乐若苦,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乐若苦。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我若无我,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智若净若不净,不应观道相智、一切相智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一切智一切智自性空,道相智、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空;是一切智自性即非自性,是道相智、一切相智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智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道相智、一切相智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智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安忍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安忍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陀罗尼门若常若无常,不应观一切三摩地门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陀罗尼门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门一切三摩地门自性空;是一切陀罗尼门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陀罗尼门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陀罗尼门若乐若苦,不应观一切三摩地门若乐若苦。何以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陀罗尼门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门一切三摩地门自性空;是一切陀罗尼门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陀罗尼门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陀罗尼门若我若无我,不应观一切三摩地门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陀罗尼门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门一切三摩地门自性空;是一切陀罗尼门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陀罗尼门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陀罗尼门若净若不净,不应观一切三摩地门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一切陀罗尼门一切陀罗尼门自性空,一切三摩地门一切三摩地门自性空;是一切陀罗尼门自性即非自性,是一切三摩地门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陀罗尼门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一切三摩地门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陀罗尼门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安忍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安忍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预流向预流果若常若无常,不应观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常若无常。何以故?预流向预流果预流向预流果自性空,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自性空;是预流向预流果自性即非自性,是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预流向预流果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皆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预流向等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预流向预流果若乐若苦,不应观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乐若苦。何以故?预流向预流果预流向预流果自性空,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自性空;是预流向预流果自性即非自性,是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预流向预流果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皆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预流向等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预流向预流果若我若无我,不应观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我若无我。何以故?预流向预流果预流向预流果自性空,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自性空;是预流向预流果自性即非自性,是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预流向预流果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皆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预流向等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预流向预流果若净若不净,不应观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若净若不净。何以故?预流向预流果预流向预流果自性空,一来向一来果、不还向不还果、阿罗汉向阿罗汉果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自性空;是预流向预流果自性即非自性,是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自性亦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预流向预流果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一来向乃至阿罗汉果皆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预流向等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安忍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安忍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独觉菩提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一切独觉菩提一切独觉菩提自性空,是一切独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独觉菩提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独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独觉菩提若乐若苦。何以故?一切独觉菩提一切独觉菩提自性空,是一切独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独觉菩提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独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独觉菩提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一切独觉菩提一切独觉菩提自性空,是一切独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独觉菩提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独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独觉菩提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一切独觉菩提一切独觉菩提自性空,是一切独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独觉菩提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独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安忍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安忍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常若无常。何以故?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空,是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乐若苦。何以故?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空,是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我若无我。何以故?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空,是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若净若不净。何以故?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空,是一切菩萨摩诃萨行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一切菩萨摩诃萨行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安忍波罗蜜多。
  “复次,憍尸迦,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为发无上菩提心者宣说安忍波罗蜜多,作如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常若无常。何以故?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空,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可得,彼常无常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常与无常?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乐若苦。何以故?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空,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可得,彼乐与苦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乐之与苦?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我若无我。何以故?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空,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可得,彼我无我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我与无我?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复作是言:‘汝善男子应修安忍波罗蜜多,不应观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若净若不净。何以故?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空,是诸佛无上正等菩提自性即非自性,若非自性即是安忍波罗蜜多。于此安忍波罗蜜多,诸佛无上正等菩提不可得,彼净不净亦不可得。所以者何?此中尚无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可得,何况有彼净与不净?汝若能修如是安忍,是修安忍波罗蜜多。’
  “憍尸迦,是善男子、善女人等作此等说,是为宣说真正安忍波罗蜜多。”




图片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图片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图片

相关文章
· 在寺院写超度牌位的重要性
· 【清明专题】超度祖先,最最关键的方法是?
· 超度的功德和意义:对去世多年已投胎者仍利益很大
· 面对老苦和病苦,我的师父是这样的态度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五十七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 五十五
· 微视频 | 为什么学业有成要祈求文殊菩萨?
· 「清明特辑」诵咒时观想不到位,应该怎么办?
· 神探李昌钰,前世是出家人,最后悔到世上来投胎!
· 老不可怕,怕的是被业力逼得无处躲藏
· 这张“支票”,你会用吗?——一份《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的说明书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五十六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 五十四
· 微视频 | 你的佛是否已经涅槃?
· 「清明特辑」施食的时候害怕众生得不到饮食,会不会没有功反倒有过了?
· 释迦牟尼佛是如何教育自己儿子的?
· 请问,清明祭祖我们该怎么做呢?
· 《大乘般若部》之第一部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五十五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 五十三
· 北大教授念佛往生 弥陀乐队亲自来迎
· 轮回,是最大的愚弄者
· 美国科学家发现:打坐竟能治疗艾滋病和癌症等不治之症
· 周朝开创一代盛世之因和祖先的家风有这样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