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 罪
佛已宣说了无数净除罪障的方便法门。其中最为殊胜的是“念修上师金刚萨埵”。所以这个上师金刚萨埵非常要紧。上师金刚萨埵,总的来说,任何罪业和忏悔则没有不能清净的,如古代诸大德曾说:本来罪业无功德,然忏可净为其德。所以违犯外别解脱戒,内菩萨学处,及失毁密的三昧耶等。无论罪业多么严重,都可通过忏悔而清净。
如密勒日巴尊者说:若想忏罪能净否,忆念善法则清净。这个是有什么样一个征相呢?你怎么知道,你忏悔有没有清净呢?就是——你的内心能够忆念善法了,说明你的罪障确实忏悔清净了。如果内心里分别念还是很重啊,乌云障顶,还是这样,那你的罪业还没有忏悔清净。
你有这个罪业在身上,不管修什么法,你要能生起暖相的话,那真怪了。听闻法也好,你干什么也好,得不到增上的,得不到什么增上的。因为什么?罪业如秤砣一样给你往下坠着,就是那样。
自他平等、自他相换
仲巴思那坚格西问单巴桑吉尊者请您开示一句教言概括所有的法要可以吗?尊者就回答:您自己希望怎样其它众生也希望那样,所以如此修持自他平等心吧!就是这个概括一切法要。我们师父也常常就是这样讲的:【将心比心 即是佛心】。
我们应当根除珍爱自己嗔恨他众的贪嗔恶心,平等对待自己与他众,已经发起了这样的心了这个大乘的心,一个菩萨他有什么特质呢?他听闻到这个的时候就开始由己而及彼的,由自己而推及到别人身上这样子来觀想,替别人转过頭来想、替别人想,然后在自己得到佛法利益、然后把佛法的利益也分享给众生的过程当中,甚至能够要进而地修第二种修自他相换的这种菩提心。
什么是自他相换的菩提心呢?亲眼目睹遭受病痛、饥渴等痛苦的众生,或者于自前觀想:一为痛苦所逼迫的众生之后,觀想一个被痛苦所逼迫的众生,看了之后,然后就自己向外呼气时觀想自己的安乐善妙身体受用以及善根等,犹如脱下衣服给其穿上般施予他,给对方给那个痛苦的众生,这就是把自己的功德给他、换给他。
然后向内呼吸的时候,向内吸气的时候觀想:他所有的一切痛苦,一并吸入体内自己来承担,在我们自己吸气的时候,就想他無量劫来所造作的罪业、他感受的恶果、他所有的这些灾难,願都给我吧,进入我的身体我来替他承担!
由此他已離苦得樂,此施受法应从一个众生到一切众生之间次第地觀修。
师已摄受
虽然入了佛门,但善知识若未摄受,也无有利益。这就是我们祖师以前不讲嘛:“出家容易遇师难,不遇名师总是闲。”更何况我们在座很多居士入了佛门,你没有遇到名师,有什么用?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的话,也没有利益的。如《般若摄颂》云:“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佛法从哪里才能得到利益?从善知识里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一切功德的胜主,指谁啊?是指善知识是一切功德之主,祂能令你得到功德。
“师已摄受”包括什么?确确实实对善知识生起一种信心、生起大的信心。如果没有生起大的信心,虽然表面上求法,或者你也得到法了,包括我们在座的也不一定真正的说“为师摄受”。不一定到师徒的那种很好的状态当中。所以不可能真正趋入正法。
真正趋入解脱道者必须了知轮回一切无有实义,而且生起了真实的出离心的这样的一个人,他真正是一个入道的。若行大乘道,还必须在相续中生起无伪的菩提心,也就是在我们的心地上发起真正的菩提心,是大乘道的佛弟子。至少也要对三宝有坚定不移的诚信,纵遇命难也不退转。
每日分享
不要过早的进入修法的影像,而应该首先善加观察自相续。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