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性本清净 无空无有相
无念亦无染 无住无处所
无生亦无灭 无依无不依
种种诸幻事 影现普贤行
嗡 梭噶呀梭哈
▼
▲
慧日禅寺出家师父原创《天心行空》
在佛教的大乘经典里
普贤菩萨是很少现身的
峨眉山因普贤菩萨而名闻天下
那普贤菩萨具有怎样的文化内涵
普贤精神具体是指什么
▼
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始于晋。
《华严经》:善财童子伫立妙高峰上,观此山如满月,大放光明。因此,峨眉山又称为大光明山。在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贤寺,供奉普贤菩萨。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随着佛教的传入,自汉代开始建寺庙、修道场,延续至今。年代最早的当属五台山,是由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尊者来到中国后在洛阳建白马寺,随后到五台山。启禀皇帝:五台山有佛舍利,阿育王塔在此。当时皇帝才修了大显通寺,至今已超过两千年。第二个就是峨眉山,晋代时就建起了六大佛寺。九华山、普陀山为佛教圣地则始于唐。
迦叶摩腾、竺法兰白马驮经
▼
菩萨因何名为普贤?《悲华经·诸菩萨本授记品》:在久远的过去,有个叫删提岚的世界,佛号宝藏如来。有一个转轮圣王叫无诤念,他有一千个儿子,老大叫不眴、老二叫尼摩、老三叫王众……老八叫泯图。泯图在宝藏如来面前,发下“世尊,愿我修行菩萨道时,要当胜于余诸菩萨”如此菩提大愿后,宝藏如来大加赞叹,“善男子,汝今世界周匝四面一万佛土清净庄严,于未来世复当教化无量众生令心清净,复当供养无量无边诸佛世尊”,凭借这个因缘,为他改名为普贤,并授记他在未来北方的知水善净功德世界成佛,号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
对普贤菩萨的释义,历代大师各抒己见,从体性上说“体性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从圣贤位上来说“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从自身德上来说:“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
普贤与文殊为佛的二胁士,称为华严三圣,普贤侍右,主侍定德门,文殊侍左,主侍智德门;表示如来教法,行解并进,定慧双修。
洛阳白马寺 清凉台 华严三圣
▼
在中国古代的寺庙,最后一进殿基本上供奉的都是华严三圣。如洛阳白马寺,最后一个清凉台上供的也是华严三圣,中央是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边上即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华严三圣在小乘里是没有的。就像世界各大博物馆藏的人类文明遗迹,古巴比伦、古埃及、古雅典和我们中国的内容都很繁盛,形式也非常庄严,但非洲的一看就很羸瘦、单薄。
同样,东南亚的佛教国家,佛教确实很兴盛,如寺庙、佛像都是黄金做的,但飞机一飞到中国,大乘气象的气场即扑面而来,我们中国有着大乘佛教的那种力量是非同寻常的,那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核心。
峨眉山报国寺 普贤菩萨
▼
普贤菩萨摩诃萨,就是大乘菩萨行大行大愿的代表,象征着我们中国大乘佛教的精神。
像我们今天在研讨普贤文化,佛陀就在。从佛的现象来说,释迦牟尼佛哪里有涅槃的,哪里有死掉的佛!若没有死掉的佛,那舍利从哪来?《金光明最胜王经》里说,不要说佛有舍利,因为佛本来就是不死的,哪里会有舍利?不过是按照俗谛、众生因缘上的如此示现,其实这个生命境界是很低的,讲得高一点就是报身的。佛陀就说:“以后若有人能知道这个境界,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现于其前。”纵使你看不到普贤菩萨,但普贤菩萨都在加持你,一直在加持你。
法海禅寺壁画 善财童子
▼
在佛教的大乘经典里,普贤菩萨是很少出现的。
《大方广佛华严经》里,从一开始遇到善知识给你心开意解,开个智慧,有个入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自身,文殊菩萨教化了善财童子,开了根本智,然后叫他一个一个去参学善知识,直到第五十三位菩萨才遇到普贤菩萨。
为什么要五十三参呢?这五十三位代表从最初的善知识文殊菩萨启发他信心即智慧的信门。菩萨有五十三个阶位:十信、十行、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然后就是诸佛如来的功德海。
这是以善财童子为典型,作为我们修行的典范,跟随那么多师父,“百城烟雨”学习了那么多,最后才值遇第五十三位普贤菩萨。
为什么峨眉山叫“大光明山”?这是代表诸佛的大光明藏,这个大光明宝藏并非轻易可见,这要自己积累了广大资粮,用心眼、智慧眼才可以看到。
《普贤行愿品》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华严经》的核心内容,而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则是《普贤行愿品》的精华所在。
可以说佛经的三藏十二部,世尊49年说法300余会都是解释“大方广佛华严经” 这七个字的。
这部经称为经中之王。从经题来说,“大方广”就是法,“佛”是人,“华严”是比喻,具足了人、法、喻。所以这七个字也不能多讲,多讲的话,三天、三年、三千年、三万年也讲不完。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不思议”,是不能思议的思议,这个“思议”叫不思议,其实我们也有提到了,这个“境界”其实就是没有境界的境界;还有个“入”,按照佛的果地的威德是没有出、没有入。“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以这样的大悲来对众生说佛的境界,就具足了诸佛的悲心。可见,这部经典的出现都是为了我们这些凡夫,是不得已而为之。
到底要怎样去领会?我们怎样“入”这个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普贤菩萨来给我们做示范“普贤行愿”—— 你若能按照普贤菩萨的行愿品来做,我们就能够在不出、不入当中而“入”,“不可思议”中而思议,乃至证得这个解脱的境界。
普贤菩萨行大愿
▼
学习普贤菩萨的这些内容,我们要去体会,用我们的智慧眼看到普贤菩萨,看到普贤菩萨就是见到十方诸佛了。
《普贤行愿品》是佛陀亲口授记:由东震旦土人来继承弘扬。几年前,我们国际朝圣团到印度八大圣地朝圣,在金刚座菩提迦耶,法师要我给大家开示,我当时就给大家讲了“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因为这四句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是释迦佛在菩提道场成道的时候21天所讲的,是对整个法界无边无际的诸佛法界大菩萨所讲,是如来的自证境界,这是最殊胜的。
这部殊胜的经佛陀竟付嘱给我们中国人来保存、来弘扬,这是我们中国人的自豪,也是我们中国对整个人类历史未来的必然担当!
《法华经》里,佛陀说:“我法妙难思,不可以言宣。”
今天我们大家凑在一起,都是普贤菩萨的力量,无论语默动静,不仅你可以听着我的声音,也可以离声而听,回光返照,能闻之闻性;对于能闻的闻性来说,我所讲的语言不过是闻尘,若你能离尘而听,离尘回归闻性,那就有点“入门”了,就有一点“入”华藏玄门了。
善财童子历参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见到普贤菩萨,请求为他解说“佛功德海一滴之相”,普贤菩萨便为其说,如果想成就如来的功德门,就应该修习十种广大行愿。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能够这样广修诸行,相信我们有一天必然能够亲见普贤菩萨的身体,即十方一切如来的身体,这个“见”不是靠眼睛。
阿弥陀佛!
普贤菩萨行大愿
来源|佛教慧日编辑室
作者|传喜法师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志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慧日法宝 感恩转发
慧日禅寺法务流通官方淘宝店
https://huiriliutong.taobao.com/
大觉堂法务流通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进入店铺
慧日禅寺流通官方微店
长按或扫描二维码进入店铺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点击阅读原文
关注佛教慧日网站